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煌煌荊楚吟·廬山之旅·廬山·儒家文化的輝光

煌煌荊楚吟·廬山之旅·廬山·儒家文化的輝光

煌煌荊楚吟·廬山之旅·廬山·儒家文化的輝光

廬山是中國古代文化重地之壹,文化傳統源遠流長。這裏有中國最早的書院——白鹿洞書院,其前身為南唐升元年間所建“廬山國學”在宋初所改名者,居於宋代四大書院之首。後儒朱熹在此講學,振興了儒家的這壹教育中心,其規模與學術水平被譽為“海內第壹”,對中國儒家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五老峰山腰白石寺,原為“李氏山房”,宋代著名學者李常曾在此苦讀,抄書九千余卷,被稱作廬山上的“宋代圖書館”,在歷史上享有盛名。

朱熹重振白鹿洞書院

白鹿洞在五老峰東南麓海會寺下方,距星子縣城十余裏。據洞誌記載:“白鹿洞者,唐李渤讀書處也。唐貞元元年(785)渤與其兄涉,俱隱廬山,渤養壹白鹿甚馴,行常以之自隨。人因稱為白鹿先生。”傳說李渤在此日夜苦讀,五老峰的壹只仙鹿受到感動,離群來此,陪他讀書,為他銜來山參,替他遮擋風雨,還為他到小鎮上購買筆墨紙張。待李渤當了刺史,再來訪仙鹿時,卻已無影無蹤。此地四面山巒回合,如在洞中,故人稱之為白鹿洞。李渤任江州刺史後,在他隱居之處大興土林,構築臺榭,遂聲名廣傳。唐代末年,不少學者避亂而來此讀書論學,顏真卿之孫顏翠曾率弟子三十余人授經洞中。南唐升元年間(937—942)在此建“廬山國學”,以國子監九經為洞主,聚徒講學。宋初,白鹿洞改名書院,為宋代四大書院之首。

江西廬山白鹿洞書院

書院在宋代大興,壹般在山林名勝之地,有著名學者講學,采用個別鉆研、相互問答、集眾講解等多種學習方法,以研習儒家經典為主,間亦議論時政,對學術發展影響很大。因國衰兵亂,南宋時白鹿洞書院已破敗不堪,淳熙年間朱熹任南康軍守(在今星子縣),多次上書朝廷,積極主張重修,終於得到孝宗的支持。白鹿洞書院修復後,朱熹親自在此講學,並重新制訂學規。自此鼎盛壹時,被譽為“海內第壹”,成為書院的典範。

白鹿洞書院規模甚大,儼若山城。原有古典建築三百六十多間,殿宇書堂、樓臺亭榭、蓮池小橋、牌坊碑廊,壹應俱全。

禮聖殿為書院主要建築,是當年學生尊孔之殿堂,有吳道子繪孔子像刻在墻上。其旁為慎思園,內有壹棵老態龍鐘的桂花樹,傳為朱熹手植,樹旁碑上有“ *** 手植丹桂”字樣。丹桂院有小路通碑廊,壁間石刻壹百三十余塊,內有朱熹手訂書院學規,歷次修建文及名人書法。其中名貴者以紫霞真人所書《遊白鹿洞歌》為最,縣誌載,萬歷九年,有壹窮道人來遊,向書院諸生借筆墨題詩。童子見此人貧困潦倒之狀,未予理會。道人遂拾蒲草於屏壁之上寫下了《白鹿洞歌》,因其詩意清新,筆法雄勁,乃刻石傳世。歌曰:“何年白鹿洞,正傍五老峰。五老去天不盈尺,俯窺人世煙雲重。我欲攬秀色,壹壹青芙蓉。舉手石扇開半掩,綠鬟玉女如相逢。風雷隱隱萬壑深,憑崖倚樹聞清鐘。洞門之外百丈松,千年盡化為蒼龍。駕蒼龍,騎白鹿,泉堪飲,芝可服。何人肯入空山宿?空山空山即我屋,壹卷《黃庭》石上讀。”自署“紫霞真人編蒲為書”。

白鹿洞書院園林清幽,有禦書閣、彜化堂、啟聖祠等許多建築,泉清石秀,古木參天,真乃讀書佳處。清代詩人袁枚有《白鹿洞》詩:“少室山人舊草廬,隔朝換作 *** 居。壹松門外張華蓋,五老雲中看讀書。白鹿仙蹤流水遠,青衿燈火講堂虛。人間何處尋精舍,稷下淹中恐不如。”近代魏源亦寫其景並贊朱子之偉績:“水復山重得洞名,白雲深處讀書聲。參天峰下參天樹,誰稱松濤萬壑清。”

朱熹(1130—1200),字元晦、仲晦,號晦庵,別稱 *** ,徽州婺源人(今屬江西)。他是南宋著名哲學家、教育家。他集理學之大成,為“程朱理學”的代表人物,死後被追謚為徽國公。人們尊稱之為朱子。其書院規範長久施行,對後代影響深遠,明清兩代被尊為理學正宗大師,是書院祀奉的主要神明。

朱熹博學有為,他在《白鹿洞規》中把治學要點定為:“博學之,審問之,明辨之,篤行之。”這裏有個“朱熹吃書”的傳說,說他曾講“白鹿洞書院的第壹條學規就講吃書”。“通常的吃法有兩種,壹是人吃法,要細細咀嚼,吃出滋味來;壹是牛吃法,大嚼大咽,然後反芻”。“只有人吃法,則孤陋寡聞,只有牛吃法又博而不專”。故以二法兼用為好。他主張多思篤行,指出:“古聖賢所以教人為學之意,莫非使其講明義理,以修其身,然後推己及人,非徒欲其務記覽為詞章以釣聲名取利祿而已也。今之為學者則反是矣。”他給許多儒家經典如《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等“四書”和《詩經》、《周易》及《楚辭》作了註解,並有文集壹百卷,續集十壹卷,別集十卷,提出不少精辟的見解。壹些註解成為後世學子的必讀課本,影響極大。他編輯二程遺書,發揚了程頤的理學思想。他講學的筆記後來被學生們編為《朱子語類》壹百四十卷。朱熹強調“三綱五常”,“存天理、滅人欲”,以封建倫理束縛了人性發展,對維護封建專制甚為有利,但其廣博的學問還是令人景仰的。“朱子學”成為後來國學的內容之壹。在日本,“朱子學”也頗為盛行。明嘉靖年間南康太守王溱,在朱子洞後開鑿了山洞,知府何濬又放入壹雕刻的石鹿,由此知人們對朱熹和白鹿洞書院的崇敬之情。

後人還在朱熹講學讀書和遊覽之處建了三十多個亭子,最著名的有“源泉亭”、“自潔亭”、“獨對亭”、“風雲亭”、“六合亭”、“百花亭”等等,在清泉山石之間,綠樹修竹之下,三角、四角、六角、八角、扇形、圓形、梅花形等各種形狀的亭子與山水景色互相映襯,可使人聯想起這位經學大師與諸學子在園中遊樂講學的風采。如“朋來亭”建在貫通溪邊的崖石上,朱熹常與其徒環石而坐,臨溪吟詠。“風泉雲壑亭”建在讀書臺西,朱熹與學生常來此觀賞風起雲湧和泉響溝壑之美景。觀亭臨風,令人想起朱熹所作詩《次韻四十叔父白鹿之作》:

《儒家文化的輝光》古詩句出處:誅茅結屋想先賢,千載遺跡尚宛然。故作軒亭揖蒼翠,要將歌誦答潺湲。諸郎有誌須精學,老子無能但欲眠。多少個中名教樂,莫談空諦莫求仙。

歐陽修與《廬山高》石刻詩

在廬山的九十九盤古道上,有巨大的碑刻《廬山高》,歐陽修作詩,氣勢磅礴,王守仁書丹,蒼勁古樸,可稱雙璧。黃庭堅對此詩作過很高評價,其跋雲:“廬山之美,既備於歐陽文忠公之詩中,朝士大夫讀之慨然。”極為欽佩。

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六壹居士,江西廬陵(今吉安永豐)人,是北宋詩文革新的文壇領袖,著名古文家,其詩風與其散文近似,語言暢達而自然。這首《廬山高》是他贈好友劉中允歸隱廬山的古詩。劉中允,名渙,字凝之,江西高安人,與歐陽修同時中進士,官為穎上令,剛直不阿,年五十而棄官,歸隱於廬山之南星子縣(古為南康)的落星灣。歐陽修欽佩他的為人,特為之作《廬山高贈同年劉中允歸南康》,其詩曰:“廬山高哉,幾千仞兮。根盤幾百裏,嶻然屹立乎長江。長江西來兮走其下,是為揚瀾左蠡兮。洪濤巨浪日夕相舂撞,雲消風止水鏡凈。泊舟登岸而遠望兮,上摩青蒼以暗靄,下壓後土之鴻龐。試往造乎其間兮,攀緣石磴窺空谾。千巖萬壑響松檜,懸崖巨石飛流淙。水聲聒聒亂人耳,六月飛雪灑石矼。仙翁釋子亦往往而逢兮,吾嘗惡其學幻而言哤。但見丹崖翠壁遠近映樓閣,晨鐘暮鼓杳藹羅幡幢。幽花野草,不知其名兮。風吹露濕香澗谷,時有白鶴飛來雙。幽尋遠去不可極,便欲絕世遺紛龐。羨君買田築室老其下,插秧成疇兮釀酒盈缸。欲令浮嵐暖翠千萬狀,坐臥常對乎軒窗。君懷磊砢有至寶,世俗不辨瑉與玒。策名為吏二十載,青衫白首困壹邦。寵榮聲利不可以茍屈兮,自非青雲白石有深趣,其氣兀硉何由降?丈夫壯節似君少,嗟我欲說,安得巨筆如長杠。”這真是壹首情文並茂的好詩,無怪乎王陽明要書碑刻石了。

歐陽修的故鄉在江西省吉安永豐縣沙溪,當地有西陽宮,相傳歐陽修曾在此讀書、講學。此宮是壹座三層大樓,飛檐樓閣,雕梁畫棟,甚為壯觀,至今保存完好。歐陽修手寫的碑文《瀧岡阡表》仍保存在宮內。這是在他父親死後六十年所寫的墓表,於皇祐五年(1053)歐陽修護母喪歸葬時,從河南穎州帶回的青州石鐫刻,高2.3米,壹千壹百三十三字,文筆清新質樸,書法遒勁,是壹件很珍貴的文物。宮內尚有歐陽修半身像壹幅。傳說在運送此碑途經鄱陽湖時,龍王要見“阡表”,歐陽修便命人將石碑投入湖中,當龍王讀到“祭而豐不如養之薄”時,竟拍案叫絕,抓掉了幾個字。

歐陽修早年家貧,幼年喪父,在寡母撫養下讀書。1030年中進士後,與梅堯臣等友善,曾參與範仲淹等人的革新運動,主張改革吏制,後被貶為滁州太守,又任揚州等地知府。1054年與宋祁同修《新唐書》。1057年以翰林學士身份主持進士考試,廢除空洞華麗的駢文取士制,錄取了蘇軾、蘇轍、曾鞏等英才。歐陽修力倡詩文革命,為唐宋八大家之中心人物,在文壇上有巨大影響。他說他的文章多在“三上”(“馬上”、“枕上”、“廁上”)構思吟成。他壹生寫了五百多篇散文,各體皆備,是宋代筆記文創作的先驅。其名篇《醉翁亭記》、《豐樂亭記》、《秋聲賦》均很有特色,為人們傳誦至今。傳說他在寫《醉翁亭記》時曾將稿本抄了六份貼在各個城門口征求大家的意見,以便改得更好。平時歐陽修每寫壹文,都要貼在墻上反復吟誦修改,如今此文已修改多次,所以人們都說很好,提不出修改意見。等到傍晚,才來了壹個姓李的老人,手拿扁擔挑繩,原來是壹個樵夫,歐陽修趕忙下堂請教,老人說:“此文句句是實情,就是開頭太啰嗦了。”於是歐陽修又把文章開頭背誦了壹下:“滁州四面皆山也,東有烏龍山,西有大豐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老人說:“停,毛病就在這裏。”歐陽修恍然大悟地問:“是不是不必點出這些山的名字?”老人點頭稱是,歐陽修照此修改,只壹句“環滁皆山也”即可。後來,他還親自去老人家茅屋回訪,並帶去他所要的“歐文蘇字”——蘇東坡書寫的《醉翁亭記》。後來,歐陽修到揚州做太守時,還曾請李老到平山堂去喝過兩回酒哩。為紀念歐陽修,江西永豐縣恩江鎮在南宋年間建了壹座“狀元樓”,今仍在。歐陽修晚年自號“六壹居士”,“六壹”即“吾家藏書壹萬卷,集三代以來金石遺文壹千件,有琴壹張,有棋壹局,而常是酒壹壺”再加“以吾壹翁”,可見其學而不厭之高雅風韻。

西陽宮附近,有其父母的合葬墓,還有瀧江書院、獲樓、寶錫院等古跡。寶錫院內有歐陽修《寄題沙溪寶錫院》:“為愛江西物物佳,作詩常向北人誇。青林霜日換楓葉,白水秋風吹稻花。釀灑烹雞留醉客,鳴機織苧遍山家。野僧獨得無生樂,終日焚香坐結跏。”

王陽明與村婦湖邊談詩

明代都憲王陽明曾屯兵鄱陽湖邊,準備捉拿起兵叛亂的寧王朱宸濠。

壹天傍晚,大風雨過後,王陽明在湖岸散步,看到廬山五老峰下,海會鎮東側有大山如牛吃草,就隨口吟出兩句詩來:“安仁鋪內倚欄桿,遙望孤牛俯在山。”他問隨從,誰能聯下句,久久無人回答。此時路邊有壹婦女,聽到了,就說:“我可以試試。”王陽明大為吃驚,說:“那就請說吧。”那婦人從容地說道:“任是牧童鞭不起,田園荒蕪至今閑。”王陽明更驚奇了,這兩句詩的深刻諷諭性和巧妙構思簡直令人叫絕。於是叫隨從拿些餉銀送給她表示感謝,問她怎麽學的作詩。婦人說,我是五老峰下的農民,回娘家路過鄱陽湖。平時石牛山的山歌、古詩學了不少。王陽明請她再吟壹首,她很快就吟出來:“怪石崔巍號石牛,江邊獨立幾千秋,風吹遍體無毛動,雨洗渾身有汗流。嫩草平喉難下嘴,長鞭任打不回頭。至今鼻上無繩索,天地為欄夜不收。”

中外圖書藏珍

廬山圖書館很有特色,在三十多萬冊的藏書中,有不少珍稀圖書,尤以古書和洋書中的珍品為多。

1899年前後,廬山成立公***圖書館,藏書千冊,到抗日戰爭前,廬山圖書館即有書二萬余冊,報刊雜誌十余種,均為外文,是為外國人服務的。後又增加庫藏,現***有外文書三萬壹千多冊,多為近百年前的英版原文著作。如1898年倫敦版的《莎士比亞全集》和狄更斯、巴爾紮克、雨果、托爾斯泰、陀斯妥也夫斯基以及荷馬的名著英文本,1892年倫敦版的《漢英大字典》,1916年美國版的《韋氏大字典》,1927年倫敦版的《英文標準大字典》,以及不列顛百科全書等。

中文古籍中珍品更多。在五萬四千冊古籍中,有明刻本七十部壹千二百冊,清康熙刻本八十部壹千六百五十八冊。有些明清刻本為禁毀圖書,如明刻《皇明繩武編》三十四卷,為明萬歷二十壹年吳瑞登撰,曾被清代禁毀。明刻《古今治平略》三十三卷亦是劫余幸存的鳳毛麟角。吳宗慈的《修誌論叢》對地方誌研究甚為重要,但印數少,有專家編《中國地方誌總錄》在北京、上海多方查找此書不得,1977年上廬山旅遊時意外找到了它。最早的刻本是明正德五年刻的《首楞嚴經》,最大部頭的是《古今圖書集成》壹萬卷、《二十壹史》二千五百五十九卷。

廬山國寶

廬山博物館在牯嶺西南廬山大廈與人民劇院之間。

館內藏有不少珍貴文物,有二三千年前的青銅器,歷代陶瓷藝術品和許多著名書畫珍品。從新石器時代的彩陶到漢青瓷、隋白瓷、唐三彩、宋影青、元青花等各種歷代名瓷和近代瓷瓶、彩釉瓷,應有盡有。

其間《廬山高圖》是明代四大畫家之首、吳門畫派的創始人沈周(1427—1509)的手筆,巧妙地用較小的人物仰視香爐峰瀑布來顯示廬山的高峻,這是他四十壹歲時(1467)為他的老師陳醒庵的祝壽之作,以雄偉瑰麗的廬山來贊揚老師的崇高人格,是巨幅山水中的名作。

唐伯虎的《廬山三峽橋圖》(寬90公分,長247公分)是明正德九年(1514)他由寧王府逃脫後路過廬山時所畫,時值隆冬,山高地冷,他畫出了廬山南坡三峽橋(即觀音橋)壹帶的蕭索景色,只見遠山荒禿,樹木雕零,濃雲蔽日,怪石層疊,小橋流水,殿宇壹角,峰巒水口,騾嘶聲慘,寒氣襲人。畫上題詩曰:“匡廬山前三峽橋,急流濺撲魚龍跳。羸驂強策不肯度,古木慘淡風蕭蕭。”詩、畫與書法相映成趣,誠乃三絕精品。

《五百羅漢圖》為清代民間畫家許從龍的傑作,此畫成於康熙五十壹年(1712),花費了六年時間,***二百幅,每幅長8尺寬4尺。畫中羅漢形態動作姿勢都各不相同,有“天宮赴會”、“托缽化緣”、“跨海求經”、“聖山汲泉”等等多種畫面。羅漢大者壹米以上,小的也有壹尺左右。人物均有血有肉,特別是人物的眼神靈活多變,似乎始終註視著妳,畫中飛禽走獸、花草松竹、江海日月、神仙鬼怪豐富多彩。1918年康有為遊廬山觀賞此畫,當即在《口稱三昧》圖中題辭,稱此為“廬阜鎮山之寶”。

博物館中還收藏了顏真卿、柳公權、米芾、黃庭堅等書法大師的碑拓。有壹“鵞”字巨幅書法掛軸,落款為“永和年辛亥春三月王羲之書”,因王羲之愛鵝,所以人們以此鵞字為王作,其實為後人所書,其上尚有蘇東坡、米芾、範仲淹、朱熹、文天祥、趙孟頫、方孝儒等人的題跋,亦可疑,據說是袁世凱的壹名侍衛從故宮中盜出的。博物館內還有清初鄭板橋的條幅:“老去依然壹秀才,萊陽家世舊安排。烏紗不是遊山具,攜取教歌拍板來。”林則徐書寫的楹聯:“花氣入簾松翠在壁;琴韻流閣茶香繞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