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彩瓷可分為青花五彩瓷和純釉上彩五彩瓷。青花五彩瓷是先在釉下塗青花,蓋釉燒制,再按要求塗其余部分,然後放入彩爐進行二次燒成。在釉面上添色也是瓷器的主要裝飾手法之壹。它是用各種彩料在瓷器的釉面上繪制各種裝飾圖案,然後二次入窯,低溫固化彩料而成。釉上彩和釉下彩通常包括彩繪瓷、彩飾瓷、青花加彩瓷、五彩瓷、粉彩瓷、金漆瓷和琺瑯彩,其中以五彩瓷和粉彩瓷最具代表性。
釉上彩瓷器起源於北齊,唐代長沙窯首次出現成熟的瓷器,宋代磁州窯將這壹技術發揚光大。金元時期磁州窯的紅綠兩色,開創了明代彩瓷的先河。到了明朝中後期,五彩瓷器的制作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直到清朝,康雍做了三個朝代。所以有大明五彩瓷、康熙五彩瓷之說。
多色就是色彩斑斕,不壹定是五色,紅綠黃三色缺壹不可,色彩艷麗,紋飾復雜。它在嘉靖時期很有名,在清朝康熙時期達到頂峰。五彩瓷中精品有“大明五彩”和“康熙五彩”兩大類。
大明五彩瓷是在景德鎮從青花瓷(青花鬥彩瓷)中分離出來的。同時還發展了鬥彩瓷、素色三彩瓷、紅綠彩瓷、金色彩瓷。裝飾圖案、題材、畫法、工具、材料都是前所未有的。青花瓷”兼具雅俗共賞的藝術效果和優良傳統,壹經燒制永不褪色,細、粗瓷皆可。因此,它在明代三百年的瓷器生產中仍占據主流地位”,形成青花五彩。
青花五彩在明成化年間享有很高的聲譽。青花多色在構圖上以密集的花紋取勝,而在色彩上以紅、淺綠、墨綠、黃、褐、紫、釉下藍為主,尤其是紅色,色彩豐富,刻意追求華麗的效果。從嘉靖年間流行的青花五彩工藝,到萬歷年間日漸成熟、聲譽日隆。由於大量出口國外,“大明五彩”早已為全世界的中國瓷迷所熟知。
大明彩器常見的種類有瓶、雕像、碗、燈、盤、碟、壺、罐、碗、首飾盒、大鍋、大鍋等。,以及各種玩具和文具。其中,墩是各種坐墩,景德鎮諺語又叫“梁墩”,是當時人們夏天坐的凳子;盒子是瓷器做的各種胭脂盒、粉盒、印泥盒、顏料盒。鼎爐,最初是古代早期的炊具和容器,後來發展成為禮器或展示器皿,其中的香爐是用來燒香的;玩具和文具包括圍棋、象棋、屏風、筆帽、筆桿、筆筒、硯滴、硯臺、筆管、洗筆等。圖案和裝飾以龍鳳、花草為主,並有嬰戲、八仙、白鹿等圖。從當時流行的物件可以看出,陶瓷制品已經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
大明多彩的裝飾風格除了深受同時期青花瓷的影響外,還受到了明代的影響,明代是中國歷史上絲綢生產和發展的高峰期。常見的團花裝飾、重疊的錦上添花裝飾、錦上添花裝飾也被工匠吸收,也形成了彩瓷裝飾的標誌性特征之壹。
此外,明代版畫造型嚴謹,線條排列精巧,點線面結合,陰陽效果都用在五彩瓷上,具有線條強烈,色彩濃烈鮮艷的特點。小說戲曲、故事傳記、史書地方誌、著名畫家繪本、各種繪畫等。在木版年畫也成為五彩瓷的主題。五彩瓷在構圖上有壹個整體畫面,舒展,意境深遠
在康熙時期,五彩瓷器比明代有了更大的發展。康熙五彩瓷的壹大突破就是表現出更多的色彩。釉上的藍色取代了萬嘉五彩瓷器中的藍色和白色,發明了黑色,因此藍色和白色不再被用來代替藍色。五彩器是直接畫在白瓷釉上而不是青花器上,其藍色的色調比青花更強烈。此時的黑色具有黑漆的光澤,襯托出五彩繽紛的畫面,加強了繪畫效果。結合這壹技術,陶工根據當時的木刻版畫和年畫、各種插圖、繡像和繪畫譜,創作了彩色琵琶,制作了令人驚嘆的康熙彩色瓷器。
《瓷上飲柳齋》認為“清代硬彩、青花均以康熙為極軌”。康熙五彩不僅官窯做工精細。民窯也不遜色。《陶雅》說:“康熙的彩畫工精湛,宮中、窯中人物最佳。其余的龍鳳蓮花都是自家的,規矩和標準必須要尊重,不然還不如客貨之奇。蓋客貨運畫的多是妖怪老樹,用筆散點。”(“客貨運”就是賣的民窯器)康熙時期常用的顏色有紅、黃、綠、藍、黑、紫,都有時代特色。色紅,鮮艷紅潤,並閃爍著五彩的光暈,區別於明代的棗紅。黃色是蜜蠟黃的深淺不同。紫色,多為葡萄紫,也見番茄皮的顏色。青顏色,有墨綠、黑綠、苦綠、瓜綠、大綠、水綠等多種深淺,特點是顏色黑濃,與明代的青中閃黃現象不同。黑色,深沈明亮,厚重沈穩,多用於勾勒和點狀部分,是壹種新的色調。藍色,艷麗醒目,多畫巖石,使陡壁生輝,取代了明代的藍白色調。總之,康熙五彩桶把明代青花配色的青花五彩風格,改為白瓷為底的五彩風格,創造了許多品種。康熙有五種顏色:白顏色、青花顏色、豆綠顏色、米色、紅顏色、藍顏色、墨色、雪花藍顏色、哥釉色等等。有很多種設備。
康熙年間,民窯瓷器出現了許多大規格產品,尤其是切割器,如尊、羌、魚缸等,比明代嘉靖、萬歷年間的尺寸都要大。巨大的體積激起了力量的美感。陽剛的造型和絢麗多彩的裝飾的結合,恰恰反映了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上死亡時間最長的康熙朝的崛起和浮華精神。
清代五彩瓷不僅在技術手段、造型方法和繪畫技法上有所創新,而且在題材上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豐富。康熙帝推崇儒家思想,強調以德治國,以禮教化百姓,與中國傳統思想壹脈相承。所謂“教化、助人”的藝術功能在這壹時期的瓷器上表現得更為明顯,如《三國演義》、《水滸傳》、《嶽飛傳奇》、《趙軍出寨》等戰爭故事場景,表現了對君主的忠誠,即民間的“刀馬人”經常出現在彩瓷的裝飾中,畫面大圖,氣勢恢宏,誇張之極,不僅在中國。另壹類是反映文人生活、愛好的圖畫,如《西河戀鵝》、《東坡戀硯》、《圓明戀菊》、《茂樹戀蓮》、《竹林七賢》、《寒年三友》、《秋歌》、《米芾拜石》等。再有就是象征“石榴開百子”、兒孫滿堂的石榴圖案;石榴、佛手、桃子組成的圖案,象征多產、幸福、長壽;還有“願子成龍”、“麒麟送子”、“兒孫滿堂”等吉祥的祝福圖案。官窯中的人物是最好的,鼓勵農桑,獎勵農織。
康熙三十年(1691)以後,由於科舉考試的大開和中華文化的弘揚,大量詩詞開始寫在瓷器上,壹些題字如“狀元過街”、“帶頭”、“東坡題字”等,書法工整,布局嚴謹。這種以文字為題材的陶瓷,後來被認為是清代陶瓷裝飾的典型特征。
目前最早的青花五彩瓷產於宣德時期,但並不多見。西藏薩迦寺有收藏。嘉靖、萬歷年間,彩器更為普遍,出現了大罐、大瓶,胎骨變粗。與成化彩瓷不同的是,還有釉下藍、釉下紅、綠、黑、孔雀藍、紫、棕、赭石、金等其他顏色。常見的圖案有荷塘鴛鴦、鳳凰花、花石、嬰戲、雲龍、雲峰、雲和、天馬、道教吉祥圖案等。
從嘉靖到明末清初,民窯也生產了大量五彩瓷。它們的特點是胎質厚,釉層厚,有時缺乏透明度。常見的器皿類型多為碗、盤、瓶、罐,圖案內容較官窯豐富,如神獸、彩藻紋、荷塘水族紋、嬰戲、小說故事、花木、奇石、人物山水等。,回風廣泛,生活氛圍濃郁。但顏色不像官窯那麽全,以紅、綠、藍、黃為主,尤其是紅、綠,有些器物還沒有青花釉下彩。日本仿制了很多明末的彩瓷,有些在設計和繪畫風格上都很相似。而日系瓷器的釉色過於精細,與晚明明顯不同,尤其是民窯瓷器。
五彩瓷,以其清新、明亮、豐富、準確的特點,受到藏家的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