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流域的地勢可分為三個階梯,自西向東逐級下降。最高壹級階梯為流域西部的青海高原,悔拔4000m左右,其南緣的巴顏喀拉山是黃河與長江上遊通天河的分水嶺。青海高原以東,太行山以西為第二級階梯,海拔1000~2000m。本階梯內白於山以北,屬內蒙古高原的壹部分,包括河套平原和鄂爾多斯高原;白於山以南為黃土高原和崤山、熊耳山、太行山等山地。第三級階梯自太行山以東直至濱海,由魯中丘陵和海拔lOOm以下的黃河下遊沖積平原組成。
從河源至內蒙古托克托縣的河口鎮為上遊,流域面積38.6萬平方千米,河長3471km,落差3464m,平均比降1‰左右。黃河上遊水多沙少,水力資源豐富,年水量占全河的55%,年輸沙量儀占全河的9%,是黃河主要“清水”來源區。
河口鎮到河南省鄭州附近的桃花峪為中遊。流域面積為34.4萬平方千米,河長1206km,落差889m。黃河中遊流經廣大黃土高原,暴雨頻繁,水土流失嚴重,年輸沙量占全河90%以上,是黃河泥沙的主要來源區。
黃河過河口鎮急轉南下禹門口,奔流在晉陜峽谷之中,流程726km,落差607m,是黃河幹流水利資源較豐富,開發條件較好的河段之壹。晉陜峽谷兩岸支流眾多,深切黃土高原。汛期洪水迅猛,夾帶大量泥沙進入黃河。河口鎮至龍門流域面積11.4萬平方千米,占全河的15%,年沙量達9億噸,占全河輸沙量的57%,是黃河來沙量最多的河段。
黃河出晉陜峽谷,河面豁然開闊,順流125km至潼關,其間河床寬淺,主流擺動頻繁,是遊蕩性沖積河道。龍門至潼關區間有汾河、渭河、洛河等支流匯人,流域面積18萬平方千米,占全河的24%,年沙量5.5億噸,占全河輸沙量的35%,是黃河泥沙的另壹個主要來源區。
桃花峪以下黃河進入華北大平原,至人海口為黃河下遊,河道長約780km,除山東省平陰、長清兩縣境內有壹段山嶺外,全靠兩岸大堤約束。河道寬淺,水流緩慢,泥沙大量淤積,平均每年約淤高0.1m,河床壹般高出兩岸地面3~5m,最高達10m,成為世界著名的“地上河”。黃河下遊除汶河外,無大支流匯入,區間流域面積僅占全河流域面積的3%。橫貫華北大平原脊部的黃河下遊河道,實際上已成為淮河、海河兩大水系分水嶺。
黃河是我國第二大河,流域面積、河長居全國第二位,水量在全國八大江河中排第五位。黃河流域氣候大部分屬中溫帶和南溫帶,貴德以上屆高原氣候。從全國降水、徑流、分帶來看,流域處於半幹旱半濕潤地帶,降水不多,徑流比較貧乏,黃河多年平均天然徑流量580億立方米,流域面積占全國國土面積的日.3%,而年徑流量只占全同的2%。流域內人均水量527m3,為全國人均水量的22%;耕地畝均水量294m~,僅為全國耕地畝均水量的16%.
據說,在很早很早以前,在黃河上遊,有個黃家莊,壹個叫“黃河”的姑娘被惡霸逼死了。她的親人聽說她是投河自盡的,便駕船沿河而下,尋找的她的屍體,壹路走壹路呼喚她的名字。“黃河”之名由此而來。
這只是壹個民間傳說。事實上,在兩千多年以前,黃河只是叫“河”,沒有“黃”字。《詩經》中許多篇章都提到過。那時的黃河水還比較清亮。黃河上遊及晉陜壹代森林植被還比較多。在西安有“八水繞京城”壹說,可見那時黃土高原上還草水豐茂。只是由於近千年來氣候變遷,以及戰爭、大興土木、濫砍森林,才導致環境惡化。黃土高原泥沙大量流失,註入黃河,黃河才變成今天這個渾濁黃湯般模樣,於是兩岸百姓逐漸稱呼其為“黃河”。
古人言,“黃河清,天下寧”,希望有壹天經過不懈的治理,黃河再去掉那個“黃”字。
涼州詞
唐·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雲間,
壹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登鸛雀樓
唐·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裏目,更上壹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