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文言文閱讀慈聖光獻曹皇後

文言文閱讀慈聖光獻曹皇後

1. 曹皇後

慈聖光獻曹皇後,真定人,樞密使周武惠王彬之孫也。

明道二年,郭後廢,詔聘入宮。景佑元年九月,冊為皇後。

性慈儉,重稼穡,常於禁苑種谷、親蠶。 慶歷八年閏正月,帝將以望夕再張燈,後諫止。

後三日,衛卒數人作亂,夜越屋叩寢殿。後方侍帝,聞變遽起。

帝欲出,後閉閣擁持,趣呼都知王守忠使引兵入。 賊傷宮嬪殿下,聲徹帝所,宦者以乳嫗歐小女子奏,後叱之曰:“賊在近殺人,敢妄言耶!”後度賊必縱火,陰遣人挈水踵其後,果舉炬焚簾,水隨滅之。

是夕,所遣宦侍,後皆親剪其發,諭之曰:“明日行賞,用是為驗。”故爭盡死力,賊即禽滅。

閣內妾與卒亂當誅,祈哀幸姬,姬言之帝,貸其死。 後具衣冠見,請論如法,曰:“不如是,無以肅清禁掖。”

帝命坐,後不可,立請,移數刻,卒誅之。 初,王安石當國,變亂舊章,後乘間語神宗,謂祖宗法度不宜輕改。

熙寧宗祀前數日帝至後所,後曰:“吾昔聞民間疾苦,必以告仁宗,因赦行之,今亦當爾。”帝曰:“今無他事。

”後曰:“吾聞民間甚苦青苗、助役,宜罷之。安石誠有才學,然怨之者甚眾,帝欲愛惜保全之,不若暫出之於外。”

帝悚聽,垂欲止,復為安石所持,遂不果。 蘇軾以詩得罪,下禦史獄,人以為必死。

後聞之,謂帝曰:“嘗憶仁宗以制科得軾兄弟,喜曰:‘吾為子孫得兩宰相。 ’今聞軾以作詩系獄,得非仇人中傷之乎?捃註過至於詩,其過微矣。

吾疾勢已篤,不可以冤濫致傷中和,宜熟察之。”帝涕泣,軾由此得免。

晚得水疾,侍醫莫能治。元豐二年冬,疾甚,帝視疾寢門,衣不解帶。

旬日崩。年六十四。

及崩,帝哀慕毀瘠,殆不勝喪。 有司上謚,葬於永昭陵。

(《宋史·慈聖光獻曹皇後傳》) 慈聖光獻曹皇後,是真定人(今河北正定)人,也是樞密使周武惠王曹彬的孫女。明道二年,郭皇後被廢,曹皇後被聘入宮中。

景佑元年九月,她正式被冊封為皇後。曹皇後性情慈善節儉,重視農耕,常在皇家宮苑中種植谷物,親自養蠶。

農歷八年閏正月,仁宗皇帝準備在閏正月十五晚再壹次陳設彩燈過燈節,被曹皇後勸住了。過了三天,幾個衛士作亂,乘著夜間穿房越舍,直趨仁宗皇帝的寢室。

曹皇後當時正在侍奉皇帝,聽說事情有變,慌忙起來。仁宗皇帝打算出逃,曹皇後關閉殿門,抱住皇帝,急忙呼喚都知王守忠,命令他帶兵入宮平亂。

亂兵在殿前殺傷宮中的嬪妃侍女,叫喊聲響徹皇帝的住所,太監們假報是奶媽打年紀小的宮女,曹皇後申叱道:“亂兵就在附近殺人,妳們還敢胡說!”她估計亂兵必定會放火,暗地派人帶著水跟在他們後面,果然亂兵點火燒著簾幕,跟著的人隨即用水將火潑滅。這壹夜,凡是派出去的太監侍從,曹皇後都親手剪掉他們的頭發,對他們說:“明天論功行賞,就以頭發為證。

”因此,人們都爭先出力,亂兵很快被消滅。宮女參與衛卒變亂的,論罪當死,她們向仁宗所寵愛的妃嬪哀求免死,這位寵姬轉告仁宗後,仁宗答應了。

曹皇後便穿戴上正式的服飾,進見皇帝,請求依法處理作亂的宮女,並說:“不這樣,無法肅清宮中(的壞人)。”仁宗讓她坐下,曹皇後不坐,站著堅持自己的要求,過了不久,最後還是把宮女殺掉了。

起初,王安石當政的時候,變革了舊的典章制度,曹皇後在適當的機會對神宗皇帝說祖宗留下來的法律制度不應該輕易改動。熙寧年間祭祀太廟的前幾天,神宗皇帝來曹皇後的住所。

曹皇後說:“以前我每當聽說老百姓有什麽苦處,壹定要告訴仁宗皇帝,仁宗皇帝就推行減租政策,現在也還是應該這樣。 ”神宗皇帝說:“現在沒有什麽事。”

曹皇後說:“我聽說老百姓對於青苗法、助役法叫苦不叠,這兩種法令應當停止實行。王安石確實有才幹學問,但怨恨他的人太多了,皇上要是愛惜他,想保全他,不如暫且放他到外省去。”

神宗皇帝聽了很吃驚,幾乎已經準備停止施行這些法令,但還是被王安石操縱了,這件事無果而終。 蘇軾因為寫詩犯了法,被關在禦史臺的監獄中,大家都以為他必死無疑。

曹皇後聽說此事,便對神宗皇帝說:“我想起仁宗皇帝在殿試中取中蘇軾兄弟時,高興地說:‘我為子孫們找到兩位宰相。’現在聽說蘇軾因為作詩而被關進監獄,該不會是受了仇人的誣蔑吧?從詩句中搜尋過錯,即使有錯也是小錯。

我的病已經很重了,不能再因為冤枉好人、濫加罪名而傷害天地的中正和平之氣。對蘇軾壹案,還要仔細審查才好。”

神宗皇帝流下眼淚。蘇軾因此而得以免罪。

曹皇後晚年時候患了水疾,醫生都沒有辦法治。元豐二年的冬天,她病得很重了,神宗皇帝到她的寢宮來探病,甚至睡覺時都不脫外衣。

病了十天左右,曹皇後去世了,享年六十四歲。曹皇後死,神宗皇帝哀傷過度而消瘦,幾乎堅持不到辦完喪事。

主管官員為曹皇後報謚號,葬在永昭陵。 。

2. 求

慈聖光獻曹皇後,是真定人(今河北正定)人,也是樞密使周武惠王曹彬的孫女。

明道二年,郭皇後被廢,曹皇後被聘入宮中。景佑元年九月,她正式被冊封為皇後。

曹皇後性情慈善節儉,重視農耕,常在皇家宮苑中種植谷物,親自養蠶。 農歷八年閏正月,仁宗皇帝準備在閏正月十五晚再壹次陳設彩燈過燈節,被曹皇後勸住了。

過了三天,幾個衛士作亂,乘著夜間穿房越舍,直趨仁宗皇帝的寢室。曹皇後當時正在侍奉皇帝,聽說事情有變,慌忙起來。

仁宗皇帝打算出逃,曹皇後關閉殿門,抱住皇帝,急忙呼喚都知王守忠,命令他帶兵入宮平亂。亂兵在殿前殺傷宮中的嬪妃侍女,叫喊聲響徹皇帝的住所,太監們假報是奶媽打年紀小的宮女,曹皇後申叱道:“亂兵就在附近殺人,妳們還敢胡說!”她估計亂兵必定會放火,暗地派人帶著水跟在他們後面,果然亂兵點火燒著簾幕,跟著的人隨即用水將火潑滅。

這壹夜,凡是派出去的太監侍從,曹皇後都親手剪掉他們的頭發,對他們說:“明天論功行賞,就以頭發為證。”因此,人們都爭先出力,亂兵很快被消滅。

宮女參與衛卒變亂的,論罪當死,她們向仁宗所寵愛的妃嬪哀求免死,這位寵姬轉告仁宗後,仁宗答應了。曹皇後便穿戴上正式的服飾,進見皇帝,請求依法處理作亂的宮女,並說:“不這樣,無法肅清宮中(的壞人)。

”仁宗讓她坐下,曹皇後不坐,站著堅持自己的要求,過了不久,最後還是把宮女殺掉了。 起初,王安石當政的時候,變革了舊的典章制度,曹皇後在適當的機會對神宗皇帝說祖宗留下來的法律制度不應該輕易改動。

熙寧年間祭祀太廟的前幾天,神宗皇帝來曹皇後的住所。 曹皇後說:“以前我每當聽說老百姓有什麽苦處,壹定要告訴仁宗皇帝,仁宗皇帝就推行減租政策,現在也還是應該這樣。”

神宗皇帝說:“現在沒有什麽事。”曹皇後說:“我聽說老百姓對於青苗法、助役法叫苦不叠,這兩種法令應當停止實行。

王安石確實有才幹學問,但怨恨他的人太多了,皇上要是愛惜他,想保全他,不如暫且放他到外省去。 ”神宗皇帝聽了很吃驚,幾乎已經準備停止施行這些法令,但還是被王安石操縱了,這件事無果而終。

蘇軾因為寫詩犯了法,被關在禦史臺的監獄中,大家都以為他必死無疑。曹皇後聽說此事,便對神宗皇帝說:“我想起仁宗皇帝在殿試中取中蘇軾兄弟時,高興地說:‘我為子孫們找到兩位宰相。

’現在聽說蘇軾因為作詩而被關進監獄,該不會是受了仇人的誣蔑吧?從詩句中搜尋過錯,即使有錯也是小錯。我的病已經很重了,不能再因為冤枉好人、濫加罪名而傷害天地的中正和平之氣。

對蘇軾壹案,還要仔細審查才好。”神宗皇帝流下眼淚。

蘇軾因此而得以免罪。 曹皇後晚年時候患了水疾,醫生都沒有辦法治。

元豐二年的冬天,她病得很重了,神宗皇帝到她的寢宮來探病,甚至睡覺時都不脫外衣。病了十天左右,曹皇後去世了,享年六十四歲。

曹皇後死,神宗皇帝哀傷過度而消瘦,幾乎堅持不到辦完喪事。主管官員為曹皇後報謚號,葬在永昭陵。

3. 求宋史郭逵傳的翻譯如題

郭逵郭逵字仲通,他的祖先從邢州移居洛陽。

康定年間,哥哥郭遵在對敵作戰中死去,錄用郭逵任三班奉職,編屬於陜西範仲淹麾下。範仲淹用學問勸勉他。

延安清剛社募兵誤殺了內屬的羌人,即將定為死罪,郭逵請求赦免了他們,使十三名壯士活了下來。 剛議論奪取靈武,郭逵說:“路途遠糧草就接濟不上,城市大兵卻不多,不會得到好處。”

沒多久,涇原任福全軍覆沒,人們都佩服他有先見之明。陳執中安撫京東,上奏讓他任駐泊將。

陳執中同賓客輔將議論當今的名將,***同推崇葛懷敏。郭逵說:“葛懷敏很好對付,日後壹定敗壞朝廷的事情。

”陳執中開始很生氣,過了幾天,問也說:“您從哪兒知道葛懷敏不是名將並要敗壞事情呢?”回答道:“喜好功勞心存僥幸,只有勇力沒有謀略,是可被擒獲的。”陳執中感嘆道:“您真懂得軍事,葛懷敏已經全軍覆沒了。”

任真定兵馬監押。保州的士兵叛亂,田況派郭逵去招降他們。

郭逵和叛將侍其臻曾壹同事奉範仲淹,驅馬跑到城下,出示他以前佩帶的紫囊。侍其臻認得它,就和他的黨羽韋貴、史克順都拜了兩次,邀請郭逵登上城墻。

相見以後,向他們講明禍福,人們有的不能立即打消疑慮,說:“如果投降,恐怕不被免罪。”郭逵請求用自己作人質,於是開城投降。

評功加官合門祗候、環慶兵馬都監。遭遇母親的喪事,不能解除官職,***請求三次才允許。

慶帥杜杞贈給他四十萬錢送行,他謝絕了。喪事完畢,任涇原都監。

攻下古渭城,轉任通事舍人,徙河北緣邊安撫都監。輔助吳奎出使契丹,正趕上它的君主接受尊號,他進入觀禮。

出使回來,貶黜為汾州都監。 龐籍鎮守河東,讓他代理忻州。

契丹來索求天池廟的土地,龐籍不能決斷,把它推托給郭逵。郭逵訪求得到太平興國年間的舊文書,證明它是朝廷的土地,契丹慚愧屈服。

湖北溪蠻彭仕羲叛亂,加官帶禦器械,為湖北路鈐轄兼澧州知州。 得到蠻人的親信做向導,全部平定了各險要地區,於是攻下他們所居住的桃花州,彭仕羲棄城逃跑,手下的人全部投降。

遷任禮賓使,徙南路鈐轄、邵州知州。武岡蠻謀反,郭逵討伐平定了它。

累積遷官為容州觀察使。仁宗的山陵,讓郭逵執掌值宿守衛。

遷任殿前都虞候,出朝為涇原路副都部署。 治平二年,以檢校太保同簽書樞密院,隨即出朝領陜西宣撫使,判渭州。

郭逵雖然立下了軍功,但是突然躋身於政治領域,議事的人心中不服,諫官、禦史交相議論他,沒有依從。神宗即位,遷任靜難軍留後,召回朝。

諫官再次竭力爭辯,才改任宣徽南院使、判鄆州。 到鄆州七天後,徙鎮守鄘延。

種諤接受嵬名山投降,取得綏州,夏人於是殺了楊定。朝中的議論認為就要發生邊界爭端,想放棄綏州。

郭逵說:“胡虜已經殺死了朝廷的官員,而我們又放棄綏州不守,顯得軟弱已經過分。而且嵬名山帶領全族來歸服,應該怎樣安排他呢?”不久夏人想用塞門、安遠兩寨來交換,朝廷答應了。

郭逵說:“這正是商於六百裏的計策。除非先交付兩寨,不能給他們地。”

派他的部屬趙。

4. 郝景春傳文言文閱讀答案

譯文供參考:

郝景春,字和滿,江都人。鄉試中舉,授鹽城教諭,因犯過失而罷職歸家。啟任陜西苑馬寺萬守監錄事,後調為黃州照磨,代理黃安縣事。到任剛三日,農民義軍突然來攻城,景春等堅守八天八夜,義軍撤走。

崇禎十壹年(1638),升任房縣知縣。農民起義軍領袖羅汝才率九營之眾向熊文燦請降,文燦同意受降,而汝才又猶豫起來。景春單騎至義軍兵營去勸說,並與汝才及其同黨白貴、黑雲祥歃血為盟。汝才到文燦軍門投降,而所部諸營分駐於竹奚谷、保康、上津,自己與貴、雲祥駐於房縣城郊。當時,鄖陽各縣城墻都被破壞,只有房縣有賴於景春安撫,大體上可以防守。然義軍雜處其間,居民日夜不安。景春與主簿朱邦聞、守備楊道選壹方面修理防禦工事,壹方面與義軍諸營和睦相處。

崇禎十二年(1639)五月,張獻忠在谷城舉兵反明,約汝才壹同行動。景春子郝鳴鑾還是生員,有萬夫不敵之勇,他對其父說:“房縣城為敵攻擊目標,僅疲憊瘦弱的士兵不過二百人,城何以守住?”便穿上鎧甲去見汝才說“:妳難道不念曾與我父親燒香盟誓之言嗎?希望妳慎重,不要與張獻忠壹同作亂。”汝才假意允諾。鳴鑾察覺出汝才的允諾並非真心誠意,回來與道選領兵登城防守,而獻忠所遣前鋒已至城下。鳴鑾等斬義軍將領上天龍,遣使向熊文燦求援,去了十四次,都未見到文燦。

不久,義軍大隊人馬至房縣城下,獻忠兵打白旗,汝才的隊伍打紅旗。忽然兩軍合在壹起並力圍攻。義軍將領白貴、黑雲祥向城上高呼:“把城讓給我們,保證無事。”獻忠又令張大經來勸降。景春在城上大罵,鳴鑾且守且戰,堅持了五天五夜。義軍損失不少,獻忠左足受傷,其心愛戰馬也被殺死。守軍指揮張三錫開北門放汝才入城,城被攻破,道選在巷戰中犧牲。大經促使汝才勸景春投降,景春不肯。又問他府庫財物何在,景春厲聲道“:庫藏若還有財物,妳們也破不了城!”義軍殺壹典史、壹守備來恐嚇他,景春終不屈服,與其子鳴鑾壹道被殺。其仆陳宜和朱邦聞壹家都死。朝廷聞知,贈景春尚寶少卿,建祠奉祀,後又改贈太仆寺少卿。

5. 王復傳文言文閱讀答案

王復,字初陽,固安人。正統七年(1442)考中進士。授予刑科給事中。聲音洪亮,容貌壯美,善於陳述自己的想法上奏。提升為通政參議。也先侵犯京師,邀約大臣出去迎接上皇。眾人不敢前去,王復請求出行。於是升遷為右通政,代理禮部侍郎,與中書舍人趙榮偕同前往。敵人露出刀刃夾道威脅他們,王復等人不為此而恐懼。返回後仍擔任通政事務,再升遷為通政使。

成化元年(1465),延綏總兵官房能上奏追趕襲擊河套部眾,皇帝降旨獎勵犒勞。王復認為七百裏奔赴作戰不恰當,並擔心因企求意外成功而挑起爭端,請敕令告誡曉諭,皇帝認為他說得對。晉升為尚書。

錦衣千戶陳玨,本來是畫工。到去世時,侄子陳錫請求繼承百戶。王復說:“世襲雖然是先帝的命令,然而不是戰功,應不許可。”於是停止。

毛裏孩侵擾邊境,皇帝命令王復出京巡視陜西的邊疆守備。從延綏到甘肅,觀察地勢,進言說:“延綏東起黃河岸邊,西至定邊營,縈繞二千多裏。險要關口全在內地,而境外並無屏障,只憑墩堡來防守。軍隊反而駐紮在裏面,老百姓卻居住在外面。敵人壹旦入境,官軍還沒有行動,老百姓已經被掠奪完了。再加上西南抵達慶陽,相隔五百多裏,烽火不能連接,寇賊到了,老百姓還不知道。請遷移府谷、響水等十九個堡壘,置於接近邊疆的重要之地。而從安邊營至慶陽,從定邊營至環州,每二十裏築墩臺壹個,***計三十四個。隨著地勢修建壕溝和城墻,以求聲息相聞,易於防守抵禦。”奏章呈上去後,皇帝都聽從了他的建議。

改派王復到工部。王復嚴格遵守法令制度,聲名超過在兵部。當時中官請求修築皇城西北面的回廊,王法俯瘁謊誆荷搭捅但拉復提議放緩這件事。給事中高斐也說災害頻繁,不宜役使萬人作無益的事情。皇帝都不許可。中官率領騰驤四衛軍的,請求發給棉上衣和鞋褲。王復堅持不許可,說:“朝廷制造這些東西,本來是給出征的士兵,使得即日出發,不用煩勞去縫制。京軍則每年供給冬衣的布和棉花,這是已成的制度,怎能改變?”大應法王割實巴去世,中官請求建寺造塔。王復說:“大慈法王都只建了塔,沒有建造寺廟。現在不應該創立這個制度。”於是只是命令建塔,還是派遣四千名士兵供其役使。

王復喜歡古籍愛好學習,遵守廉潔約束的準則,跟人相交沒有城府,當官識大體,在工部任職十二年,碰上災害變異,諫官說他衰老,王復請求退休。皇帝不許。過了兩個月,諫官又彈劾王復。皇帝於是傳旨,命令他辭官歸鄉。死後,被贈予太子太保,謐號莊簡。

6. 世說新語第二則閱讀答案,原文及翻譯關於荀慈明

以下為答案及原文。其他詞語的答案也包含其中。

言語第二之七、親親之義

(原文)荀慈明與汝南袁閬相見,問潁川人士,慈明先及諸兄。閬笑曰:“士但可因親舊而已乎?”慈明曰:“足下相難,依據者何經?”閬曰:“方問國士,而及諸兄,是以尤之耳。”慈明曰:“昔者祁奚內舉不失其子,外舉不失其讎,以為至公。公旦《文王》之詩,不論堯、舜之德而頌文、武者,親親之義也。《春秋》之義,內其國而外諸夏。且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不為悖德乎?”

(譯)荀慈明(荀爽)遇見汝南袁閬,袁閬向他問起汝南的知名人士,荀慈明先說起自己的幾位兄長。袁閬笑道:“難道僅僅因為是自己的親戚朋友,就可以算是名士嗎?”荀慈明說:“您指責我,有什麽憑據嗎?”袁閬說:“剛才我問的是國家名士,而妳先提到的都是妳的哥哥,所以我指責妳。”荀慈明說:“從前祁奚告老還鄉時,內舉不忘他的兒子,外舉不忘他的仇人,人們認為他是非常公道的。周公旦作《文王》詩,不言堯舜的功德,卻贊美文王武王的偉績,這是因為他愛自己親人的道理呀。《春秋》的義理,是以魯國為內,以華夏諸國為外。況且不愛他的親人卻愛外人,這不是有悖道德嗎?”

7. 文言文閱讀宋史荊罕儒傳

《宋史·荊罕儒傳》原文及譯文——翻譯1、原文:荊罕儒,冀州信都人。

父基,王屋令。罕儒少無賴,與趙鳳、張輦為群盜。

晉天福中,相率詣範陽,委質燕王趙延壽,得掌親兵。開運末,延壽從契丹主德光入汴,署罕儒密州刺史。

漢初,改山南東道行軍司馬。周廣順初,為率府率,奉朝請,貧不能振。

顯德初,世宗戰高平,戮不用命者,因求驍勇士。通事舍人李延傑以罕儒聞,即召赴行在,命為招收都指揮使。

會征太原,命罕儒率步卒三千先入敵境。罕儒令人負束芻徑趨太原城,焚其東門。

擢為控鶴弩手、大劍直都指揮使。從平淮南,領光州刺史,改泰州,為下蔡守禦都指揮使兼舒、蘄二州招安巡檢使。

四年,泰州初下,真拜刺史兼海陵、鹽城兩監屯田使。明年三月,世宗幸泰州,以罕儒為團練使,賜金帶、銀器、鞍勒馬。

六年春,軍吏耆艾詣闕請留,恭帝詔褒之。建隆初,升鄭州防禦,以罕儒為使,改晉州兵馬鈐轄。

罕儒恃勇輕敵,嘗率騎深入晉境,人多閉壁不出,虜獲甚眾。是年冬,復領千余騎抵汾州城下,焚其草市,案兵以退。

夕次京土原,劉鈞遣大將郝貴超領萬余眾襲罕儒,黎明及之。罕儒遣都監、氈毯副使閻彥進分兵以禦貴超。

罕儒錦袍裹甲據胡床享士,方割羊臂臑以啖,聞彥進小卻,即上馬麾兵徑犯賊鋒。並人攢戈舂之,罕儒猶格鬥,手殺十數人,遂遇害。

劉鈞素畏罕儒之勇,常欲生致,及聞其死,求殺罕儒者戮之。太祖痛惜不已,擢其子守勛為西京武德副使。

因索京土原之不效命者,黜慈州團練使王繼勛為率府率,閻彥進為殿直,斬其部下龍捷指揮使石進德等二十九人。罕儒輕財好施。

在泰州,有煮海之利,歲入鉅萬,詔聽十收其八,用猶不足。家財入有籍,出不問其數。

有供奉官張奉珪使泰州,自言後唐張承業之子。罕儒曰:「我生平聞張特進名,幸而識其子。

」厚加禮待,遺錢五十萬,米千斛。罕儒雖不知書,好禮接儒士。

進士趙保雍登科覆落,客遊海陵。罕儒問其所欲,保雍以將歸京師,且言緣江榷務以絲易茗有厚利。

罕儒立召主藏奴,令籍藏中絲,得四千余兩,盡以與之。然好勇善戰,不顧勝負。

常欲削平太原,誌未果而及於敗,人皆惜之。罕儒兄延福。

延福孫嗣。《宋史·荊罕儒傳》原文及譯文——翻譯2、譯文:荊罕儒,翼州信都人。

父親荊基,官任王屋令。荊罕儒年青時不修德行,和趙鳳、張輦壹起做盜匪。

後晉天福年間,他們相伴來到範陽,投靠燕王趙延壽,掌管趙延壽的親兵。開運末年,劉延壽隨契丹國君耶律德光攻入汴州,暫時任命荊罕儒為密州刺史。

後漢初年,改任山南東道行軍司馬。後周廣順初年,官任率府率,可以參加朝會,生活卻窮困難當。

顯德初年,後周世宗皇帝大戰於高平,殺了不聽命令的將領,就尋求驍勇善戰的人。通事舍人李延傑推薦了荊罕儒,世宗皇帝使召荊罕儒趕來相見,任命他為招收都指揮使。

會戰太原時,世宗命荊罕儒率領三千步兵先進入敵境。罕儒下令士兵背負物資走小路急攻太原,焚毀太原東門。

因戰功被提升為控鶴弩手、大劍直都指揮使。承受世宗平定淮南,被任命為光州刺史,後又改任泰州刺史,又任下蔡守禦都指揮使,兼任舒、蘄二州招安巡檢史。

顯德四年,泰州剛被攻下,荊罕儒真正官拜泰州刺史,兼任海陵、鹽城兩監屯田使。第二年三月,世宗駕臨泰州,任命荊世罕為團練使,賜下金帶、銀器、鞍勒馬匹。

顯德六年春,軍吏長者拜見皇帝請求讓荊罕儒留任泰州,後周恭帝下詔表彰他。北宋建隆初年,荊罕儒升任鄭州防禦,以荊罕儒為防禦使,又改任晉州兵馬鈐轄。

荊罕儒自恃勇武過人輕視敵人,曾經率騎兵深入後晉境內,敵人大多閉城不出,荊罕儒率部掠獲很多。這年冬天,荊罕儒又帶著壹千多騎兵抵達汾州城下,焚毀晉軍草場,領軍揚長而去。

傍晚時荊罕儒率軍在京土原紮營,劉鈞派大將郝貴超帶領壹萬多兵馬來攻打荊罕儒,黎明時到了京土原。荊罕儒派都監、氈毯副使閻彥進分兵抵擋郝貴超。

荊罕儒身著錦袍披盔甲坐在胡床上鼓舞士氣,正割著羊腿大吃,聽說閻彥進所部稍有退卻,立即上馬率兵徑直攻向敵軍。多名敵軍壹起拿弋攢擊他,荊罕儒仍然力戰不休,親手殺死十幾人,就這樣遇害了。

劉鈞壹直害怕荊罕儒的勇武,壹直想活捉他,等到聽說荊罕儒的死訊,就找出殺死荊罕儒的人,把他們殺掉了。宋太祖為荊罕儒的死痛惜不已,提拔他的兒子荊守勛為西京武德副使。

就追索京土原之戰上不拼命作戰的人,貶慈州團練使王繼勛為率府率,閻彥進為殿直,斬殺荊罕儒部下龍捷指揮使石敬德等二十九人。荊罕儒輕財物好施助於人。

在泰州時,有海鹽收益,年收入驚人,皇帝恩準他收八成的鹽稅,仍然不夠他用。家中財貨收入有記錄,用出去的卻不計數目。

曾經有供奉官張奉珪出使泰州,自己說是後唐張際業的兒子。荊罕儒說:“我壹生只聽說張特進的大名,終於有幸認識了他的兒子。”

優厚地款待他,送他五十萬錢,壹千斛大米。荊罕儒不識字,卻喜歡禮遇儒士。

進士趙保雍科考落榜,遊經海陵。荊罕儒問他的打算,趙保雍告訴打算回京城去,還說緣江榷務(官署名)中用絲綢換茶葉有豐厚利潤。

荊罕儒立馬召來管倉庫的仆人,叫他打點倉庫中絲綢,有四千多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