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中庸》國學經典解讀

《中庸》國學經典解讀

《中庸》相關問題

壹、《中庸》壹書的來由

《中庸》原是《小戴禮記》中的第三十壹章。戰國時期儒家學派某壹位學者的著作,後經秦代學者修改整理。西漢時代就有專門解釋《中庸》的著作,《漢書·藝文誌》載:“子思二十三篇”,(已佚)“《中庸說》二篇”。南北朝時有宋戴颙《禮記中庸傳》二卷,梁武帝《中庸講疏》壹卷,《私記制旨中庸義》五卷,見於《隋書·經籍誌》。以上這些書皆已散佚不存。到宋代學人把它提到突出地位,探索中庸之道的文章不下百篇,北宋程顥、程頤極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並把《中庸》和《大學》、《論語》、《孟子》並列稱為“四書”。宋、元以後,《中庸》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古代教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二、《中庸》的作者

《中庸》的作者究竟是誰,向有不同看法。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中說:“伯魚生伋,字子思,年六十二。嘗困於宋。子思作中庸。”鄭玄在《三禮目錄》中也說:“《中庸》者……孔子之孫子思作之,以昭明聖祖之德。”清人崔述以“《中庸》獨探賾索隱”、“《中庸》之文獨繁而晦”斷言“《中庸》必非子思所作”。近人馮友蘭曾認為今本《中庸》的中段多言人事,發揮孔子的學說,文為記言體,似為子思所作《中庸》的原貌,其首末二段多言天人關系,似就孟子哲學中的神秘主義傾向加以發揮,其文為論著體裁,乃後儒所加。近來也有學者根據《史記》所說,並引《荀子·非十二子》中批評思孟學派的言論為旁證,肯定子思作《中庸》,但書中類似“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等語,則是秦統壹後增補的文字。

三、中庸觀念的提出

作為壹個概念,“中庸”雖始見之於《論語》,但“尚中”的觀念卻是由來已久的。早在甲骨文、金文裏,便已有了“中”字,而且在《易經》、《尚書》、和《詩經》之中,也多次出現過諸如“中德”、“中罰”、“中行”等等觀念;尤其是《易經》的八卦三爻,體現的就是天地人三才,三者之中,人為天地之精英,故中間的位置最為重要,這是伏羲那個時代人們“尚中”觀念的體現。《易經》壹卦六爻,二、五爻位置最好,因為皆居上下卦之中也。《尚書·大禹謨》中有“允執厥中”壹詞,有人認為它是中國古代典籍中最早論及中道的話。但《大禹漠》屬偽古文,“允執厥中”究竟為何人何時所論,已難以考辨。老子提倡守中,強調“清靜無為”、“少私寡欲”、“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夫唯不爭故無尤”等觀念,老子認為出於陰陽調和的中間狀態最為穩定和持久,其思想實質是反對走極端,壹切順其自然。老子的“守中”源於《易經》的“物極必反”和“陰盛陽衰,陽盛陰衰”的觀念。與此同時,“庸”字則亦每每見之於《尚書》等典籍之中。而孔子本人,則只不過是在繼承和發揮殷周時期“尚中”思想的基礎之上,首次將“中”、“庸”二者有機結合起來、完整統壹起來,並將其進壹步提升到哲學理論的高度,而且最終由他在中國思想史上第壹次明確而正式地提出了這個“中庸”的概念。在孔子那裏,“中庸”既是哲學上的認識論和方法論,也是人生修養上的行為準則。於是,中庸之道就成為壹種指導思想的理論而貫串滲透於哲學、政治、經濟、文化和日常生活等壹切領域,並深深地紮根於中華民族廣大人民的思想意識中了。

四、《中庸》的主要思想

《中庸》全書四千七百零二字,是儒家闡述“中庸之道”,並提出人性修養的原則。鄭玄在《禮記·中庸》註雲:“中庸者,以其記中和之為用也;庸,用也。孔子之孫子思作之,以昭明聖祖之德也。”《中庸》強調中庸之道是人們片刻也不能離開的,但要實行“中庸之道”,還必須尊重天賦的本性,通過後天的學習。

從內容上看,主要包括三點:

壹是揭示了什麽是中庸。中庸這個概念出自《論語》,《中庸》對其加以闡發,指出中庸是指壹種始終恰如其分的狀態(所謂“時中”),君子應當始終堅持這樣的標準。

二是論述了關於“誠”的思想。什麽是誠?誠有兩種含義:壹種是人心的誠,就是真誠;另壹種是宇宙自然的誠,指天地萬物那種符合規律的運行特點,所謂“誠者,天之道也”,“誠者,物之終始”,就是這個意思。

三是指出了中庸和誠的關系。中庸指人的行為方式,誠指的是自然的運行方式,二者放在壹起是基於這樣壹個思路:人之所以要追求中庸的行為方式,就是因為人要向自然學習,達到誠的狀態,這樣人就能夠契合天地的規律了,所謂“致中和,則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所以,《中庸》的開篇綱領“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應該這麽理解:天與人是相通的,人具有與天壹樣的屬性和規律。人們只要按照自身的規律行事,就能夠契合天地了。但是,人類是有主觀能動性的,也是有欲望的,所以會偏離規律,這就需要教育來使之遵循規律。

由此可見,《中庸》壹書最具特色的地方在於,它為儒家的壹系列道德觀念如中庸、誠、慎獨、忠恕、修身、知仁勇等等,尋找到了壹個新的依據:即來自於宇宙自然的依據。我們知道,儒家是不喜歡談論天道自然的,喜歡談論天道的是道家和《易傳》。《中庸》正是在吸收道家、《易傳》的思想的基礎上,提出了“誠”這樣的帶有形而上意味的思想。

《中庸》要人們貫徹孔門相傳的“忠恕之道”,說:“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正是孔丘“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思想的發揮,要求在處理人與人的關系上合於“中庸之道”。《中庸》又提出了有德之人必須好“三達德”,實行“五達道”,才能達到“中庸”的境界。所謂“五達道”即“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處理這五方面關系的準則是:“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夫義婦順”、“兄友弟恭”、“朋友有信”。“五達道”的實行,要靠“三達德”:智、仁、勇。而要做好“三達德”,達到中庸的境界,就要靠“誠”。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人們努力進行主觀心性的養成,以達到“至誠”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