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後,曾任南京臨時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員、僉事等職,兼在北京大學、女子師範大學等校授課。1918年5月,首次用“魯迅”的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壹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五四運動前後,參加《新青年》雜誌工作,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將。
1918年到1926年間,陸續創作出版了小說集《吶喊》、《仿徨》、論文集《墳》、散文詩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雜文集《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等專集。其中,1921年12月發表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不朽傑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學生愛國運動,為北洋軍閥政府所通緝,南下到廈門大學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當時的革命中心廣州,在中山大學任教務主任。1927年10月到達上海,開始與其學生許廣平同居。1929年,兒子周海嬰出世。1930年起,先後參加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和中國民權保障同盟,反抗國民黨政府的獨裁統治和政治迫害。從1927年到1936年,創作了歷史小說集《故事新編》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雜文,收輯在《而已集》、《三閑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偽自由書》、《準風月談》、《花邊文學》、《且介亭雜文》、《且介亭雜文二編》、《且介亭雜文末編》、《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遺》等專集中。魯迅的壹生,對中國文化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領導、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學團體;主編了《國民新報副刊》(乙種)、《莽原》、《語絲》、《奔流》、《萌芽》、《譯文》等文藝期刊;熱忱關懷、積極培養青年作者;大力翻譯外國進步文學作品和介紹國內外著名的繪畫、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學,編著《中國小說史略》、《漢文學史綱要》,整理《嵇康集》,輯錄《會稽郡故書雜錄》、《古小說鉤沈》、《唐宋傳奇錄》、《小說舊聞鈔》等等。 轉自鐵血 /
1936年10月19日因肺結核病逝於上海,上海民眾上萬名自發舉行公祭、送葬,葬於虹橋萬國公墓。1956年,魯迅遺體移葬虹口公園,毛澤東為重建的魯迅墓題字。
1938年出版《魯迅全集》(二十卷)。中華人民***和國成立後,魯迅著譯已分別編為《魯迅全集》(十卷),《魯迅譯文集》(十卷),《魯迅日記》(二卷),《魯迅書信集》,並重印魯迅編校的古籍多種。1981年出版了《魯迅全集》(十六卷)。北京、上海、紹興、廣州、廈門等地先後建立了魯迅博物館、紀念館等。魯迅的小說、散文、詩歌、雜文***數十篇(首)被選入中、小學語文課本。小說《祝福》、《阿Q正傳》、《藥》等先後被改編成電影。魯迅的作品充實了世界文學的寶庫,被譯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世界語等50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擁有廣大的讀者。
壹八八壹年 先生壹歲
八月初三(公歷9月25日),生於浙江紹興城內東昌坊口。姓周,名樹人,字豫才,小名樟壽,至三十八歲,始用魯迅為筆名。
壹八八六年 六歲
是年入塾,從叔祖玉田先生初誦《鑒略》。
壹八八八年 八歲
十壹月,以妹端生十月即夭,當其病篤時,先生在屋隅暗泣,母太夫人詢其何故,答曰:“為妹妹啦。”是歲壹日,本家長輩相聚推牌九,父伯宜亦與焉。先生在旁默視,從伯慰農先生因詢之曰:“汝願何人得贏?”先生立即對曰:“願大家均贏。”
其五六歲時,宗黨皆呼之曰“胡羊尾巴”。譽其小而靈活也。
壹八九二年 十二歲
正月,往三味書屋從壽鏡吾先生懷鑒讀。
在塾中,喜乘閑描畫,並搜集圖畫,而對於二十四孝圖之“老萊娛親”、“郭巨埋兒”獨生反感。先生外家為安橋頭魯姓,聚族而居,幼時常隨母太夫人前往,在鄉村與大自然相接觸,影響甚大。
《社戲》中所描寫者,皆安橋頭壹帶之景色,時正十壹二歲也。外家後遷皇甫莊、小臯步等處。十二月三十日曾祖母戴太君卒,年七十九。
壹八九三年 十三歲
三月祖父介孚公丁憂,自北京歸。秋,介孚公因事下獄,父伯宜公又抱重病,家產中落,出入於質鋪及藥店者累年。
壹八九六年 十六歲
九月初六日父伯宜公卒,年三十七。父卒後,家境益艱。 轉自鐵血 /
壹八九八年 十八歲
閏三月,往南京考入江南水師學堂。
壹八九九年 十九歲
正月,改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路礦學堂,對於功課並不溫習,而每逢考試輒列前茅。
課余輒讀譯本新書,尤好小說,時或外出騎馬。
1903年攝於日本東京。“靈臺無計逃神矢,風雨如磐黯故園;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1902年1月,魯迅畢業於南京礦物鐵路學堂,4月赴日本留學,入弘文學院。學時,魯迅毅然剪掉發辮,拍攝了這張照片,並贈許壽裳。許壽裳在《我所認識的魯迅》壹書中曾說“魯迅對於民族解放事業,堅貞無比,在壹九零三年留學東京時,贈我小像,後補以詩”。
參考資料:
回答者:wolfboy110 - 見習魔法師 三級 6-20 15:37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國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
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出身於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時代受進化論、尼采
超人哲學和托爾斯泰博愛思想的影響。1902年去日本留學,原在仙臺醫學院學醫,
後從事文藝工作,企圖用以改變國民精神。1905—1907年,參加革命黨人的活動,
發表了《摩羅詩力說》、《文化偏至論》等論文。期間曾回國奉母命結婚,夫人朱
安。1909年,與其弟周作人壹起合譯《域外小說集》,介紹外國文學。同年回國,
先後在杭州、紹興任教。辛亥革命後,曾任南京臨時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員、
僉事等職,兼在北京大學、女子師範大學等校授課。1918年5月,首次用“魯迅”的
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壹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
基石。五四運動前後,參加《新青年》雜誌工作,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將。
1918年到1926年間,陸續創作出版了小說集《吶喊》、《仿徨》、論文集《墳》、
散文詩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雜文集《熱風》、《華蓋集》、《華蓋
集續編》等專集。其中,1921年12月發表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是中國現代文學
史上的不朽傑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學生愛國運動,為北洋軍閥政府所通緝,
南下到廈門大學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當時的革命中心廣州,在中山大學任
教務主任。1927年10月到達上海,開始與其學生許廣平同居。1929年,兒子周海嬰
出世。1930年起,先後參加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和中國民權保
障同盟,反抗國民黨政府的獨裁統治和政治迫害。從1927年到1936年,創作了歷史
小說集《故事新編》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雜文,收輯在《而已集》、《三閑集》、
《二心集》、《南腔北調集》、《偽自由書》、《準風月談》、《花邊文學》、
《且介亭雜文》、《且介亭雜文二編》、《且介亭雜文末編》、《集外集》和《集
外集拾遺》等專集中。魯迅的壹生,對中國文化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領導、
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學團體;主編了《國民新報副刊》〔乙種〕、
《莽原》、《語絲》、《奔流》、《萌芽》、《譯文》等文藝期刊;熱忱關懷、積
極培養青年作者;大力翻譯外國進步文學作品和介紹國內外著名的繪畫、木刻;搜
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學,編著《中國小說史略》、《漢文學史綱要》,整
理《嵇康集》,輯錄《會稽郡故書雜錄》、《古小說鉤沈》、《唐宋傳奇錄》、
《小說舊聞鈔》等等。1936年10月19日因肺結核病逝於上海,上海民眾上萬名自發
舉行公祭、送葬,葬於虹橋萬國公墓。1956年,魯迅遺體移葬虹口公園,毛澤東為
重建的魯迅墓題字。1938年出版《魯迅全集》〔二十卷〕。中華人民***和國成立後,
魯迅著譯已分別編為《魯迅全集》〔十卷〕,《魯迅譯文集》〔十卷〕,《魯迅日
記》〔二卷〕,《魯迅書信集》,並重印魯迅編校的古籍多種。1981年出版了《魯
迅全集》〔十六卷〕。北京、上海、紹興、廣州、廈門等地先後建立了魯迅博物館、
紀念館等。魯迅的小說、散文、詩歌、雜文***數十篇〔首〕被選入中、小學語文課
本。小說《祝福》、《阿Q正傳》、《藥》等先後被改編成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