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中國古代的道德標準是什麽?

中國古代的道德標準是什麽?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尊師重教,並將這壹傳統視為社會文明進步的基礎。教師不僅是教書的教師,也是傳道授業的教師。他們的道德和行為壹直受到嚴格的限制。“百般學習,嚴老師難。師者嚴,則陶尊;尊道,則民知尊學。”這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為人師表的尊嚴”。社會重視教育,尊重教師。首先,老師德高望重,嚴於律己。因此,教師必須從自身做起,修身養性,知行合壹,才能辦好教育,贏得社會尊重。這個簡單的道理,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們深入思考。

師德的最早標準

古代學者必有老師。在古代,教師這個職業很早就出現了。但當時的老師是什麽樣的,風度如何,因為沒有文獻記載,後人很難考證。

相傳在堯帝和統治時期,齊被任命為“司徒”。“司徒”這個稱謂後來演變成了官職,按其本義,就是管理和教育學生,也就是現在的老師。姚順為什麽要任命壹個“司徒”?因為當時“民不親,五品不劣”——社會風氣不正,天下大亂。這是壹個非常嚴重的問題,所以我們需要找人來解決它。如何管理?當時的說法是——“尊奉五教而施”。

“尊奉五教”是中國教育文化史上壹個非常重要的命題。首先提出了實施教育的目的,即“五教”。“五教”是針對五種主要的社會人際關系來實施教育的。古人認為父子、君臣、夫婦、兄弟、朋友是社會中最重要的五種人際關系,稱為“五倫”。“五德”是自然,既是人性,也是自然規律。

順應人性,才能構建社會倫理基礎,遵循自然規律,才能構建社會道德規範,這既是教育的應有之義,也是文明社會的開端,和諧社會的基礎。後來,孟子進壹步把“五教”描述為“父子相近,君臣相義,夫妻不同,老少有序,朋友守信”,使之成為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內容和中國社會幾千年的主流價值觀。由此可知,我國教育的源頭是生命教育,而不是知識傳授。古代先賢認為,只有教育學生認識和處理好這五種社會人際關系,學會做人,才能“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實現個人幸福、家庭美滿、事業成功,促進社會和諧進步。

其次,“尊重”和“適用”這兩個詞也值得記住。“敬”是對教育者職業態度的要求,“聖賢以德讀書,不離壹敬”。“敬”的反義詞是“老板”,表示隨意、放任、不負責任,即無法履行教書育人的職責。“福”就是傳播、擴散的意思。教師要傳道授業解惑,既要懂得做人的道理,又要有以天下為己任、愛他人、誨人不倦的精神。

按照這壹標準,堯舜最終選擇了齊國為司徒,承擔起育人的重任。商朝始祖齊曾經輔佐大禹治水,顯示了巨大的才華。但作為老師,僅僅高人壹等是不夠的。至於房契,《列女傳》說“房契智而仁者,能育之,能名之”。可見,齊的成主要不是因為他的治水,而是因為他的“能教其師”——對教育的巨大貢獻,為當時和後世的人們所銘記。房契的性質是“聰明仁者”,“聰明”是天賦和知識;“仁”是愛,是人品。他們兩者都有,所以他們能肩負起育人的責任。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學為人師,為人師表”,或者說“德才兼備”。只有這樣的人才有資格當老師。這個人,齊,恐怕是我們先人給後人樹立的第壹個典範。他的“智仁”本性,也可以算是中國最早的教師職業道德規範。

春秋戰國時期,也是壹個充滿動亂和紛爭的時代,於是百家爭鳴,共同為亂世開出了和平的藥方。其實所有的哲人都是專業老師,私下講課,坐著說話,各自都有壹群學生跟著。哲學家雖然不是別人任命的老師,但也應該是有說服力、精通育人的教育者。不然怎麽會有那麽多學生來追隨?所以在他們的作品中,保留了很多關於教育和教師的話語。雖然吉祥,但彌足珍貴,許多經典話語被直接引用到後世制定的師德規範中。

孔子是古代傑出的教育家,被尊為“後世之楷模”。"孔子退居二線,研究詩歌、書籍、禮儀和音樂。他的門徒很多,都是從遠處受教的。”(孔子家)孔子隱居到家中整理古代文化典籍。他大概是不想到處貼招聘廣告,結果還是有壹大批來自四面八方的同學向他詢問學習情況。對此,可以用孔子自己的話來解釋——“身正不聽令,身不正不聽令”。孔子是知行合壹,他的教育主張來源於他的教育實踐。“如果不能對呢?”(《論語·魯茲》)如果教師不能言行壹致,以身作則,又怎麽能教育和影響學生呢?孔子教導學生“學而不厭,教而不厭”,他自己也是這樣做的。對此,孔子的學生子貢評價說:“學而優則仕;教學不倦,仁者。仁與智,主既聖。”在他的學生眼中,“仁智”是孔子的鮮明特色,也是孔子被後人奉為聖人的主要原因,與前面提到的齊的“智仁”壹脈相承。是否可以說“仁智”是中國古代教育家人格和典範風範的最高追求?

朱寫了《白鹿洞條令》

南宋六年(1179),剛剛擔任南康軍(今江西九江縣)統帥的大教育家朱,決定在廬山東麓白鹿洞創辦書院。在這裏,他親自制定了著名的“白鹿洞主義”:

父子是親戚。君臣皆義。情侶不壹樣。老少有序。朋友有信。

正確教育的目的。堯舜立契司徒尊五教,即此也。學者學這個,學的順序也是五,列舉如下:

知識淵博。審問它。想想吧。分辨清楚。動手吧。

正確是學習的順序。學,問,思,辨,所以我窮。夫若忠信,則修身養性,甚至做事受物,各有所需,如左圖:

言而有信。要尊重。懲罰被壓抑的欲望。移動和修補。

正確修身的關鍵。

是友情,不是利益。知道而行,不計功過。

正確做事的關鍵。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不為所欲為,則為所欲為。

正確連接的關鍵。

這是中國教育史上值得特別紀念的事件。由於朱的倡導和努力,白鹿洞書院不僅在隨後的數百年間歌聲不斷,而且發展成為“天下第壹書院”、“代表了中國近七百年來宋學的大趨勢”(胡適語),開啟了古代書院近千年的教育傳統。朱的《白鹿洞經》被歷代教育工作者奉為師德的信條。如明代大學者、教育家王陽明曾說:“夫為學之道,白鹿原之規盡也。”

“白鹿洞教條”既是學生求知的準則,也是教師從事教育的準則。他們是統壹的。對此,朱解釋說:“我偷了古代聖賢的觀點,所以我教人學習的意義。有沒有可能讓他們說明自己的義,修自己的身,然後推別人,而不僅僅是記自己的事情,發表言論,博取名聲,博取利益?”也就是說,在教育實踐中,教與學是統壹的,古往今來教育的目的只有壹個:做人,而不是把教育當作追求個人功利的手段。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千千萬萬個老師教人求真,千千萬萬個學生學做人。”可見古今歷史上真正的教育家都是反對功利主義教育的。

《白鹿洞學說》系統梳理了古代先賢尤其是先秦儒家關於教育的經典論述:壹是明確孟子提出的“五教”是教育的目的,“士只學此”。其次,孔子的《中庸》提出了“博學、審問、慎思、明辨、忠信”作為教書育人之道。並強調,前四種,為了窮理而知識,屬於知識範疇,在“頑強”後面。

是實踐。朱壹直認為《中庸》是孔子“教心”之作,其中提出了許多重要的教育命題,值得終身品味。此後,王陽明提出了“知行合壹”、“知行合壹”的思想。這些觀點和思想對於我們糾正當前教育工作的偏差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後面列出的“修身要義”、“做事要義”、“受事要義”,都是“要做的事”,屬於實用範疇。朱認為,人的認識不能脫離實踐,實踐可以提高人的認識。“知道的越多,做的越多,知道的越多。”這個循環的過程就是教育的過程。

而對於教育者本身來說,更重要的是以此為“戒防之法”,在這個過程中,不斷修煉自己的品德。“這是壹個紳士的心,他看到世界上沒有什麽不是我的心愛,沒有什麽不是我的工作。”雖然情況不如壹個人,但服從他的君主和他的人民並不是出於我的職責。"

這是中國古代最完整、最清晰的師德論述。

明清書院的師德規範

繼朱之後,他的弟子程端孟和程的好友董朱根據《白鹿洞道法》制定了《程先生學習規則》,可供大學生應用,也可供教師參考。這壹理論和白鹿洞學說壹樣,在明清時期被書院和官學廣泛采用。

順帶壹提,古代書院、學校的“學規”名稱不壹,也有“教條”、“學規”、“規範”、“揭露”、“訓誡”、“訓誡”等。,實際上意思相同或相近,其內容對學校所有成員,包括教師和學生都有約束力。之所以不要求師生分開,是基於《易經》中的壹句話:“君子以朋友教之”。也就是說,在古代大學中,師生關系應該是朋友關系,其主要的教學(講座)形式,即所謂的“朋友聚會,精神交匯,暢談,發展道理”,對於註重生命教育的學院來說更是如此。

與白鹿洞教條的微妙含義相比,先生的學習規則則是具體到高校師生的日常生活和行為規範。如“活要恭敬”、“步要正直”、“耳聽為虛”、“言要謹慎”、“貌要俊朗”、“衣冠楚楚”、“吃喝要節儉”、“讀書要內行”等。其優點是便於操作、執行和監督,但過於瑣碎、形式主義,容易讓人棄書。因此,朱在審批時對此似乎不以為然,認為這是“古代小學的遺風”,類似於約束孩子。如果用來規範成年人,那就太膚淺了。

明清時期,沿襲宋代書院講學的風氣,天下英才聚於山中,勉勵修身。“羅羅之儒在此融會,空堂遙相呼應四山之聲。”書院教育有了很大發展,逐漸成為當時教育的主流。對培養人才,加強誠信,培養遊泳氛圍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明清書院普遍重視學生的修身養性和道德進步。所以選老師最重要的是德才。清代學者戴震說:“講學是節,以德說話,以禮說話。自宋以來,書院之設,皆有鹹。”可見,如果不是受人尊敬的學者,是很難成為書學者的人生導師的。

清代河南書院的師德規範有四條:壹是以本為德;第二,努力學習實踐學習;第三,要重視對老師朋友的鉗制;第四,我想交遵守禮儀和法律的朋友。其中,第三條還特別要求教師要“共同學習,四處跟隨,賞奇解惑,相互學習”,強調師生要共同互動,自由探索知識,互學互教,營造生動活潑的教學氛圍,也就是俗稱的“教得活潑潑地”。

群育書院有壹座專門的“親師齋”,碑文上寫著:

“主之善,為職業道德所擁有,又敬又畏又愛,亦步亦趨。熏陶久了,好處無窮。”

老師要有壹顆愛的心,讓不聽話的孩子尊重妳,讓膽小的孩子喜歡妳,願意壹直跟著妳,靠近妳。用妳高尚的人格長期培養和滋養孩子,會讓他們終身學習。這樣的師德標準,即使在今天,也是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