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中國歷史上有過多少次人口大遷徙?

中國歷史上有過多少次人口大遷徙?

今天我想和大家簡單回顧壹下中國歷史上的六次大的人口遷徙,看看那些年我們家族祖先的遷徙軌跡。

第壹次:西晉“永嘉之亂”。

金朝統壹中國十年後,爆發了“八王之亂”,國力大損。到了西晉末期,中原水利年久失修,旱災、蝗災、疾病連年不斷,再加上西部和北部蕪湖勢力的沖擊,造成了大規模的移民潮。

黃河流域人口遷移到長江流域,長江流域人口進壹步南移,形成了中國古代第壹次人口大遷移的高峰。南遷人口約90萬,改變了秦漢以來北方人口多、南方人口少的格局,南方人口迅速增加。這是中國人口分布中心向長江流域轉移的標誌性事件。

第二次:唐朝“安史之亂”期間

“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七年零兩個月,主戰場基本在北方,南方依然繁榮。在金陵、廣州等許多南方城鎮,仍有大量波斯、阿拉伯商人來大唐經商,所以在這種情況下,約有654.38+0萬人南遷,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以黃河流域為重心的人口分布格局,中國南北人口分布比例首次達到均衡。

第三次:宋末。

北宋末的“靖康之亂”中,金榜女真趁著宋朝國力空虛,趁機大舉南下。因為金榜的屠殺和高壓政策,山東、河南的漢人跟隨朝廷,大量向長江中下遊遷移。

南宋末年,忽必烈派大批蒙古兵入侵南方,發動了滅南宋的戰爭。主戰場在長江中下遊。當地居民為了躲避戰亂遷移到珠江流域,主要集中在廣東、廣西和福建。

第四次:明初大移民

為了維持統治,朱元璋不得不發動大規模遷徙,命令民眾和士兵開墾和守衛人口稀少的地區。這次移民的規模是前所未有的。據《中國移民簡史》記載,明初長江流域移民700萬,華北移民490萬,西北、東北、西南邊陲移民654.38+0.5萬,共計654.38+0.34萬,幾乎占當時全國總人口的20%。

在明朝後期的大部分歷史記載中,經常可以看到“開朝之初,人少”的字樣,但是經過這次大移民,華北和華中的經濟得到了恢復。永樂年間,北京、開封等城市逐漸恢復了往日的繁華。

第五次:湖廣填四川,“填康乾盛世”

清康熙二年(1663),順天知府張德地升任四川巡撫。此時的四川經歷了明朝末年以來的幾十年戰亂,已經是“十室九空”。重慶原來只有幾百戶,縣縣往往只有幾十戶甚至幾十戶,有的甚至只有壹兩戶。人口稀少的後果之壹就是四川老虎橫行。順治年間,南充縣招募500余人開墾定居,228人被老虎吃掉。

在政府的鼓勵下,開始了向四川的大規模移民。對移民的政策獎勵相當誘人:移民五年內不用交土地稅。三藩之亂平息後,清政府也宣布移民四川可以入籍,可以參加科舉考試。壹對夫婦給30畝水田或者50畝旱地,如果有個兒子可以作為丁壯的勞動力,再分配四畝。每戶給十二兩銀子作為結算的購買費用。

第六回:經過關東,往西,下南洋。

近代中國在同壹時期出現了三次不同的移民潮,人們習慣稱之為“去東方”、“去西方”、“南下南亞”。與“湖廣填四川”不同,這三次遷徙都是民眾自發的。

乘風破浪:

關就是山海關,關東就是今天的東北三省。康熙年間,東北被封禁,漢人不得進入“龍興之地”墾荒開礦。然而,仍然很難禁止農民突破習俗,到禁區耕種土地。鹹豐末年,解禁政策,鼓勵移民開墾土地。於是,山海關的移民開始大量進入東北。

民國以後,闖關東的移民潮越來越高漲,每年都有數十萬人移居關外。高峰時,每年有數百萬來自河北和山東的居民舉家遷往東北。

向西走:

“溪口”是指河北省張家口以西長城沿線的關隘。由於中原地區人口眾多,經常遭受饑荒,流民可以通過西口翻越長城到達蒙古草原和河套地區謀生。西口難民來自華北各地,以山西為主流,西口難民潮持續了300年。

下南陽:

這批海外移民也成為第壹批具有現代思維的中國人。晚清以來,南洋優秀華人反哺內地,創辦中國最早的民營企業,慷慨捐助海防,拓展海外貿易。許多南洋子弟後來回國參加革命和抗戰。

抗戰時期,僅滇緬公路上服役的華僑就多達3000人,其中三分之壹死在那裏。

中國歷史上這六次大規模的人口流動,對促進民族融合、調整人口分布、開展文化交流、促進經濟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特別是對姓氏的起源和家譜文化的發展,也對中華民族觀念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