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和歐洲雖然地理位置在北半球緯度差不多,面積也差不多,但是其地理構造不同,中國的西方崇山峻嶺,西北荒漠嚴重,東及南大島嶼不多,歐洲多平原多島嶼,高山相對少些,且不算天險;這決定中國文明相對封閉,交流相對差,特別是在古代更是如此,從古代中國的名字可以看出,把自己看作是天國,其他是蠻夷;中國文化發源的長江黃河流域壹直是中心;當然中國文明也幾遭滅頂,但是還是薪火相傳,和地理位置不無關系;自身文明完善度比較好;少數民族入侵時文明已經很完善,且人數已經占絕大多數,少數民族人數少,這些少數民族為了統治只能吸納和發展原來的文明;
西方的文明發展比較雜糅,西方文明產生的地方不壹,時間不壹,精神取向多元,從希臘文明、愛琴文明到羅馬帝國,再到近代資產階級文明無壹不是被推倒重建,文明容易遭到蠻荒者侵略滅絕;國別的分裂導致文明的競爭和文明的危度;也導致了西方文明的開放性和野蠻性;導致鼓勵商人等到海外探險和尋寶;且西方文明產生的地域河流和大海邊,其本身地方狹隘,回旋余地小,人數發展比較少,在戰爭中處於天然劣勢,容易被消亡;但是其氣候和環境適合人的發展,文明產生繁多且比較交流和斷裂;
所以,中國的地理位置決定大壹統時間長,文明發展比較完善,人口眾多,不易被其他國家侵略;
2、中國文明的特色,---家族文化,這個在中國發展很完善的制度在文明傳承上起了巨大作用,血緣關系的穩固性和遺傳性決定文明的穩固性和遺傳性強;
西方中世紀神權曾經統治壹時,但是國家的割據決定了神權只能是在人的思想上起作用,不能在現實中實現大壹統;每個人對上帝認同,但別的不認同;
3、封建統治的壹系列政策把中國文明發揮致極,從夏商周到春秋戰國和西方文明沒有完全分道揚鑣,因為那時沒有壹種學術壹種思想可以統治中國,從焚書坑儒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壹種思想開始統治中國且日禽完善,這時中國文明日禽完善自成體系且日趨封閉;
西方思想家都從獨自的角度闡釋文明,但是沒有壹種政治的力量使其更成體系且代代相傳;這和西方國家割據,文明種類繁多,文明容易被侵蝕消滅,武力財富成為國家所依賴的東西頗有關系;
4、到封建末期,這種文明的差距更容易加大,中國的封建集權走向及至,限制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切完善的相對封閉的文明體系不容易自身突破;而西方恰恰相反,清朝中期中國文明與歐洲文明徹底分道揚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