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古代有哪些周易高人?他們各都著過什麽作品?

古代有哪些周易高人?他們各都著過什麽作品?

黃帝

《周易》周文王

田何:西漢經學大使。孔子授[易],五傳至田何。始皇焚書,賴田何口授,始得傳於後世。漢代易學宗師,漢初因年事已高,惠帝曾至其家授業。

董仲舒:通曉《周易》,擅用易之陰陽五行說解釋災異之事

孟喜:宣帝時立為博士。其父孟卿善治《禮》《春秋》,孟喜遵父命習《易》,為漢代易學家田何的再傳弟子。孟喜以陰陽說《易》,以此推算氣候的變化,判斷人事的吉兇,為“卦氣說”的倡導者。其《易章句》已失傳,壹部分內容保存在唐僧壹行的《卦議》中。

焦延壽:西漢易學家,字贛,梁國(今河南商丘)人。家貧寒,曾因好學而得到梁王資助。學成之後,為郡吏察舉,補小黃令,元帝時為三老。政績優異,專攻易學,曾從孟喜學《易》,自稱得孟喜真傳,後傳之與京房。其說長於災變,註重易象,以壹卦變六十四卦,六十四卦***演變為四千零九十六卦,每卦之下皆有韻文繇辭。著有《易林》十六卷,《易林變占》十六卷。

京房:(前77—前37) 西漢今文易學“京氏學”的開創者、律學家。東郡頓邱(河南清豐西南)人。曾學《易》於焦延壽,以通變說《易》,好講災異。元帝初元四年,以孝廉為郎,後立為博士。因彈劾中書令石顯等專權,被捕下獄處死,年僅四十壹歲。其易學理論,進壹步發揮了孟喜的卦氣說,並吸收了當時流行的陰陽五行學說,其主要成就有:1、八宮卦說,把六十四卦分別納入了八宮。2、世應、飛伏說。3、納甲說,將八宮卦配以十天幹,各爻分別配以十二地支。4、五行說。以五行學說解卦,包括五星配卦、五行爻位、五行生克、八卦休旺等。5、卦氣說,以消息卦和雜卦的關系,解釋氣候反常現象,演講災變。6、陰陽二氣說,以陰陽二氣的變易,用來解釋卦象和爻象。其著作頗豐,今只傳《京氏易傳》三卷,其余皆已失傳。

鄭玄:(127—200) 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山東高密東南)人,東漢末年經學、易學大師。博通經學精於天文歷法。少而好學,不樂為官。遊學十余年,復歸鄉裏,聚徒講學,弟子眾多。後因黨錮事被禁,便潛心著述。其著述以詮釋古今經文為主,成為漢代經學集大成者。其易學著作有《周易註》、《易贊》、《易論》、《易緯註》,現僅存《易緯註》,其余已失傳。其易學的主要觀點有:1、以爻辰說解釋《周易》經傳,力圖揭示卦辭和爻辭之間的內在聯系。2、以五行解釋《周易》,將“大衍之數”看成是五行之氣生化萬物的法則。

管輅(209-256年),三國時魏術士。字公明,平原(今山東平原)人。年八九歲,便喜仰觀星辰。成人後,精通《周易》,善於蔔筮、相術,習鳥語,相傳每言輒中,出神入化。體性寬大,常以德報怨。正元初,為少府丞。管輅是歷史上著名的術士,被後世奉為蔔卦觀相的祖師,壹生著述甚豐,有《周易通靈訣》2卷、《周易通靈要訣》1卷、《破躁經》1卷、《占箕》1卷。《三國誌·方技傳》將管輅之術筮與“華佗之醫診,杜夔之聲樂,朱建平之相術,周宣之相夢”相提並論,認為“誠皆玄妙之殊巧,非常之絕技矣”。

諸葛亮:(181—234) 三國時蜀漢政治家、軍事家。字孔子孔明,謚曰忠武,瑯琊陽都(今山東濟南南)人。東漢末,隱居隆中,自比管仲、樂毅,被稱為臥龍。建安十二年(207年),劉備三顧草廬始從之,幫劉備聯合孫權,對抗曹操,建立了蜀漢政權。劉備稱帝於成都,拜其為丞相。劉備死後,輔佐後主劉禪,被 封為武鄉侯。足智多謀,通曉兵法,所傳其通曉黃帝之兵家八陣法,並根據伏羲八卦和古代兵法,推演成八陣圖。其軍事思想、用兵之道,多與《周易》相通。著有《諸葛亮集》。

王弼:(226—249) 三國魏山(今河南焦作東)人,字輔嗣,魏晉易學易理學派代表。官至尚書郎。幼而聰慧,少年得誌,即享盛名。其易學著作有《周易註》、《周易略例》、《周易窮微論》、《易變》、《周易大衍論》,前兩種尚存。王弼解《易》,力排象數,註重義理,使《易》回歸到孔子義理派的軌道,史上有“王弼掃象”之說。其易學觀點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壹是對古文經學派解《易》的闡發,排斥漢易的蔔筮之說,提出“得意忘象,忘象取義”和理論,強調《周易》的哲理思想。二是用玄學觀點解易,其基本命題是“天間萬物皆以無為本”,認為自然無為、動息則靜,將太極觀玄學化,反對以太極為原初物質的觀點。王弼的易學理論對後來易學研究的發展產生極大的影響,也有著消極的壹面。

孔穎達:(574—648) 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西)人,字仲達,亦作沖達。沖遠。少聰敏,強記博文,通曉經學。陏大業初,舉“明經”,授國子博士。唐代時,歷任文學舘學士,國子祭灑等職。曾奉唐太宗之命,與顏師古等人編定《五經正義》。其主撰的《周易正義》至今仍為最完善的註本。其著“必以仲尼為宗,義理可詮,先以輔嗣為本,去其華而取其實,欲使信而有征。”雖說采用的是王弼註本,又糾正了王弼“得意忘象”的主張,認為物象和義理應該是統壹的,義象兼采,易理備包有無,提出“乾坤二元論”,宣揚以陰陽二氣為核心的世界觀。

李鼎祚:生卒年不詳,資州盤石縣(今屬四川)人。唐代經學家,歷官左拾遺、秘書省校書郎、殿中侍禦史。他勤於讀書,精於經學,尤通象數占學,著有《周易集解》、《連珠明鏡式經》。他的易學觀點,發揮了漢唐元氣陰陽說,否定王弼以玄學解易,認為易學講的是天象,提出“元氣絪緼”說,用以解釋“壹陰壹陽謂之道”及天地萬物的形成。他認為,《周易》是儒、釋、道的理論基礎,是治國、平家、修身的正術。他是提倡漢易象數的代表人物。

陳摶:(約871—989) 毫州真源(今安徽毫縣)人,字圖南,寧太宗賜號希夷先生,自號扶搖子。是易學圖書派的創始人。後唐長興年中,舉進士不第,遂隱居修道。先在武當山服氣辟谷二十余年,後居華山四十年,被稱為“華山道士”。據《宋史》載“摶好讀易,手不釋卷”。其易學“不煩文字解說,止有壹圖,以寓陰陽消長之數,與卦之生變。”以圖解《易》,所提出的易學圖式,包括象和數兩個方面的內容。所傳之易圖有:龍圖、太極圖、無極圖等,使象數易學得到了傳承和發展。

李之才:(?—1043) 宋初易學家,字挺之,青州(今山東青州市,《宋史》作青社)人。其性樸率自信,倜黨不群。天聖八年中進士,初為參軍***城令,後為澤州金署判官,官至殿中丞。其易得穆修所傳,屬陳摶圖書學派,後傳之於邵雍。其易學著作已失傳,今保存的只有《卦變圖》,壹是卦變反對圖,壹是六十四卦相生圖。他開創了宋代卦變研究的先河

邵雍:(1011—1077) 北宋著名易學家。字堯夫,謚康節,祖藉河籍範陽,少時隨父邵占遷***城(今河南輝縣),隱居於蘇門山百源之上,故被後人稱為“百源先生”,晚年定居洛陽。少時刻苦學習,博覽群書,《宋史》稱:“自雄其才,慷慨欲樹功名,於書無不讀,始為學,則堅苦刻歷,寒不爐,暑不扇,夜不就席才數年。”***城令李之才聞其好學,授以“物理性命之學”。終身不為官,以研易為業,“探賾索隱,妙司神契,洞徹蘊奧,汪洋浩博,多自得者”(《宋史》),以先天象數之學名於世,與周敦頤、程顥、程頤、張載並稱“北宋五子”。其學在漢代象數學派的基礎上,把陳摶等道教思想與易理相結合,使易學成為理學的壹個組成部分,使易學發展到壹個新的高峰。

周敦頤:(1017—1073) 宋代著名易學家,理學家的奠基者。字茂叔,原名敦實,因避宋英宗舊諱故改名,謚元公。道州營道(今湖南道縣)人,曾築書堂於廬山蓮花峰下,取故鄉“濂溪”為名,後人稱之為“濂溪先生”。歷任縣主薄、縣令、州判官、州通判、知州軍等職,多為刑獄之官,政績卓著。從政之余,“汲汲於傳道授業”,程顥、程頤均是其弟子。善談名理,深於易學。其《易》得穆修所傳,“後學自有所見”,他參照道家的先天太極圖和陳摶的無極圖,繪制了壹個新的太極圖,並作《太極圖說》,認為“無極”和“太極”是宇宙萬物的本原,“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將道家和道教的無極觀念引入於儒家的解易系統,建立了壹個以易學為核心,融宇宙觀、方法論、自然觀、認識論以及倫理道德融這壹體的、比較完整的哲學體系,對後世影響很大。其易學著作有《太極圖說》、《通書》、《易說》等,後有編入《周子全書》。

朱熹:(1130—1200) 南宋哲學家,著名易學家、教育家。字元晦,壹字仲晦,號晦庵、晦翁,別號紫陽,謚文,世稱朱文公。徽州婺源(今江西省婺源縣)人。十九歲登進士弟,曾任泉州同安主薄、知南康軍、秘閣修撰等職。為官不過十年,其余四十年過著講學著書的生活,弟子眾多。對經學、史學、文學、音律均有研究,精於易學,“繼往聖將微之緒,啟前賢未發之機”,影響極大。其易學集周敦頤、邵雍、張載等北宋以來易學家之大成,批判地吸收了各家的觀點,自成體系。著有《周易本義》、《太極圖說解》、《易學啟蒙》等。在《周易本義》中首次將《河圖》、《洛書》等九張易圖公諸於世,確立了河洛之學,功不可抹。

蔡元定:(公元1135-1198)南宋律學家、易學家,字季通,建州建陽(今福建建陽)人。師事朱熹,長於天文、地理、樂理、歷數、兵陳之說,精識博聞。其易學繼承了漢易和宋易中象數學傳統,除受邵雍數學影響外,又繼承和發展了劉牧圖書學派的河洛之學,成為元明清象數派的主要理論依據。他與朱熹合著《易學啟蒙》,實為在朱熹指導下,由蔡元定成書。《啟蒙》認為,《周易》中的象數來源於河洛,河洛之數的演變,形成八卦、六十四卦卦象,而河洛之數又出於“自然之理”。其易著還有《皇極經世太玄潛虛指要》、《洪範解》、《大衍詳說》、《燕京原辨》等

張理:元代清江(今江西廬陵)人,字仲純。元仁宗延祐年間(1314-1320)為福州儒學提舉。張理壹生博覽群書,尤精於易學。兼取以邵雍為代表的“先天圖”學,以周敦頤為代表的“太極圖”學,以劉牧為代表的“河圖洛書”學,融會貫通,自成壹家之學說。他以解“龍圖三變”而聞名。認為,第壹變是“龍圖未合之數”,***五十五數,上二十五是天數,偶天垂象也;下三十是地數,形地之象。第二變為“天地已合之位”。第三變而成龍圖。按其說,龍圖之變有兩種情況:壹是兩圖相重,即為五行生成圖,劉牧稱之為《洛書》;二是兩圖相交,即為“九宮圖”,劉牧稱之為《河圖》。張理以圖解《易》對後來的易學發展影響很大。著有《大易象數鉤深圖》、《易象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