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區類別: 地級市
所屬地區: 中國華中
下轄地區: 松滋/洪湖/石首/江陵/公安/監利
政府駐地: 沙市區/荊州區
電話區號: 0716
郵政區碼: 434000
地理位置: 湖北省中南部,江漢平原腹地
面積: 14104平方千米
人口: 645.73萬(2010年)
方言: 西南官話
機車牌代碼: 鄂D
著名歷史人物: 伍子胥、陳友諒、岑參、張居正等
社會發展經濟發展旅遊荊州古城地勢地貌土地資源礦產資源生物資源氣候特征荊州名人城市建設荊州三寶荊州習俗荊州與奧運民風民俗友好城市展開編輯本段荊州概況
荊州(18張) 荊州市位於東經111°150—114°050,北緯29°260—31°370。地處湖北省中南部,江漢平原腹地,長江自西向東橫貫全市,全長483公裏。荊州東連武漢、西接宜昌、南望湖南常德,北毗荊門、襄陽(原名襄樊)。總面積1.41萬平方公裏,其中平原湖區占78.7%,丘陵低山區占21.1%。
編輯本段行政區劃
截至2011年12月1日,荊州市轄2個市轄區、1個經濟開發區、3個縣,代管3個縣級市。 · 荊州區 荊州區位於湖北省中南部。東經111°54′—112°19′,北緯30°6′—30°39′。面積1046平方千米。2004年末總人口572052人。轄3個街道、7個鎮、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湖北荊州城南經濟開發區)。***有36個居委會、119個村委會。區人民政府駐荊州市荊州中路80號。郵編:434020。行政區劃代碼:421003。 荊州市沙市區街景
· 沙市區沙市區位於湖北省中南部。面積469平方千米。2004年末總人口550633人。轄6個街道、4個鎮、1個鄉。***有87個居委會、91個村委會。區人民政府駐荊州市文化宮路。郵編:434000。行政區劃代碼:421002。 · 江陵縣 江陵縣位於湖北省中南部,江漢平原腹地、荊江河段北岸。全縣版圖呈馬鞍形,東西距53.5千米,南北距36.2千米。面積1032平方千米。2004年末總人口373027人。轄7個鎮、2個鄉。***有13個居委會、203個村委會。省管江北監獄、三湖、六合垸農場在轄區之內。縣人民政府駐郝穴鎮。郵編:434101。行政區劃代碼:421024。 · 松滋市 松滋市位於湖北省南部,長江南岸。南鄰湖南省石門縣和澧縣。面積2235平方千米。2004年末總人口869327人。轄14個鎮、2個鄉、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湖北松滋經濟開發區)。***有31個居委會、243個村委會。市人民政府駐新江口鎮。郵編:434200。行政區劃代碼:421087。 · 公安縣 公安縣位於湖北中南部,長江南岸。東經111°48′—112°25′,北緯29°37′—30°19′。南鄰湖南省安鄉縣和澧縣。南北長75千米,東西長51千米。面積2257.5平方千米。2004年末總人口1026895人。轄14個鎮、2個鄉、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湖北公安經濟開發區)。***有60個居委會、326個村委會。縣人民政府駐鬥湖堤鎮。郵編:434300。行政區劃代碼:421022。 · 石首市 石首市位於湖北省南部。東經112°13′—112°48′,北緯29°30′—29°57′。南鄰湖南南縣、安鄉、華容、北抵江陵、東靠監利、西接公安。面積1427平方千米。2004年末總人口614106人。轄2個街道、11個鎮、1個鄉、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湖北石首經濟開發區)。***有29個居委會、274個村委會。市人民政府駐繡林街道辦事處。郵編:434400。行政區劃代碼:421081。 · 監利縣 監利縣位於湖北省南部,長江北岸,隔江與湖南省嶽陽、華容縣相鄰。面積3118平方千米。2004年末總人口1378957人。轄18個鎮、3個鄉、3個省級經濟開發區(湖北監利經濟開發區、監利朱河經濟開發區、監利新溝福娃食品深加工產業園(開發區))。***有65個居委會、767個村委會。縣人民政府駐容城鎮。郵編:433300。行政區劃代碼:421023。 · 洪湖市 洪湖市位於湖北省南部,長江與東荊河之間,西南隔長江與湖南省臨湘縣相鄰。東經113°07′—114°05′,北緯29°39′—30°02′。面積2519平方千米。2004年末總人口897186人。轄2個街道、14個鎮、1個鄉、2個省級經濟開發區(湖北洪湖經濟開發區、洪湖府場經濟開發區)。***有40個居委會、448個村委會。市人民政府駐新堤街道辦事處。郵編:433200。行政區劃代碼:421083。 · 荊州經濟開發區 荊州經濟開發區、荊州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簡稱荊州開發區)成立於1992年,區域人口10萬余人,轄區面積約60平方公裏。荊州開發區是湖北省重要的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建有國家級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區內主導產業初具規模,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初步形成了機電、精細化工、生物醫藥、紡織印染、農副產品深加工等特色產業群。荊州開發區是荊州市開放開發的主平臺、工業興市的主戰場,經濟發展的火車頭,2011年6月被國務院批準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
荊州城(2張)
編輯本段人口概況
本段荊州名人
唐良智 男,漢族,1960年6月出生,湖北荊州洪湖人,1982年7月加入中國***產黨,1983年8月參加工作,華中科技大學西方經濟學專業畢業,博士研究生學歷,經濟學博士,高級工程師,研究員,現任中***武漢市委副書記、市人民政府市長(副省級)。 楚莊王熊侶 楚莊王熊侶,楚穆王之子。公元前613年—公元前591年居於王位。楚莊王熊侶在前人的基礎上,領導楚國當上了春秋五霸之壹的霸主。楚莊王的名言是:“三年不飛,飛將沖天;三年不鳴,鳴將驚人。”莊王執政第八個年頭,帶兵到洛陽,“觀兵於周郊”、“問鼎小大輕重”。他執政的第十六個年頭,創造“縣”這壹地方政制,是後來秦的郡縣制之胚模。莊王在內政上起用賢臣孫叔敖等,並著力發展經濟,提倡勤儉,改革兵制,使國力兵力日盛。楚兩次伐宋,晉國不敢出兵,宋遂臣服於楚。魯、鄭、陳相繼俯首。莊王終於完成霸業。公元前591年,楚莊王因病逝世,歸葬紀南城郊八嶺山。 楚威王熊商 楚威王(前339年至前329年在位),羋姓,原名熊商,楚宣王之子。楚威王七年(前333年)打敗越王無疆,盡取吳地,在長江邊在石頭山(今清涼山)上建立金陵邑(南京城)。宋代有所謂威王埋金的故事,楚威王覺得南京“有王氣”,吩咐在龍灣(今獅子山以北的江邊)埋金。楚威王七年(前333年)大軍伐齊,與齊將申縛戰於泗水,進圍徐州,大敗申縛。威王十年而卒,子楚懷王繼位。 屈原 屈原(前339~前277)世界文化名人,戰國時楚國詩人。
名平,字原,又名正則,字靈均。出生於郢都屈姓貴族家庭。父親伯庸曾任楚國大夫,為楚武王子瑕之後裔。屈原博聞強記,熟悉政治情況,善於外交辭令,楚懷王時任左徒很得信任,但為佞臣所不容。上官大夫向懷王進讒,誣屈原貪懷王之功以為己有,懷王由此而疏遠了屈原,乃至免其左徒之職。秦大破楚於丹陽、藍田之後,屈原受命使齊以修好。回郢都後,壹再進諫,始則勸懷王殺了張儀,繼而勸懷王不入秦。懷王俱不從,遂被秦國擄去囚死。頃襄王即位後,屈原曾任三閭大夫,掌公族子弟的教育。不久又受讒見斥,放逐於江南。他深惡楚國政治之腐敗,痛感國家之淪亡,悲憤難禁,於公元前277年在湖南抱石投汨羅江而死。屈原學識淵博,誌潔行廉,抗“混濁”之世,違“工巧”之俗。他政治上不得誌,遂將其理想、遭遇、憂憤、抱負形諸筆端,鑄成宏偉詩篇。其代表作有《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他的詩篇在博采民歌精華、廣泛吸收民間文學藝術營養的基礎上,創造出"騷體"這壹嶄新詩歌形式,以其優美的語言、豐富的想象融入神話傳說,塑造出鮮明的形象,富有積極浪漫主義精神,對後世影響巨大。魯迅贊道:“被讒放逐,乃作離騷,逸響偉辭,卓絕壹世。”相傳屈原死後,才有了端午節,以示紀念。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會決定紀念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屈原為其壹。
伍子胥 伍子胥(前559~前484)。春秋末期吳國大夫,軍事家、謀略家。名員(音雲,yun第二聲),字子胥。春秋末期楚國大夫伍奢之次子,先祖原姓乾,名荒,因有功於周,被賜封為伍哲功,其子孫遂以伍為姓。春秋時楚國人。屬今監利縣人,縣城大車站外有其雕像。伍子胥的父親叫伍奢,伍員的哥哥叫伍尚。伍子胥本為楚國人。性剛強,青少年時,即好文習武,勇而多謀。周景王二十三年(前522),因遭楚太子少傅費無忌陷害,父、兄為楚平王所殺,被迫出逃楚國,發誓必傾覆楚國,以報殺親之仇。入吳後,知公子光有大誌,乃助其刺殺吳王僚,奪取王位,得進用為“行人”(掌朝覲聘問之官),與謀國政。輔佐吳王闔閭修法制以任賢能,獎農商以實倉廩,治城郭以設守備。又舉薦深通兵學的孫武為將,選練兵士,整軍經武,使吳成為東南地區壹強國。後遭太宰伯嚭誣陷,被逼自殺。春秋末期吳國興亡,伍子胥舉足輕重。其治國用兵,以務實為旨,遠見卓識,謀略不凡。《漢書·藝文誌》著錄兵書《伍子胥》十篇、圖壹卷,雖已亡失,當證伍子胥生前有其軍事著作。 申包胥 申氏,名包胥,又稱王孫包胥,生卒年待考。荊州監利人。春秋時楚國大夫。原與伍子胥友善。楚平王七年(前522),伍子胥因父親冤案逃離楚國,途遇申包胥道“我必覆楚”。申包胥答曰:“子能覆之,我必能興之。”楚昭王十年(前506),吳王用伍子胥計破楚入郢。申包胥隨昭王撤出輾轉隨國。後自請赴秦,求秦哀公出兵救楚。初未獲允,乃七日不食,日夜哭於秦廷。哀公為之感動,終於答應發兵車五百乘前往救援。在秦、楚軍隊的反擊下,楚人驅走吳國軍隊,收復了郢都。申包胥歸郢後,昭王對他欲予獎賞,他聲稱請救兵是為了楚國人民,拒受賞賜。隨即隱居山中,以度余年。 岑參 岑參(約715~770)唐代詩人。荊州人。岑羲之侄。少年孤貧,刻苦讀書。天寶三年(744)進士,始任右內率府兵曹參軍。天寶八年(749)在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幕中掌書記。天寶十三年(754),隨封常清赴北庭,任節度判官,往來於北庭、輪臺間。八年邊塞生活期間,其詩歌創作呈現高峰。肅宗時返京,歷任右補闕、起居舍人、虢州長史。大歷初年(766~768),任嘉州刺史,故稱岑嘉州。後欲返故裏,因蜀中戰亂,終未成行,卒於成都。岑參早年寫山水詩,意境新奇,後幾度出塞,久佐戎幕,詩境大為開闊,著力描繪軍旅生活及邊塞風光,如《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等皆為唐代邊塞詩代表作。與高適齊名,並稱"高岑"。"忽如壹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輪臺九月風夜吼,壹川碎石大如鬥,隨風滿地石亂走"等名句膾炙人口。陸遊稱譽其為"太白、子美之後壹人而已"。傳世作品有後人所輯《岑嘉州詩集》8卷。 戎昱戎昱(744~800)唐代詩人。荊州人。少年舉進士落第,遊名都山川。後中進士。寶應元年(762),從滑州、洛陽西行,經華陰,遇見王季友,同賦《苦哉行》。大歷二年(767)秋回故鄉,在荊南節度使衛伯玉幕府中任從事。後流寓湖南,為潭州刺史崔?、桂州刺史李昌?幕僚,頗受信用。建中三年(782)居長安,任侍禦史。翌年貶為辰州刺史。後又任虔州刺史。晚年在湖南零陵任職,流寓桂州而終。他是中唐前期比較註重反映現實的詩人之壹。名作《苦哉行》寫戰爭給人民帶來災難。羈旅遊宦、感傷身世的作品以《桂州臘友》較有名。存詩125首,明人輯有《戎昱詩集》。 陳友諒 陳友諒(1320~1363)元末農民起義領袖,沔陽黃蓬山(今洪湖)人,祖籍排湖謝家灣,後遷居沔城南門玄妙觀。本姓謝,其祖父入贅陳氏,因從其姓。出身漁家,飽嘗生活艱辛。自幼崇尚武藝,至元六年(1340)五月 陳友諒
,到玉沙縣城(今仙桃市西南沔城鎮)考試武科,雖"神力"過人,但名落孫山,只被任為錄事。至正十年(1350)八月在洪湖率漁民千余人起義,到至正十三年已有二萬余人。後投靠徐壽輝,被封為中書省平章政事兼都元帥。至正十八年至十九年,利用元軍主力在北方與紅巾軍作戰之機,加緊擴充地盤,使其領導的南方紅巾軍已擁有湘、鄂、贛以及皖、浙、閩部分地區。至正二十年陳友諒派人在江中沈殺了徐壽輝,於江州(九江)稱帝,國號漢,年號大義。
張居正張居正於嘉靖四年(1525)出生在荊州城東門外的草市,明朝宰相,字叔大,號太嶽,少名白圭。參加郡試時,大司徒李士翔替他更名為居正。張居正自幼好學,5歲啟蒙,7歲即通六經大義,12歲考中秀才,16歲中為舉人,被稱為“江陵神童”,馳名湖廣。他幼年讀書的地方,位於荊州城東門外的古柏堂。張居正23歲經會試、殿試取中進士。三年後由庶吉士(見習官)升授翰林院編修。他43歲進入內閣,當上了大學士。48歲成為內閣首輔(宰相)。前後主政10年。其時國家危機四伏,為維持明王朝的統治,他厲行改革,於萬歷元年(1573)提出“考成法”,整頓吏治,裁減冗員,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以尊主權,課吏職、信賞罰、壹號令為主,雖萬裏之外,朝下而夕行”。萬歷六年提出丈量天下土地,使大地主豪強隱瞞的土地被清查出來,改變“小民稅存而產去,大戶有田而無糧”的現象。萬歷九年又在全國推行“壹條鞭法”,將田賦、徭役及各項雜稅合並,按畝折納,征收銀兩,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增加了國家財政收入。他任用名將戚繼光等練兵,加強防禦韃靼貴族的攻擊掠奪,使明王朝北部邊關數十年無烽火之驚;任用潘季馴主持浚治黃、淮,成效卓著。他的壹系列改革措施,改變了嘉、隆以來政治混亂,財政匱乏的窘境,國勢出現中興景象,受到上至皇帝、下至僚佐的敬重,李贄贊他為“宰相之傑”。萬歷十年病卒於北京,謚“文忠”。
袁宗道 袁宗道(1560~1600)明代文學家,“公安派”的發起者和領袖之壹,與弟宏道、中道並稱"三袁"。字伯修,號玉蟠,又號石浦。荊州公安人。萬歷十四年(1586)禮部會試第壹,次年任翰林院編修,授庶吉士。萬歷二十五年八月,以翰林院修撰充東宮講官,“雞鳴而入,寒暑不輟”。萬歷二十八年秋,在北京“竟以憊極而卒”。終年41歲。光宗繼位,贈禮部右侍郎。在文學上既反對模擬復古,又註重學習前人“古文貴達”的精神,先後發表《論文》上下兩篇,在中國文學史上起過重要的作用,至今仍有壹定的進步意義。這兩篇論文批駁前後“七子”違反文學發展規律,倡導剽竊蹈襲、復古倒退的謬論,主張作家應“從學生理,從理生文”。
袁宏道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學家,“公安派”主帥,袁宗道二弟。字中郎,號石公,又號六休。荊州公安人。生性直爽,喜遊山水。萬歷十六年(1588)鄉試中舉。翌年考進士落第,回鄉與因公歸裏的胞兄宗道朝夕切磋學問。萬歷二十年中進士。萬歷二十三年出任吳縣縣令,不到兩年,“壹縣大治”,“吳民大悅”。但他厭惡官場陋習,曾七次上書辭職。宰相申時行贊嘆“二百年來,無此令矣!”獲準離任後,遍遊東南名勝,寫下《虎丘記》、《晚遊六橋待月記》等名篇。萬歷二十六年(1598),再次入京,先後任京兆校官、禮部儀制司主事。又作《滿井遊記》、《徐文長傳》等名篇。胞兄袁宗道辭世,他悲痛不已,告假歸裏建"柳浪館",栽花種柳、吟詩著文、參禪悟道、閑遊山水達6年之久。傳世的有詩歌1700多首,遊記、書劄、序跋、碑記、傳狀、日記、雜文等近600篇。成就最大的是山水遊記,清新秀俊,自成壹家。後人將其全部詩文編為《袁中郎全集》行世,近有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袁宏道集箋校》本。 關帝廟會 每年正月和農歷 5月l3,關帝廟都要舉行大型廟會,屆時,湖北荊州人在這裏玩龍燈,劃采蓮船,騎馬射箭,吹喇叭套轎子,把關帝廟內外鬧騰得紅紅火火。荊州人敬仰關公,已成了千年不變的習俗。當年關羽出兵伐吳獲勝歸來,荊州軍民就在大北門外敲鑼打鼓放鞭炮,夾道歡迎祝捷,而今,此街仍名為“得勝街”。逢年過節,荊州人玩龍燈,耍龍的小夥子們都要先到關帝廟內拜拜!關公,再沿古城街巷舞龍。荊州城生產的旅遊紀念品,也有以關公文化為主要內容的,如繡有關羽像的絲織手絹,印有關公的精致背包,還有關公畫片、小塑像等等。荊州城內的賓館、商店和許多民宅,多喜歡在大堂供奉關公像,有的還壹日壹拜。荊州的大人小孩,差不多每人都能講上幾段關羽鎮守荊州的故事。關公的忠義精神,已深深根植於荊楚大地。隨著臺灣海峽兩岸的交流日漸頻繁,隨著中國和海外的交往日益增多,越來越多的臺港澳和外國朋友來荊州朝拜關公,進香還願。荊州人、湖北人、山西人、河南人、福建人、新加坡人、美國人、日本人、歐洲人,世界各地的人,經常在荊州關帝廟聚在壹起,用不同的語言贊頌關公的忠義精神。荊州關帝廟管委會負責人自豪地說,“為了傳承關公的忠義仁勇文化道德精神,全世界不同膚色的人都聚集在我們這裏。這小小的關帝廟,有時候就象壹個小小的聯合國。”
編輯本段荊州與奧運
路線:金鳳廣場—〉東門—〉荊南路—〉屈原路—〉荊中路—〉郢都路—〉南環路—〉九龍淵公園,終點:沙隆達廣場。 時間:2008年6月2號8點至12點30分。 圖片: 火炬手鄭李輝從荊州市委書記手中接過火炬
奧運聖火傳遞 2008年6月2日聖火在荊州進行傳遞。火炬在荊州市境內的傳遞距離為41.3公裏。具體線路為:金鳳廣場(起跑儀式)→荊州古城(東門)→荊南路→屈原路→荊中路→郢都路南環路(大學城)→九龍淵公園→江津路→塔橋路→北京路→三岔路→荊江大堤→大灣沿江大道→沙隆達廣場。 參加荊州市火炬傳遞的火炬手為208人,護跑手為45人,其中在荊州產生的火炬手120名左右,由荊州奧運火炬傳遞工作組委會直接選拔的火炬手為58名。
編輯本段民風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