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立統壹規律,是事物發展的普遍規律,古代軍事指導上的許多問題,都可以用陰陽來劃分。比如,《孫子兵法》在軍事氣象上提出“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這裏的陰,即指夜、雨等自然現象;陽,指晝、晴等自然現象。在軍事地形上,它提出“凡軍好高而惡下,貴陽而賤陰。”意思是說,行軍布陣要占領幹燥的高地,避開潮濕的窪地。在戰術運用上,它提出的關於奇正、虛實、勞逸、安危、迂直、勇怯等等都是對陰陽說的具體發揮和運用。
戰國以後,陰陽說在軍事上得到了廣泛的運用。著名的兵書《唐太宗李衛公問對》中提出:“後則用陰,先則用陽,盡敵陽節,盈吾陰節而奪之,此兵家陰陽之妙也。”說的就是先發制人為陽,後發制人為陰。處於戰略防禦的壹方,要最大限度地挫折敵人的銳氣(“盡敵陽節”),最大程度地發揮自己的潛力(“盈吾陰節”)。總之,陰陽在軍事上所涉及的範圍是十分廣泛的。按照傳統的說法,柔、暗、後、奇、虛為陰;剛、明、先、正、實為陽。
由於陰陽說在古代軍事學上的運用,因而在軍事學術史上形成了壹個叫兵陰陽家的流派。這個流派主要是研究軍事哲學問題的,他們的最早理論根據就是《易經》。這裏必須指出,由於《易經》是通過占蔔來判斷吉兇的,沒有擺脫神學的體系,因此,古代的占星家、兵陰陽家中壹些唯心主義者就利用天文星象、時日陰陽的變化,來唯心地推斷軍事行動的勝敗利害。這種唯心主義的天命論,從來就受到唯物主義軍事學家的抵制和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