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中國醫藥學術在什麽時期取得了發展?

中國醫藥學術在什麽時期取得了發展?

從宋朝到元朝400年間,中國社會始終在動蕩中,有多個少數民族政權在不同的區域交叉存在。1271年,蒙古族在大都(北京)建立了元朝。

宋代是我國科技文化發展的壹個重要階段,火藥、指南針、印刷術三大發明和應用是它的重要標誌。北宋歷朝皇帝對醫學都非常重視,在他們的影響下,壹些文臣武將也多關註醫藥學,如掌禹錫、歐陽修、王安石、曾公亮、富弼、韓琦、夏竦、宇文虛中也都參加古醫書之整理,蘇軾、沈括、陳堯叟、孫用和均有個人收集的醫方著述。1057年,北宋政府設立了校正醫書局後,專門集中了壹批當時著名的學者和醫家,有組織、有計劃地對歷代重要醫籍進行了校勘整理,像《黃帝內經素問》(校正後改名為《重廣補註黃帝內經素問》)、《針灸甲乙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方論》、《脈經》、《備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臺秘要》等都經過了重新校勘整理,對於醫學的發展和醫藥學著作的傳播有非常重要的貢獻。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是宋政府編成並頒行的我國第壹部成藥制劑手冊。最初為“熟藥所”的配方底冊,因熟藥所原設太醫局下,故被稱為《太醫局方》。南宋紹興二十壹年(1151),改名為《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簡稱《和劑局方》或《局方》。該書經多次修訂補充,直到淳祐年間(1241—1252)定型,在當時和後世影響都非常大。

北宋在中國古代解剖學史上有重要成就,此期間前後曾進行過兩次有規模的人體解剖活動,並由此產生了兩部人體解剖學圖譜——《歐希範五臟圖》和《存真圖》。宋仁宗慶歷年間(1041—1048),廣西地方官府處死歐希範等五十六名反叛者,並解剖死者的胸腹,由畫工宋景描繪成圖,即《歐希範五臟圖》,是已知最早的人體解剖學圖譜。這壹史實在當時及稍後的許多史誌及筆記文集中都有記載。

在醫學理論和臨床各科方面,兩宋時期也有很多創新性的發展。如南宋時期陳言(無擇)在張仲景“三因致病說”的基礎上,歸納為內因、外因和不內外因三類病因,使中醫病因學更加系統化、理論化,為後世病因學所遵循。再如兒科方面錢乙的《小兒藥證直訣》、婦科方面陳自明的《婦人大全良方》、針灸學方面王執中的《針灸資生經》等都對後世有較大的影響。

宋代的綜合性本草著作中,既有由政府主持集中大量人力、物力編纂的巨著,也有民間醫家個人不辭勞苦博覽群書、觀察實踐而修撰成冊。政府主持編纂者由國家頒布,具有類似於藥典的性質;而個人著作不僅是對藥典的補充,甚至成為再修藥典的藍本。在兩宋300余年間,由政府主持修纂、國家頒布的本草著作就有5種,像《開寶本草》、《嘉祐本草》、《圖經本草》、《證類本草》等,把宋代本草研究推向壹個新的高度。

宋代方書卷帙浩大,如《太平聖惠方》、《聖濟總錄》、《普濟本事方》等,收載的方劑都有幾千首,甚至上萬首,是豐富的醫學寶庫。

宋代法醫學在歷史上有很大貢獻,而且對國內外有著深刻而廣泛的影響,其代表性人物與專著當首推宋慈《洗冤集錄》。《洗冤集錄》是中國古代壹部比較系統地總結屍體檢查經驗的法醫學名著。它自南宋以來,成為歷代官府屍傷檢驗的藍本,曾定為宋、元、明、清各代刑事檢驗的準則,在中國古代司法實踐中,起過重大作用。本書曾被譯成多種外國文字,深受世界各國重視,在世界法醫學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宋代醫學教育方面最有特色,北宋時期翰林醫官王惟壹所制的針灸銅人,是世界醫學教育史上實物形象教學法的創造。

北宋末年,運氣學說由於受到宋徽宗的大力提倡和推廣而進入鼎盛階段。五運六氣學說,雖然形成的時代較早,但在唐代以前卻罕為人知,幾乎沒有什麽實際影響。直到唐寶應元年(762),王冰將“運氣七篇”補入《素問》並加以註解闡發以後,運氣學說才為世人所知,並逐漸受到重視。北宋的醫學校——太醫局以及地方醫學校也將王冰校註本《素問》作為教科書,並將“運氣”列為基本教試課程之壹。

金元時期,醫學上出現了學術爭鳴的局面,學術氣氛空前活躍,打破了過去那種“泥古不化”的沈悶,對中醫學的進步和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金元醫學”在短短壹百多年間,從誕生、成長到發展,始終貫穿著“開拓”、“創新”、“爭鳴”這樣壹種新的醫學風尚,使以劉完素、張元素、張子和、李杲、朱震亨等為代表的金元醫家,都能形成理論上各有建樹,實踐中互有補充的發展特色。劉完素生活的時代,運氣學說仍在流行,他結合北方地理和北方民族體質強勁的特點,深入闡發了火熱病機等有關理論,在治療上壹改北宋用藥偏於溫燥之習,重視以寒涼藥物治療外感火熱病,開拓了金元醫學發展的新局面。張元素也是受當時運氣學說影響,認為古今運氣不同,在不同運氣影響下所發病種也有不同,故古方不能治今病。

同時,他把運氣與臟腑疾病認識作了聯系,並深入研究藥物的陰陽、升降、浮沈、補瀉的各種性能,發明藥理,註重創新方劑,在治療思想上強調“扶護元氣(胃氣)”的意義,對後世醫家,尤其對其傳人李杲、王好古、羅天益和“易水學派”的形成、發展產生重要影響。張從正主張“邪氣”說,認為邪可自外而入,也可由內而生。病邪輕者可以自行消失,病邪時間經久則很難抑制。如果有了病邪不去消除,反而先去鞏固人體元氣,如此很容易使人體真氣未得到恢復時,病邪卻有了發展,所以治療疾病當以制止病邪發展和驅除病邪為首務,所謂“邪去而元氣自復”。在治療上,他提倡汗、吐、下三法,以攻邪為主,但他又申明在三法用藥之時,每每伴隨揃(包括熨、摩)、導(導引)、按(手按)、蹻(醫者或病患擡舉足腿)之法以輔助治療。在用藥方面,也要根據年齡老、少,病之輕、重,有增、有減,有續、有止,按證施用。李杲師從張元素,深受其思想的影響,他結合自己多年的親身經歷和體會,創立了以“脾胃論”、“內傷論”為主的理論學說,成為這壹時期最著名的醫家之壹,對金元醫學的繁榮和後世中醫學的發展都產生了重要影響。朱震亨曾師從杭州名醫羅知悌,學習劉完素、張從正、李杲三家之說,深感三家各有短長,在前人創新理論啟發下,他結合自己的體會及理學造詣,倡“陽有余、陰不足”理論,開拓了元代中期醫學發展的新局面,成為後來形成的“滋陰派”的宗師。

金元醫學的創新,猶如壹股清鮮空氣,隨著時代發展,吹進了明清兩代,對明清醫學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