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定遠翰墨:吳湖帆收藏的清代七十二狀元範

定遠翰墨:吳湖帆收藏的清代七十二狀元範

在蘇州博物館的字畫收藏中,有壹套《清代七十二地書》,出自吳湖帆先生的私人收藏和捐贈。在書法領域,這套《七十二狀元範》堪稱藏界美談。大家都知道。以在近現代書畫史上的突出地位,以及清代“七十二狀元範”的審美和學術價值,這部文集意義深遠,不僅為清代書法發展史提供了清晰的史料佐證,也使範作品的藝術水平和精美面貌在書法界獨樹壹幟。

吳湖帆(1894-1968)祖籍蘇州,原是吳大成的侄子,後被收養為孫子。他天資聰穎,專攻畫師,造詣非凡,家藏豐富,善於鑒賞,有“獨眼”之譽。館藏書畫十余萬件,其中最難得的是唐代懷素草書《千字文》、《黃原富春殘卷》、《宋卷》、《黃庭堅卷》。

關於狀元範的來歷,吳大成的書畫中有18位清代狀元,都出自蘇州狀元,於是許願要收藏清代蘇州狀元。在後期的征集過程中,征集範圍擴大到全省乃至全國。《清代七十二狀元範》雖然不是他眾多收藏中最引人註目的,但也是吳湖帆花了二十年時間,由歷朝歷代六十八位清代狀元所寫的範。之所以稱之為“七十二家”,是因為收藏了兩個扇面的狀元有四位,分別是金德英、潘、張謇和。1959年,吳湖帆將72把狀元粉絲全部捐贈給蘇州文管會,並提議文管會繼續征集清代狀元粉絲,以便結合。

狀元是中國古代科舉考試——殿試的第壹名,是通過科舉制度選拔出來的“精英”。清代順治三年(1646)至光緒三十年(1904),慈禧七十歲,迄今為止,開設了112科,選拔了114名進士,蘇州占了26名。明清時期,考生多學詩詞書畫。到了清朝,他們對書法的要求更高了,要培養出壹種作風穩健的“閣風”。有些狀元不僅書法優秀,而且擅長繪畫,是當時書畫界最重要的人物。

清朝乾隆年間,後學興盛。書法家遠離二王(王羲之和王獻之),臨摹唐憲,回歸趙董(趙孟頫和董其昌),繼承傳統,各有風格。乾嘉之後,碑派興起,書法家們尋抄丁壹碑,開拓創新,另辟蹊徑,抄真草,大有準備。康有為總結說:“中國書法有四變:康雍天下,專仿香火(董其昌);乾隆之輩,爭子昂(趙孟頫);率更(歐陽詢)比賈和道更貴;北方碑萌芽於蔚縣的同時,至於今天,碑學正蓬勃發展……”康熙還是個導演,乾隆提拔趙體,使得書法作品上下。壹百多年來,董其昌和趙孟頫是書法的主流。書法也是科舉考試的重要標準。王世貞說:“本朝狀元,必選最好的書法家。順治時,世祖皇帝喜歡歐陽詢,而壬辰狀元鄒,戊戌狀元孫承恩,都是法國和歐洲的書法家。自康熙以來,樂以二王之書,未歸,任旭狀元蔡聖元,狀元王逸,皆學黃庭經,論。”

72位冠軍書迷大多是在成為冠軍第壹後贈送給親朋好友的娛樂作品。書風大多婉約挺拔,符合時代的變化,即“繼歐、康東、幹昭”,以及碑學、抄碑方面的名家。所以狀元範既表現了狀元自身的文化素養,也反映了當時帝王的審美偏好和書法主流風格的變化。範寫作的內容主要包括:1。自寫的詩。二是臨摹古詩,如王維、岑參、蘇軾、米芾、黃庭堅、甘龍。第三,抄寫古文,如洛神賦、文賦、文心雕龍、書譜等。4.抄錄碑文、碑帖,如孔子碑、陵藏碑、十七跋、春華閣跋等。

狀元粉絲的來源主要有三:壹是狀元本人送禮,如清末狀元張謇、劉春林;第二個是朋友的藏迷。吳湖帆經常交換自己的作品或其他字畫、古玩;第三,狀元的後代都有隱藏的粉絲,但後人普遍珍惜祖先的墨寶,不到萬不得已是不會放棄的。因此,吳湖帆有時會扔很多錢,有時會多次乞求以得到他想要的東西。關於朋友和朋友贈送和購買狀元粉絲的事情,吳湖帆在日記裏零星地記錄了壹下。比如1938年11月29日,“可以給王壹個稱號,給林洪年壹個冠軍粉絲。曹有慶贈陳冕狀元祎凡。錢敬堂送給黃思勇壹把狀元扇。馮超然買下孫家鼐頭號粉絲。程允岑來了,有王世周和梁國誌兩個狀元,可以取之。”其他捐助者包括、陶和孫。這些冠軍板塊被吳湖帆壹壹篩選,去偽存真。上面刻有題字,標明狀元姓名、爵位、“吳湖家”、“梅經書屋”、“吳梅經書屋書印”等印章,並附有“江蘇蘇州有24名狀元”目錄和清代狀元名單。最後交由當時最優秀的編寫者如劉、洪秋生、等人,先後裝幀成冊,鄭重收藏。

傅以漸(1609-1665),山東聊城人,順治三年(1646)狀元。他是清朝實行科舉制度後的第壹個進士,即被授予弘文書院編修的稱號。第二年,他會試著和考官壹起工作。歷任《明史》編輯,國史所助理講師,左書之子,刺史所學士講師,刺史所大學講師。順治十二年,加封太保太子,成為康熙老師。不久,他被任命為國史館大學士,並在宮廷考試中擔任閱讀官。順治十五年,任中舉考官。同年,因長期參與維修,少加保險,被任命為五營店大學士兼兵部尚書。他是《珍古齋詩集》的作者。傅以漸的書法有很高的造詣,字體蒼勁有力,時長時短,奔放不羈,依然不失氣勢。

孟芊(1742-1799),江蘇常州(今蘇州)人。乾隆四十五年(1780)參加鄉試,次年進京趕考。在省考、宮考中屢屢奪冠,是辛醜三等獎(省考、省考、宮考均為第壹)。他是清代第壹個“三元”(謝園、慧遠、狀元)狀元。甘龍以為是太平盛世的喜事,寫了“三首詩”:“龍虎傳歌,泰和破曉。百年歷史,國在春榜中得三元。文運強盛,大清有禮樂。它包含了四個意思,將近壹千個單詞。別再問模特的結局了,期待吧。王增是如何成功的?這違背了我的心意。”白前的書法崇尚唐和,他開事業轟轟烈烈而又不失工整沈著。

翁同龢(1830-19O4),江蘇常熟人,叫淑萍,又名松禪,貧僧。出身顯赫的官宦之家,父親翁心存官至壹名大學士,擔任同治老師。鹹豐六年(1856),殿試壹舉奪冠,頒給翰林院。歷任陜甘進士、內閣學士、刑部尚書、工部尚書、戶部尚書、軍機大臣、協辦大學士。他是同治和光緒皇帝的老師。他輔佐光緒親政,主張變法,提出“非變法不足以存”的觀點。他曾舉薦康有為大用,多次與他討論變法方案,深得光緒皇帝倚重。著有《瓶中詩》、《瓶中詩》、《翁文恭日記》等。鄒在《松禪老人墨後記》中對翁同龢書法的評價是“燕與李遠,張與梁近,有驅黑龍上青天之可能。至末,則美若玉滿巖,筆健如精鐵裹純棉。”

劉春林(1872-1944),字潤琴,直隸肅寧人。光緒三十年(1904),陳佳狀元,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壹位狀元。光緒二十九年,劉春林因其出色的亭體書法獲得最後壹名,受到慈禧太後的賞識。他為慈禧太後抄寫了《文昌帝君殷聞》和《大唐三藏經序》,次年獲壹等獎。這壹部分是專門為慶祝慈禧太後七十大壽而設計的。同時,科舉將被廢除,所以劉春林自稱是“第壹批人中的最後壹個人”。劉春林書法承襲唐風,以余士南、歐陽詢為流派。他的筆法精煉含蓄,結構規整穩重,水墨潤澤,清幽淡雅。清代第壹秀才傅以漸和最後壹秀才劉春林玩七言楷書,兩個秀才相隔兩個半世紀。書迷屬於壹個地方真的很少見。

狀元之間也有壹些傳承關系,如吳(嘉慶七年狀元)、吳(道光十二年狀元)。翁同龢(鹹豐六年狀元)及其侄兒翁增元(同治三年狀元)。還有孫輩的狀元,比如彭定康(康熙十五年狀元)和他的孫子彭其鳳(雍正五年狀元)、魯肯堂(康熙二十四年狀元)、玄孫陸潤庠(同治十三年狀元)。

狀元範裏還有個五狀元範——“潘、吳、朱昌儀、林紅年、牛合作為鹿寨興凱”,壹個陶土範,36行。五大狀元的書法並駕齊驅,史無前例。

清代出現了官紳之間交換書迷的趨勢。北京官員回鄉探親時,會要求朝鮮貴族或北京名人的字畫扇作為禮物回國。翰林書迷,尤其是狀元書迷,相當受歡迎。今天,通過蘇州博物館,“七十二狀元範”仍在向世界展示其獨特的藝術品格,並以海外巡展的形式向全世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