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臺灣省有哪些別稱?

臺灣省有哪些別稱?

在明代以後的文獻記載中,臺灣省被稱為雞籠山、雞籠、北港、昆島、東方藩、臺員或大官。

荷蘭人統治臺灣省時,稱臺灣省為“Taioan”,即“官方”的閩南語發音的音譯。到了明、鄭時期,何誌時期使用的“官”字名稱被廢棄,全臺稱為“東都”,後改稱“東寧”。並入清朝版圖後,設置為臺灣府,“臺灣省”成為全島名稱。

高級官員

“官”字來源於南臺灣省原住民的“泰安”或“塔延”,是對“外人”的稱呼;荷蘭統治時期,臺灣省稱為“Taioan”,音譯為漢字“官方”、“臺灣人”、“大灣”或“臺灣灣”。這些名稱最初是指臺南安平壹帶,後來演變成清朝時用北京官話發音的“臺灣省”。

高砂

在古代日本,臺灣省被稱為“高沙”、“高沙國”或“山國”。日本人把“打狗山”的音改成了“高塞貢”,臺灣省在京都金帝研究所收藏的《外國渡海玉璽》中被稱為“高沙之國”。他們倆都叫“タカサグン".”

埋藏不滿

當地文史學家連說,明代臺灣省的漢族移民大多來自臺灣省海峽對岸的福建,即所謂的黑水溝。天氣、洋流和海象使得早期移民很難渡海。九死壹生,來到臺灣省後可能會因為水土不服和鼠疫感染而死亡,所以沒能在家鄉活下來。於是他們用“埋冤”這個名字作為地名,本來是為了記錄我們祖先的艱辛,後來因為名字不吉利,改成了閩南語。

但據史家考證,“臺灣省”壹詞最早出現在公開文獻中是在明代泰昌元年(1620),明末何撰寫的《景山全集》中也出現了“臺灣省”這壹名稱,但大量移民形成埋冤之地,卻發生在清初,所以這種說法並不正確。

福摩薩

臺灣省也叫“福爾摩沙”。1544 16世紀,葡萄牙船只在經過臺灣省海時,水手們從海上眺望臺灣省,發現臺灣省非常美麗,於是高呼“Ilha Formosa!”在葡萄牙語中,“Formosa”是“美麗”的意思,“Ilha”是“島”的意思,所以翻譯過來就是美麗之島。因此,“福爾摩沙”是從葡萄牙語音譯過來的,葡萄牙語是1950年以前臺灣省在歐洲國家的主要名稱。

其他名稱

臺灣省又因物產豐富而被稱為寶島,而文人墨客則喜歡以《山海經》等古籍,如《蓬萊》、《瀛洲》等作為臺灣省的雅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