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中國古代文學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中國古代文學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古今曲藝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塑造及其意義

徜徉在中國曲藝古今人物畫廊,可以看到搖曳多姿的女性形象,如、王昭君、祝英臺、孟姜女、白娘子、王二姐、王寶釧、崔鶯鶯、林黛玉、晴雯、杜十娘、木蘭、穆、蔣捷、雙槍老太婆等。,都是有著很深歷史記憶和/或悲傷的名字。

女性形象塑造是壹個很長的話題,我們在這裏列舉幾個主要方面。

壹、追求愛情獨立、婚姻美滿的女性形象。

1.

愛情本身是文藝永恒的話題,對於女性來說,也是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所謂伊人在水壹方。”“執子之手,與子偕老。《詩經》中的許多詩歌反映了中國婦女對愛情的積極追求和浪漫幻想。即使是在“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古代禮儀制度下,故事中的主角,無論是宮中公主、良家婦女、普通百姓,還是青樓妓女,都表現出真情實感、對親人的摯愛和對生死不渝的執著,體現出純潔、真誠、重情的可貴精神。比如以經典《紅樓夢》為藍本的黛玉故事,最早由清朝弟子韓曉闖改編成《淚邊》。此後又有《黛玉葬花》《黛玉悲秋》《黛玉焚稿》《再會紫鵑》等多首其他體裁的曲目,創造了壹個贊助商。《西廂記》出自唐代元稹的《惠珍記》。本來是壹個書生無德,“亂初棄之”的悲劇故事。《西廂記》在金代被董潔媛翻案時,鶯鶯和張生經過壹番曲折的努力,終於有了壹個圓滿的結局。元代王實甫改編的雜劇《西廂記》中的女主人公崔鶯鶯和媒妁形象更加豐滿、真實。自清末以來,民樂的“西廂記”壹度流行,以才子佳人愛情的喜劇元素為中心。劉寶全的《西廂記》、鶯鶯的《觀花圖》、鶯鶯的《觀畫圖》、《臨摹紅》、《媒妁之書》、馬如飛的彈詞《鶯鶯聽琴》,都成為家喻戶曉的經典。還有壹些有趣的小品,如梅花鼓《過西廂》和JD.COM鼓《撕西廂》。眾所周知的民間故事,如朱良的故事和白蛇傳,從女性形象的角度得到了更完美的呈現。山東舒勤朱良夏山,二人轉的《十八別》,河南墜子的《英臺哭魂》,徐州舒勤的《紅九蒲木》,湖北小曲《紅九出嫁》,景雲鼓的《良渚成蝶》,朱良的淒美愛情悲劇讓人心酸。也有許多曲目反映了白蛇和小青作為“蛇精”的形象,如金山寺,借傘遊湖,水金曼山,斷橋俱樂部和白蛇傳。其他著名的表現自由戀愛故事的曲目有:南音的《陳三五娘》、《秋江》(表現陳妙昌和潘碧正的愛情故事)、《河南墜子》和《湖北小曲》,以及JD.COM大鼓《吳家坡狗菜》(表現王寶釧的故事)(根據《三言》、《王二姐四夫》、《王二姐哭樓》和《山頭》的鼓詞改編)。在那個視自由戀愛為“洪水猛獸”的封建時代,這些曲藝作品通過描寫街頭巷尾的男女自由戀愛,揭示了突破封建禮教的意義。女性的外在美和精神美使這些曲目具有了美麗而持久的魅力,經久不衰。

2.忠誠和毅力。

唐代賦出自,以“韓平妻”被王強行拆散的故事,兩人都是雙心的,歌頌了韓平妻的美德,貞潔,忠貞不渝。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從孟姜女變文到清代孟姜女,再到景雲鼓裏的孟姜女,山東鼓裏的孟姜女哭長城,壹直被刻畫成壹個性格堅韌、堅忍不拔、勇於反抗暴虐的秦王朝的柔弱、孤獨、悲傷的“小姑娘”。反映藍瑞蓮和魏京元愛情悲劇的《藍橋會》,在北方民間廣為流傳。山東舒勤、二人轉、西河大鼓等歌曲都有演繹,歌頌了他們對愛情的忠誠。在傳統的癡情女心碎者的故事中,女性角色的英勇忠誠受到贊揚,忘恩負義的男人受到譴責。如山東大鼓杜十娘的故事《青樓遺風》、丹仙的《杜十娘》、朱琴的《杜十娘投河》,講述了青樓女子杜十娘為擺脫逆境,救贖自己和富家公子李甲的故事。我不希望李甲奸詐,賣給孫福。絕望之下,杜十娘痛斥孫富,痛斥李甲,把寶箱裏多年的財寶扔進河裏,最後跳進滾滾波濤裏。石牌丹仙的演唱精彩絕倫,將強於黃金、剛毅剛毅的杜十娘和她強烈反抗社會壓迫、捍衛個人尊嚴的情感世界,完整、圓滿地呈現在觀眾面前,讓人潸然淚下、唏噓不已。這類劇目有講述《紅樓夢》中尤三姐故事的《尤三姐》、《鴛鴦劍》、以王魁背叛故事開頭的《神探》、李不忠的弟子書《不忠之恨》等。

第二,塑造壹個對世界有貢獻、勇於犧牲的女性英雄形象。

女英雄可以分為五類。第壹類是女將軍形象。

在中國傳統戲曲舞臺和曲藝節目中,有許多英勇殺敵的女將軍光輝形象。他們用劍和矛戰鬥,保衛他們的國家和切斷他們的黨羽。這種形象源於北朝民歌《木蘭詞》。花木蘭,女扮男裝為父從軍,是古代第壹女中豪傑。四川揚琴木蘭從軍,蘭州鼓詞木蘭從軍,木蘭出塞外,木蘭榮歸故裏,西河鼓書木蘭掃北,許立先彈詞以新木蘭詞開頭。歌謠《說嶽》、東北大鼓《梁紅玉》、河南墜子《打金山》塑造了梁紅玉的形象,還有故事中的西河大鼓《穆下山》、西河大鼓《楊金華奪印》、西河大鼓《十二寡婦催西》。解放後,林紅玉演唱了“穆掛帥”,這是從中國傳統戲曲中移植過來的。佘太君和穆壹邊下棋,壹邊談論邊境軍事形勢。就在這時,楊送來元帥印,穆說英勇善戰,為國捐軀,馬歌陪葬,而卻懵懵懂懂,怒不可遏地拿起帥印。佘太君教孫媳婦以國家為重,穆五十三歲重返沙場,說“誰不沖鋒陷陣,誰不帶兵”出去掃黑除惡,建功立業。花木蘭、楊門、梁紅玉等中國女性,傳遞著不同於中國女性美的“壯美”的精神意義。

沿襲這壹傳統,建國以來的紅色經典創作中湧現出許多革命女英雄。如代表周文雍、陳鐵軍革命夫婦秋瑾壯烈犧牲的經典韻鼓《女主人公建湖》,危機中迎接屠刀的梅花鼓《悲壯的婚禮》,紅衛兵隊長韓英和他的母親都是根據洪湖紅衛兵改編的經典韻鼓《韓英遇見母親》塑造的。根據小說《紅巖》改編,江姐的故事有評書《江姐坐船》、《四川朱琴江姐上山》、《湖北小曲《江姐進山》、《江姐被捕》、《江姐死了》等。梅花鼓繡紅旗,快板劫車,塑造了華鎣山政委雙槍老太婆的光輝形象。中篇小說《劉胡蘭》謳歌了劉胡蘭的光輝事跡,湖北小曲《赤子之心》謳歌了解放戰爭時期為掩護王排長而犧牲的李大娘,京韻大鼓《香》謳歌了在廣州藥廠犧牲的青年女工香。《永別千裏堤》解讀小說《紅旗譜》中的春蘭和雲濤。還有鼓詞“新中國木蘭郭俊卿”“晉察冀小姑娘”“趙壹曼”直到陜北快報“時代楷模黃文秀”。無數女英雄、女戰士、女英雄、女八路軍、女幹部、女黨員、女模範唱響了曲藝的主旋律。

第二類是女俠形象。

魏晉時期的民間傳說和誌怪小說中出現了俠女的傳奇形象,如唐傳奇中的聶隱娘、紅拂女、紅行,評書《大唐三俠》、《綠牡丹》中的包金花等。京韻大鼓《刺》是柳派京韻大鼓的保留劇目,又名《雪雁刺唐》,改編自清代《刺唐》壹書。“雪雁刺唐沁女子真氣節,半賞其夫誌,半稱其愚盲”,塑造了雪雁娘為夫報仇、拯救百姓、不畏強暴、勇於犧牲、意誌堅定的俠女形象。

第三類是貞烈怪女形象。

京韻大鼓《長阪坡》改編自韓曉闖的弟子書《長阪坡》,又名《米氏孤兒》。米夫人在戰爭中受了傷,擁抱了她的少爺。趙雲獨自前來救援。為了不惹趙將軍的麻煩,米夫人托付少爺,死在枯井裏。她以細致的藝術手法詮釋了米夫人舍身取義的形象,成為經久不衰的經典。戰國時期,齊國母親鐘無艷(鹽)的事跡在民間廣為流傳。最早的原型是無鹽之地的壹個平民冒著生命危險向齊王進諫的故事。在後世的演變中,她的名字在古拙從“無鹽”變成了“美艷”。《春秋英雄豪傑》中的鼓詞說,兀顏姓本來就是神仙。有壹天,她在瑤池裏洗澡,看到人們在打仗。李玟決心下凡平息戰爭,在匆忙中,她錯誤地穿上了夜叉皮膚,轉世離開了房子。齊國向晏嬰推薦,齊王到桑園訪賢,封為皇後,後來又食言。鐘無艷為齊國出征,屢戰屢敗,多次被誣陷在宮中。為了保護齊王,他在董事會上死裏逃生。但因其相貌醜陋,壹直為齊王所嫌棄。“鐘無艷有,夏迎春什麽都沒有。”最後,她突破常規,在山寨裏搖旗吶喊,招募丈夫。齊王終於改變了他的顏色,回到了鐘無艷,在那裏齊國變得強大,君主和公主結合在壹起。《春秋·英雄豪傑》是六大著名說書人之壹。廣東木魚書《鐘無艷皇後》,歌謠《無鹽醜女》或《無鹽皇後傳說》(壹),蒙古說書人《鐘》等,都稱贊了的文學功底,創造了壹個外貌極其醜陋、才華獨特的國家。

第四類是深明大義的母親形象。

古代規定婦女的天職是教育孩子,尤其是母親在孩子的教育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曲藝作品表明,母親向孩子灌輸積極的價值觀,如扶貧濟困、堅持理想和正義、愛國主義等。嶽飛出征前,嶽飛母親在背上紋了“精忠報國”。正是婆婆的這壹舉動,促使嶽飛壹生成為抗金英雄。許穆在《丹仙》中罵曹荀子,周目在《寧武關》等。,都深明大義,痛罵奸臣,教導子女報國,甚至舍生取義來激勵子女打仗。此外,抗疫曲藝中也有不少作品贊美醫護人員的母親們“關愛每壹個人”,支持自己的孩子對抗“疫情”逆行。

第五類是為民族和諧做出貢獻的女性形象。

在古代,有壹個特殊的女性群體——宮女或禦用公主。因為當時的和親政策,他們被朝廷“遠離”少數民族地區。他們告別親人,遠離家鄉,為鞏固邊境和平、維護民族團結做出了貢獻。著名歷史人物王昭君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其事跡最早見於《漢書》,唐代有王昭君的《變文》和蜀女轉昭君的《變文》。王昭君,本名王強,有壹張漂亮的臉蛋。據說畫家毛延壽故意畫醜,不招人喜歡。之後自願(或被迫)嫁給匈奴單於,因思念家鄉而死。福建南音的很多作品都在講述王昭君的故事,比如《山之險峻》、《聽雁之悲》、《對生命的恐懼》、《再會金禧》、《心中的悲哀》等。還有《梅花鼓》等歌曲,還有甘肅河西地區的《致鴻雁書》、《趙君花束》等珍貴卷本。這些作品中處處透露出的王昭君對漢朝的忠誠和對家鄉的向往,正是儒家“忠君愛國”思想的體現。“昭君出塞”的故事流傳千古,王昭君美麗忠厚的形象影響深遠。唐代文成公主與吐蕃松贊幹布關系親密,開創了唐與吐蕃友誼的新紀元。新創作的梅花鼓《文成公主》講述了文成公主進藏的故事,帶著敢於擔當的情懷義無反顧地西行,在高原上播下中華文化的種子,結出碩果。王昭君和文成公主,作為民族和諧的“和平使者”,將永垂不朽。

第三,塑造反抗封建禮教束縛、敢於鬥爭的女性形象。

在古代正統文學中很難找到這樣的人物:油嘴滑舌,口無遮攔,口若懸河,天生健談,豪放不羈。宋人口若懸河的故事(押韻系統類似快板)塑造了這樣壹個潑辣新娘的形象,它源於唐代流行的賦?書。李翠蓮是文學史上不可多得的喜劇人物。因為不滿復雜的禮儀,他罵了媒人,在婚禮上做了伴郎。婚後不服從公婆管教,自費吵架。最後他被丈夫離婚,娘家也忍不住出家了。李翠蓮堅持自我個性,以“說話”的方式爭取女權和平等,唱出了反抗禮教的第壹聲。這樣的人物在當時的世俗世界是不被容忍的,尤其是在理學為主流話語的明清時期,這樣的女性形象陷入沈寂。直到新中國成立後,李雙雙作為爭取男女平等和女性“撩人之美”的代表出現在熒屏舞臺上,《潮州歌專輯》等歌曲據此改編。就女性叛逆形象的高度和突破而言,於傳元、花、再生緣、筆、子、飛、元等清代女作家創作的彈詞,展現了清代知識女性獨立自我意識的高漲,秋瑾的彈詞《京味詩》更像是女性沖出家庭牢籠實現男女平等的宣言。

第四,塑造壹個才華出眾、富有中華美德的女性形象。

新的民間藝術塑造了現實生活中勤勞、善良、敬業、樂於助人的女性形象。他們是夜晚帶病堅持治病救人的好醫生、天津金色黎明早晨辛勤工作的城市美容師和環衛女工、河南小尼爾上地為河道工人飛針縫補衣服的誌願者厄尼、剪掉長發在開發中毅然外出的防疫護士...新曲藝中的女性形象。新曲藝還塑造了女性作家和藝術家的形象,如京韻大鼓的《白姑娘講故事》再現了大明湖邊壹個白姑娘和壹個黑姑娘講故事的故事,京韻大鼓的《琵琶記》讓白居易在聽到琵琶姑娘高超的演奏技巧和女性的不幸命運時感到* * *。中篇小說《繡神》詮釋了蘇繡大師沈壽的成長故事。中篇小說《林》唱出了文學才女林與建築的不解之緣。在曲藝中,塑造了女性聰明人物的形象,贊美了女性的聰明才智。佘太君要給宋國皇帝送禮,晚輩的《三難新郎》壹書,新中篇《評譚談》、石,丟辛、大腳皇後的故事裏的女主人公,都是聰明機智、獨立自主、能成大事的古代女性。新曲藝作品願意在女性日常生活中展現活潑開朗、健康向上的女性形象,如踢毽子、放風箏、掰西瓜、河南吊墜摘棉花、借翩翩等等。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分兩個階段來看曲藝中女性形象的特點。建國前,女性生活非常局促,女性形象以愛情和家庭為主。新中國成立後,隨著婦女解放的推進和男女平等的國策,女性在各條戰線上施展抱負和才華,紅色題材中的女性形象塑造成為突出亮點。隨著時代的發展,曲藝中女性形象的比重越來越大,這既受社會變遷的影響,也是創作和表演主體的原因。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女演員逐漸成為多種音樂的舞臺呈現主體,她們的藝術創造力也得到了激發。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與演員的形象和情感世界有機地融合在壹起,如花四寶、梅花皇後、杜十娘、石慧如、丹仙、桑紅林、京韻大鼓、唐沁、朱慧珍等。此外,在反映“公共領域”和“私人領域”方面,代表極端的曲藝與林黛玉壹樣重要,具有藝術魅力。“大女人”有“大”的尊重,“小女人”有“小”的可愛,搖曳多姿,相映成趣。

然而,與女性在當今社會生活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相比,曲藝中的女性形象和話語表達還很不足,各流派之間也存在著不平衡。相聲、評書、快板、快書等體裁的女性話語存在缺陷,女性形象相對匱乏。再比如,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戰場上,70%以上的醫護人員是女性,也有李蘭娟、夏思思、甘如意等女英雄女排無畏頑強的精神早已成為千千萬萬人心中耀眼的精神旗幟,但優秀的曲藝作品卻鮮有體現。期待我們的曲藝作家、演員今後更加註重女性主體話語的表達,塑造更多愛黨、愛國、拼搏、積極、建功的女性形象,多元化、全方位展現中國女性的“半邊天”,構築壹道靚麗迷人的風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