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裴琦與林玉的盛行
《林玉》的作者裴琦,史書中沒有關於他的傳記。南朝只有《世說新語註》、劉《世說新語註》和譚道鸞《續晉陽秋》提供了零星的記載,對他的生平我們也只是略知壹二。《世說新語·文學》第九十雲:
裴朗寫了《語林》,最早出版,遠近流傳。歲月短了,都寫了,各有電話。
《世說新語》中只說《林玉》的作者是裴朗,但沒有明確指出是裴琦。《世說新語》發表約60年後,劉(462—521)在《世說新語》的註釋中引用了裴琦的《林玉故事》,指出的作者是裴琦。在《世說任新雨丹》第四十三篇中,劉孝標雲:
裴琦的林玉說:“張占比四旬齋前種松樹,養烤餅好。元遠遊是為了作挽歌。當人們在等待的時候。”
劉引用譚道鸞《續晉陽秋》壹文,指出裴琦是《林玉》的作者。《世說新語·清曉》卷二十四劉孝標雲:
《續晉陽秋》說:與鐘,河東裴啟寫漢魏,字可稱“”。人多的時候,受歡迎。
從以上材料可以看出,《林玉》是壹部描寫魏晉名士言行舉止的人物小說,在東晉時期非常流行。
看來的作者還有壹些疑點,劉和也不能完全確定。在《世說新語·文學》第九十篇中,劉曉標註了雲:
《裴氏家傳》說:裴融生於河東。父,鳳城令。在他的光輝歲月裏,難得壹見的魅力和才華,他善於討論古今人物。他寫了幾卷林玉,綽號裴紫。譚道鸞打電話給裴松之,以為《語林》這本書開拍了,羅蓉的化名開拍了?
《裴家傳》認為是裴融寫的。從性格上看,他“風流倜儻,才華橫溢,擅論古今人物”,似乎很適合寫林玉。不確定這裏的佩蓉和佩琦是不是壹個人。兩人的相似之處在於,除了姓氏不同,籍貫相同,都是“河東人”。劉對說:的外號叫什麽我們就問他問題吧。但是,後來的文獻(的《荊軻誌》、《說齊》、《禹韓的》、《古代小說鉤沈》等。)都認為裴琦是《林玉》的作者。
至於裴啟的社會身份,《隋書經籍誌》說:“東晉處士裴啟撰《林玉十卷》卒。”隋書說他是壹個“處士”。什麽是“處士”?顏師古《韓曙王怡表義》說:“在朝不做官而居家的處士。”李習安評後漢劉寬傳曰:“處士,因技而居。”處士是壹個人才,但他不是壹個官員或官員。裴琦是處士,這也是史書中沒有裴琦傳記的原因之壹。
簡而言之,《林玉》是處士裴琦寫的壹部描寫東晉龍河時期(362-363)名人言行的小說。它曾經非常流行,比劉義慶(403-444)寫的《世說新語》早六七十年。它是中國古代最早的名人教科書。
二,林玉與魏晉風度
什麽是名人,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解讀。“所謂漢朝名士,其風流身世盡人皆知。他雖輕松有趣,但有時不純,又急於培養自己的能力,依靠道家和藝術,使自己以聲明理事,以價明理事,也是春風得意(《後漢書·方舒傳》)。魏晉名士繼承了東漢名士的特點,並將其發揚光大。魏晉時期,名士特立獨行,清醒灑脫,表現出獨特不凡的風度。他們的文字才華橫溢,胸襟開闊,不落俗套,藐視世俗,為後人所景仰,故被後人稱為魏晉風度。最早有意識地記錄這種魏晉風度的不是南朝劉義慶的《世說新語》,而是東晉裴琦的《林玉》。
魏晉名士愛飲酒,並不是單純的飲酒,而是將飲酒與人生經歷聯系起來,進壹步發出壹些發人深省的感慨。例如,語言森林雲:
王大嘆道:“三天不喝,就覺得自己不再瞎了,酒也引人註目。”(《北唐書鈔》卷壹四八)
王中祖酒舞,劉震昌曰:“阿奴今日不減其命。”(《北唐書鈔》卷170)
劉玲的名字叫博倫,他壹次喝壹塊石頭,喝了五次後,他的妻子負責。淩曰:“汝能使五鬥酒,吾當止之。”正如妻子所說,淩大罵:“生,以酒之名,飲壹石,打五鬥,以解其疾。不要聽那個女人說什麽。”(《文藝匯萃》卷72)
有些名人喝酒不講究禮儀,只是追求壹時的快樂或者麻醉。劉玲是這樣壹個時代的典型。當然,名人熱衷飲酒,甚至沈迷其中,也不完全是為了自己的喜好,有時是為了逃避當時惡劣的政治環境而借酒消愁。他們表面上放縱灑脫,內心卻往往很壓抑。宋人評雲:“晉人多言多飲,有人極醉。”這可能不是真的指酒,但很難涵蓋時間。每個人都害怕災難,但依靠醉酒可以制造壹場粗略的事故。”(葉夢得《石林詩話》(卷二))喝酒是壹種放縱,也是壹種解脫。他們用酒精麻醉自己,以逃避這個無法改變的社會現實。
名人的行為往往是不尋常的,如語林雲:
王五子下葬時,孫哭得很傷心,客人們都忍不住哭了。因為驢叫,所有的客人都笑了。孫曰:“汝未死,何欲死?”客人們很生氣。(《世說新語·傷逝》劉曉第三註)
另壹個例子是《語言森林》雲:
戴淑鸞的母親擅長唱毛驢,淑鸞為毛驢唱歌是為了取悅母親。(《太平玉蘭》卷三八九)
“作驢鳴”是在社會上有地位的人的顧慮,但魏晉名士卻不受此束縛,表現出他們的獨創性和特立獨行。
魏晉名士註重瀟灑的外表和優雅的氣質,也為社會所推崇。語林雲:
(潘)安仁最美,每壹句臺詞,老婆婆都用水果扔,滿車都是。張夢陽長得醜,每壹句臺詞,小孩朝它扔石頭,車都坐滿了。(《世說新語·邱宇隙》第7註劉曉)
王右軍·杜牧·紅葉說:“臉如凝脂,眼如油彩。這神仙也是人。”(《太平玉蘭》卷379)
有些名人講究語言表達藝術,有時不堪入目,有時思緒萬千。例如,語言森林說:
何故開始為揚州工作,但他沒有進入王朝,並停在了州門外。不壹會兒,周侯醉了,壹身白衣,他們自來丞相、歷、車。先在車裏找找虱子,但是別動。當石舟看到他已經走過,他走了幾步,然後回來。他指著顧欣說:“這是哪裏?”顧璇不停地滴答著,慢慢地說:“最難衡量的是這個。”(《太平玉蘭》卷九五壹)
顧和在丞相府門前捉虱子,他很淡定。周易指著何故的胸口問:裏面是什麽?何故仍然不停地抓虱子,平靜地回答說:這是最難以捉摸的地方。這壹問壹答,似乎指向了什麽,耐人尋味,回味無窮。魏晉名士表現出的從容、冷靜、幽默,不做作、不嘩眾取寵。
透過玉林的佚文,可以看到魏晉名士的風範,讓我們仿佛回到了魏晉時代。林玉本可以與《世說新語》相媲美,但它後來死了,淡出了人們的視線。所以魏晉風度確實是靠《世說新語》傳承的。
第三,謝安和林玉
東晉的裴琦寫《林玉》時,描寫了當時許多名人的軼事。記錄當時的人或事,可能會受到當事人的贊揚,也可能會受到當事人的指責。《林玉》走紅時,其內容得罪了當時的名人謝安,受到了致命的打擊。《世說新語·蕭玉第》第二十四雲:
俞道濟對謝公說:“裴浪雲:‘謝安說裴浪奈不惡,何必再飲?“沛郎也說,‘謝慕安知道林似九面高之馬,微玄而黃,取其雅’。”謝公運:“無此二語,沛子為此辭。”余覺得不好,因為陳洞庭的《飲酒後賦》。看完之後,他們並沒有放棄這個獎項。他們說:“妳又在研究史培了。”林玉就此作廢。
《世說新語·清曉》第二十四條,劉曉註引雲《續晉陽秋》:
與鐘、河東沛齊並稱漢魏以來的“”。人多的時候,受歡迎。後來說太傅故事不實,有人在謝坐下來談他的黃公酒,司徒王勛給他的。謝公對王不公,乃雲:妳復佩郎學!自然有很多人鄙視。
謝安的壹些話是在林玉錄制的,但被委托人謝安否認。他否定的原因,壹般認為是“謝安之言不實,為安所不齒,書被棄”(《中國小說史略》)。事實上,謝安在林玉沒有什麽不真實的。謝安否定林玉,是因為裴琦推崇王勛,王勛反過來反對謝安。不過謝安畢竟是名人,註重自己的身份。他沒有用簡單粗暴的手段打壓林玉,只是簡單地說:“沒有這兩種語言,佩子為此辭職。”這顯然意味著林玉記錄的內容是不真實的,這在當時是不被社會認可的。因此,它的負面影響很快顯現出來,林玉被社會所鄙視。當時無從考證此事的真實性,但從社會影響來看,人們更傾向於相信謝安而不是裴琦。林玉很快由被社會推崇變為被社會排斥,在隋朝失傳。
第四,林玉與《世說新語》
林玉與《世說新語》有著密切的關系,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壹是題材相同,敘事方法相似。都是描寫名人,通過簡短的語言描述他們的舉止和風度。第二,《世說新語》吸收了林玉的許多內容。阿清王朝馬國漢在編《林玉》時說:“劉義慶寫《世說新語》,收獲頗多。”(馬國漢《玉函山房集》)
通過與周冷甲編纂的《佩琦林玉》進行比較,我們發現有82個故事與《世說新語》中的故事相同或相似,占現有185條規則的44%,也就是說有近壹半的故事被《世說新語》吸收或借鑒。毫無疑問,林玉是《世說新語》最重要的故事來源。例如,語言森林雲:
沒那麽窮的王景,是個2000石的官。他的母語說:“如果妳是壹個窮人家,妳可以停止做壹個2000塊石頭的官員。”制止失敗後,尚書幫助魏國,對晉不忠,被接受。他哭著對母親說:“我恨自己過去不聽話,所以才有今天。”母曰:“子則孝,臣則忠。怎麽了?”(《太平禦覽》卷四四壹)
《世說新語·原憲》第10雲:
王景壹貧如洗,官位高達2000石。他用母語說:“妳家境貧寒,官位高達兩千石。這能停下來嗎?”不能用。作為大臣,他幫助魏,對金不忠,被接受。哭泣著對他的母親說,“沒有從她母親那裏,即使是今天。”母親們也不為難,語曰:“子為孝,臣為忠。有孝有忠,何以擔我之惡?”
《林玉》和《世說新語》中關於王晶和他母親的故事是壹樣的,只有幾個字不同,其他書籍都沒有記載。這個故事應該摘自林玉的《世說新語》。因此,當我們閱讀林玉的故事時,我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許多是似曾相識的,因為《世說新語》摘錄了許多林玉的故事。
林玉更多的是裴啟原創,更接近第壹手資料,而《世說新語》基本屬於“編舊篇,不自造”(《中國小說史略》)。《世說新語·余燦》由此凸顯了林玉的價值。《林玉》作為最早的魏晉名士教科書,也是研究魏晉政治、社會、文化、風俗的重要材料,不容忽視。
五、《林玉》與唐宋書籍
類書是從若幹古籍記載中收集的有關事物的記錄,按類別或韻腳排列,以供檢索文章、詞語、軼事等。它們具有“百科全書”和“資料編纂”的雙重性質,在保存中國古代佚文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保存林玉佚文的唐宋書籍主要有《初學筆記》、《藝文集》、《劉鐵大事集》、《劉鐵新書》、《太平玉蘭》、《太平廣記》、《續談》,其中《太平玉蘭》最多,文章***165。還有壹些故事是林玉獨有的,即《郭子》、《世說新語》等當地人的小說都沒有記載,所以文學價值相當高,如林玉:
王右軍很少患癲癇,但他需要在壹兩年內開始。答嚴旭詩後,忽返邪得壹橫雲:“以仁智為樂,寄於山川。”清流之下,松林倒。"醒來後,我把它左右背了壹遍,讀了壹遍,卻嘆道:"瘋子,妳憑什麽指望賢惠?”(《太平禦覽》卷六九六)
另壹個例子是“語言森林”:
桓玄吳節儉,穿舊褲子,上馬不調教。褲子敗,五形露。(《太平玉蘭》卷六九六)
雖然通過唐宋時期的同類書籍,壹定程度上還原了榆林的面貌,但仍存在諸多問題。例如,在《林玉》的長期流傳過程中,唐宋兩部典籍對同壹故事的記載並不相同,甚至大相徑庭,“鄧艾口吃”的故事就是壹個典型的例子。
1鄧艾口吃,長運哀哀。宣王曰:“哀哀是雲,然是何?”答:“比如鳳凰像鳳凰,假裝是鳳凰。”(《太平禦覽》卷四六四)
2鄧艾口吃,被稱為艾艾。晉文王在戲中說:“哀哀是什麽?”他說,“鳳鳳,所以它是壹只鳳凰。”(《太平廣記》卷二)
《太平玉蘭》和《太平廣記》是同時寫的,即北宋太宗太平、興國時期。即便如此,他們在記錄來自玉林的同樣的故事方面也存在差異。關於“鄧艾口吃”的故事,是宣王司馬懿,還是文王司馬昭,開玩笑說“哀哀終有幾哀”。這兩本書裏的記錄不壹樣。但在陳壽的《三國誌傳》中,並沒有記載是王玄還是王文,也不能確定是對是錯。
同壹種書,在引用同壹個故事時,也有壹定的差異,如:
1“林玉”說:何平叔叔,美麗而優雅。魏文帝懷疑是嶽夏和熱湯餅,兩人都吐了口水,出了汗,用紅衣服擦了擦身子,轉向焦然。(《太平禦覽》卷二十壹)
2《林玉》說:言和,字述平。敬校尉許與丈夫。美姿儀,每次皇帝嫌它粉多,嶽夏就給它做湯餅,把它汗出,用紅衣服擦,特別亮。(《太平禦覽》卷壹五四)
3《林玉》說:言和,字平舒,美若天仙。皇帝懷疑他粉多,給了他湯餅,讓他吃了流汗變白。(《太平玉蘭》卷三六五)
4《林玉》說:何平大叔,臉絕對白,魏文帝懷疑他是化了粉。夏天,他叫熱蛋糕,熱得他直冒汗。我用朱砂擦了擦衣服,顏色變成了皎然。皇帝這才相信。(《太平玉蘭》卷六九○)
此外,《林玉》中的許多故事為《世說新語》所吸收,時間略晚於《世說新語》。相比較而言,林玉的原創成分較多,而《世說新語》則多為“編舊篇,非自造”。這也是林玉的珍貴之處。
第六,林玉的遺失與編纂
唐初,《隋書經籍誌》首次記載了林玉,但聲稱該書已佚。此後,再也沒有出現過《舊唐舒靜紀誌》、《新唐淑怡文誌》、《宋世義文誌》等書目。因此,它散見於初唐《隋書經籍誌》的編纂之中。
但後人通過編纂,已經部分復原了這部小說。雖屬壹片祥光,卻彌足珍貴,從中依稀可見魏晉小說的風貌。元末明初,陶編《沛齊林玉》壹卷,用***21。阿清學者馬國漢收集了《入門書》、《北塘筆記》、《藝文誌》等唐宋書籍152冊,收入其《韓愈山房藏書》。從1909年秋到1911年底,魯迅利用業余時間收集了魏晉六朝的佚文小說,共收集了36種* * *近8萬字,取名《古代小說鉤沈》,其中裴琦的* * 65433。在前人的基礎上,* * *整理了185篇丟失的文章。這本書被命名為《佩琦林玉》,由文化藝術出版社以1988出版,是目前最完整的林玉文集。
《林玉》的編纂取得了壹定的成就,這些佚文對於窺探東晉地方人物的小說具有重要意義。但是,做壹個失傳的集子很難,即使能做出來,也很難做到準確,而且散落在各種書籍中的物品,大部分都經過了增刪,甚至面目全非。所以,我們需要對榆林的失文有壹個謹慎的態度。
(作者單位:東北師範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