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教育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案1國學教育目前面臨的問題有:
1)在商品經濟時代,人們註重效率和收益的價值觀,這使得人們很難認同以修身養性、知行合壹為特征的傳統國學。大學生也是。他們忙著學習就業更好,錢更多的課程,考四六級,計算機,會計等證書,做兼職,出國,考公務員...不能帶來直接利益的無用國學自然不能贏得青睞。
2)缺乏專業團隊開展國學教育。百年來嚴重依賴西學而忽視國學的歷史,中斷了國學教育。國學人才也有斷層。沒有好老師,沒有好向導,高校的國學教育是艱難的。
3)缺乏政策支持。
目前,雖然壹些相關部門采取了壹定措施進行宣傳教育,但國學教育尤其是高校國學教育仍缺乏政策支持。與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的教育科研活動相比,國學的教育科研活動很少得到資金等各種政策的支持。
如果不能及時準確地對待和處理這些問題,必然會對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因此,當代大學生在接受科學文化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同時,也應該重新審視傳統文化中的道德教育,從祖先留下的瑰寶中汲取未來發展的力量。特別需要註意的是,國學是祖先留給今人的寶貴財富,需要每壹代人精心保護和傳播。我們不能自私地揮霍,我們的後代有權享受這些精神遺產。
首先,國學教育有助於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雖然禮儀和道德經常被桀驁不馴的天才們嗤之以鼻,但基本的、不可變通的禮儀和道德確實能成為壹個人的立身之本,塑造他的人格、精神氣質乃至整個人生。正如孔子所說,“仁、義、禮、智、信”是前人對個人優良品質的高度概括。
毫無疑問,國學教育可以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品格和高尚的道德修養,樹立起壹種“仁者愛人”的胸懷,壹種“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權貴不能屈”的倫理,壹種“交友守信”的堅守,壹種“壹生平安,保天下窮人滿面春風”的精神...其次。在我國,社會的基本結構是壹種“差序格局”。
學生完成自我人格後,可以進壹步發展自我人格,“濟世”。儒家要求君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就是這樣壹種以自我為中心,層層向更大範圍擴展的差序格局。
這樣,在“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同理心指導下,學生就能感受到他人的難處,理解他們的難處,最終達到“老有所養,幼有所養”的社會理想。在“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理念下,最終實現“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總之,以修身為本的國學教育對構建和諧社會乃至和諧世界具有重要意義。另外,從縱向來看,國學教育有助於傳承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隨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深入,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逐漸與體現現代精神的道德觀念相融合,成為公民道德建設的主流。但是,目前在某種程度上,忽視社會公德是不可避免的。
國學教育中的問題與對策2。國學教育必須客觀陳述知識和意義。
國學知識非常豐富和復雜,在國學教育實踐中需要對國學知識和國學意義進行識別和梳理。我們認為可以分為兩個層次:壹是常識的鑒別,即我們可以通過常識來判斷事物的精細和好壞。比如“三從四德”,所謂“三從”是指“不娶自父,娶自夫,夫死自子”(《禮記·哀》)而所謂“四德”是指“婦德、婦言、婦容、婦功”(田金)顯然,“三從”是不可能的,“四德”,尤其是女性美德的核心“貞節、順從”,更是不切實際的。“貞操”要求女性堅守節操,守身如玉,忠於丈夫;“順”就是要求女性“服從”,對公婆、丈夫甚至家人都要謙恭順從。
毫無疑問,用常識可以判斷,“三從四德”已經跟不上時代了。既是對女性身體的約束,也是對女性精神的侵害。所以,我們在講“三從四德”的時候,壹定要客觀地解釋和陳述,不能含糊不清,模棱兩可,甚至故意混淆是非,把它捧為美德。二是理性層面的認同,即依靠理性來判斷事物的精細和優劣。比如把“陰陽”理解為對女性的歧視,就是重男輕女,專制。這顯然是沒有接觸到陰陽的客觀知識的結果,所以有必要分析陰陽,客觀陳述其內涵和密度,從而明白陰陽是中國哲學中的基本範疇,是事物的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動力,是宇宙豐富性的源泉。
第二,國學教育必須使其思想內容與時俱進。
以儒家的“家”觀念為例,在男權社會中,家具具有獨特的作用和價值,對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發展具有積極意義。但是,由於儒家的“家”的概念是特定時空的產物,而且非常復雜,我們需要對其進行分析和區分。比如《禮記·內則》說:“男不內談,女不外談。沒有犧牲,沒有哀悼,沒有禮物。如果他們互相教導,女人們會得到回報。如果沒有肥肉,大家就坐著,喝了再拿。
裏外沒有* * *井,沒有* * *洗澡,沒有睡墊,沒有請假,沒有男女衣服。裏面的話不能說,外面的話不能說。這段話的意思大致是:男人不談家務,女人不談公事;事情不能直接在男女之間傳遞。如果他們不得不,他們必須放在竹籃裏,由男人或女人帶走。住在裏面的女人和住在外面的男人不能* *用壹口井,壹個衛生間,壹個睡墊,互相借東西,混衣服;女人的家務事不告訴男人,男人的公務不告訴女人。無疑,這些禮儀或規範在現代社會已經完全失去了存在的空間。因此,必須對儒家的“家”觀念進行全面而深刻的分析和檢討,尤其是結合現代社會中的“家”,不能籠統而抽象地解讀儒家“家”觀念的價值。現代社會的“家”發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探討和宣傳儒家“家”的概念對現代社會的意義,不僅要檢討儒家“家”的概念本身的局限性,而且要借鑒現代社會的“家”的概念,豐富和發展儒家“家”的概念。《禮記》雲:“大學之教也,時也。”也就是說,必須根據季節(季節)進行教育,在不同的季節安排不同的內容,做到與時俱進。總之,國學教育也要重在六道,兼收並蓄,對國學的思想內容做出最好的調整。
第三,國學教育必須選擇最有效的教學方法。
壹是平等教學。用王陽明的話來說就是“妳得是個傻子才能講課。”(在《練習冊》下)只有這樣才能接地氣,才能被觀眾接受。二是因材施教。接受國學培訓的人文化知識水平參差不齊,在國學內容的編寫和設計上要有針對性,才能起到積極的效果。比如我們講儒學,如果講課的對象是博士生、碩士生、本科生,那麽我們準備的教學內容就要分為三個不同的層次。
子曰:“生而有知者,也優;學而知之者也,其次;從困難中學習,其次;困而不學,下壹個就是人民。”(《論語·季氏》)就是根據人的自然資質和不同層次的文化知識來教育人。第三是技能教學。事實上,悠久的教育教學歷史留下了豐富的教育技能和教學方法,現代高科技豐富了教學方法,所以當代國學教育的可選技能和方法是豐富多彩的。
第四,國學教育必須建立在弘揚真精神的基礎上。
這裏的“真精神”,即優秀的傳統文化,是國學的精髓,是“正能量”。當前,國學教育實踐中存在各種違背國學“真精神”的傾向,主要表現在:
首先是國學教育的娛樂化。比如說在講王陽明的時候,有人描寫王陽明,為了迎合觀眾的好奇心和低級趣味,隨意編造橋段,極度誇張虛構。
第二,國學教育魚龍混雜。如神醫張悟本,編造中醫理論,“發明”雞血療法、刀法療法、綠豆茄子療法等,主張“吃了的病吃回去”。
第三,國學教育的功利性,只作為壹種牟利工具。今天的國學教育必須重視國學“真精神”和精髓的宣傳和普及。儒家的仁、誠、自強、善、德等精神,道家的自然、樸素、寬容、謙虛等品質,佛教的奉獻、慈悲、寬容等情懷,是國學的真正精神和核心理念,也是國學的精髓。也就是說,這些才是所謂國學教育中最需要傳承、普及和發揚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