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力生
強調食療是孫思邈的壹大特色, 註意飲食選擇和調理 , 把它看作加強營養、 增強體質, 提高對疾病的預防能力 , 以至作為治療疾病的手段, 是孫氏壹貫重視研究的問題 。 反映在孫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以及《攝養枕中方》 、《孫真人攝養論》等有關著作中的食療內容, 不僅是食療學真正獨立成專門學科的標誌 , 而且是唐以前食療經驗、理論的集大成之作 。
1食療的 歷史 文化淵源
食療是中華民族長期同疾病作鬥爭的經驗結晶 , 是中醫藥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 食療也是中國飲食文化的瑰麗奇葩 , 是我國傳統文化寶庫中的重要遺產 。 食療植根於中國傳統文化的肥沃土壤 , 不僅有著悠久的 歷史 、豐富的內容、 生動的形式, 而且有著深刻的文化背景和理論淵源 , 處處閃爍著我國古代先哲的智慧之光 。
1 . 1食療的 歷史 源流
飲食是與人俱生的行為 , 自 從有了人類, 就有了人類的飲食活動 。 《韓非子·五蠹》說 :“ 上古之世, 民食果 蚌蛤 , 腥臊惡臭 , 而傷腸胃 , 民多疾病 。 ”《淮南子·修務訓》也說 :“ 古者民茹草飲水, 采樹木之實, 食蠃蚌之肉 , 時多疾病毒傷之害 。 ”在遠古時期 , 人們無疑時刻受到有害飲食所致疾病的傷害和困擾。
火的發現和使用 , 使人類的飲食行為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 隨著熟食而發展起來的烹調技術 , 不僅使人類在文明進化的過程中有了 口 甘味道的追求 , 而且使人們逐步懂得了選擇食物 、調整飲食行為對身體 健康 的影響 , 從而發明了樸素的 飲食療法 。
根據古籍記載 , 至少在夏商時期就已有了食療藥膳的雛型 。周代 , 人們對飲食已經相當講究 。 在統治階級不僅有了管理飲食的專門機構 , 而且還有了嚴格的等級制度 。 《周禮·天官· 冢宰》記載, 為帝王貴族服務的治官多達四千余人 , 其中屬於管理飲食的就有二千二百多人。 尤其是“ 食醫”的設立 , 有了最早的營養醫生 , 其職責是“ 掌和王之六食、 六飲、 六膳、 百饈、 百醬、 八珍之齊” 。 由此可見, 不僅當時已經明確懂得飲食與 健康 的密切關系 , 而且已把飲食營養調配和四時口 味納入政府行政管理範圍 , 說明當時食療已受到高度重視 。
食療發展到漢代, 不僅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而且有了初步的理論總結 。 《 漢書·藝文誌》著錄的食療專著 , 就有《神農黃帝食禁》 、《黃帝雜子芝菌》等二十多卷 。 尤其是成書於西漢中頁的《黃帝內經》 , 不僅提出了系統的醫療理論 , 還提出了系統的食療理論,是後世食療發展的理論淵藪 。
魏晉以後 , 食療進壹步發展, 至隋唐間 , 食療著作已達數十種 。 僅《隋書·經籍誌》著錄的就有《老子禁食經》、 《崔 氏食經》 、 《食饌次第法》 、 《 四時禦 食經》、《淮南王食經》 、《膳饈養療》等十多種 。 可惜這些食療專著多已亡佚, 不可復尋 。 現在存世的《抱樸子內篇》其《仙藥》記載草木、 礦石 、芝菌等服餌藥 、方數十種 , 《極言》篇則有飲食衛生的記載 ; 陶弘景《養性延命錄》則有“食誡”專篇, 由此可以略窺當時有關飲食衛生 、宜忌之壹斑。
到了唐代 , 孫思邈在繼承前人成就的基礎上 , 在《千金要方》 、《千金翼方》兩書中撰寫了《 食治》專卷和《養老食療》專篇 , 首先提出了“ 食治” 、“ 食療”的概念, 標誌食療學已經成為壹門獨立的學問 。唐代以後 , 食療學獲得空前發展 , 各種食物本草、食治方書 、 食療專著 , 不斷湧現, 林林總總 , 蔚為壯觀 , 成為祖國醫學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
1 . 2食療的理論淵源
前已述及, 《黃帝內經》是食療學的理論淵 藪。反映在《黃帝內經》中的精氣營養 、膳食結構 、五味調和 、飲食衛生、四時宜忌及藥食結合等理論或觀點 ,成為後代食療孕育發展的胚基。
1 . 2 . 1精氣營養理論“ 民以食為天” , 飲食活動是人生命活動最基本的表現形式之壹。 “安谷則昌 , 絕谷則危” , 通過飲食活動 , 不斷地為機體提供營養物質 , 是維持人體正常生命活動 , 保證生命存續的必不可少的條件 。
《靈樞·五味》首先提出飲食對於人體 健康 的重要意義 :谷始入於胃 , 其精微者, 先出於胃之兩焦 , 以溉五臟, 別出兩行營衛之道。《靈樞·營衛生會》也說 :人受氣於谷 , 谷入於胃 , 以傳與肺 , 五臟六腑皆以受氣 。正是靠了這些通過飲食活動而獲得的精微物質 , 才使生命活動得以正常展開 。 《素問·經脈別論》雲 :“ 食氣入胃 , 散精於肝, 淫氣於筋; 食氣入胃 , 濁氣歸心 , 淫氣精於脈 。”明確指出了食物進入人體後 , 滋養臟腑 、氣血 、經脈、四肢、 肌肉乃至骨骼、 皮毛 、九竅等的作用 。 飲食入胃 , 通過胃的消化、 吸收, 脾的運化 , 然後輸布全身 。 可散布精華於肝 , 而後浸淫滋養於肌肉 ; 可食氣歸心 , 精氣浸浮於脈, 以充營心臟、血脈 。 作為人體的營養物質 , 是必須靠飲食源源不斷地予以補充的 。
由於食物的味道各有不同 , 對臟腑的作用也不同 。 《素問·至真要大論》中指出 : “五味入胃 , 各歸所喜 , 故酸先入肝 、苦先入心 , 甘先入脾 、辛先入肺 、鹹先入腎, 久而增氣 , 物化之常也 。” 這說明了五種味道的食物, 不僅是人類飲食的重要調味品 , 可以促進飲食幫助消化 , 也是人體不可缺少的營養物質 。反之如果飲食活動不正常 , 就可能影響人的 健康 , 甚至危及生命 。故谷不入, 半日則氣衰 , 壹日則氣少矣 。 (《靈樞·五味》)人以水谷為本, 故人絕水谷則死 。 (《素問·平人氣象論》)此外 , 《靈樞·平人絕谷篇》還具體指出了不能進食而死亡的時間 , 即“平人不食飲七日 而死” 。
總之 , 《內經》在飲食營養的問題上提出了壹整套的學說。 其基本內容是飲食(味)與形體 、元氣 、精微或精氣之間構成密切相依的關系 。 飲食正常 , 營養豐富 , 則精氣充沛, 形體健壯 。
1 . 2. 2 膳食結構理論世界上的種族, 按其膳食結構可以分為三大類, 即以肉類為主食的肉食民族, 以乳酪為主食的奶食民族和以五谷雜糧為主食的谷食民族 。 《內經》針對漢民族的特點 , 指出中國人的飲食結構應以“ 五谷為養 , 五果為助 , 五畜為益, 五菜為
充 , 氣味合而服之 , 以補精益氣” 。 (《素問·臟氣法時論》)就是要用各種各類食物, 互相搭配, 取長補短,從而達到發揮飲食對人體的積極作用 , 保證人體所需的多種營養。 所謂五谷 , 泛指整個谷類和豆類食品 , 這是人類 養生 長壽所必需的最主要的食品 , 是人類的主食, 亦即強調人體所必需的 、最主要的養分,主要是由谷類和豆類食品***同來提供。 五畜, 泛指肉乳蛋類葷食品 , 適量食之 , 對人體大有補益, 但過量則為害非淺 , “ 膏梁之變 , 足生大疔” 。 五菜, 指各種各樣的蔬菜 。 五菜為充 , 就是選食各種蔬菜, 可以使機體所需的各種營養成分得以充分、 完善 。 五果 ,泛指整個果類食品 。 人們在主食之外 , 適當進食果品 , 可以補充維生素 、微量元素及多種果糖、 纖維素、果膠等, 對人體 健康 大有好處 。 所謂氣味合而服之,就是要綜合各種營養成分, 使機體平衡發展 。
1 . 2 . 3五味調和理論 食物有酸 、苦 、 甘、 辛、 鹹五種味道, 對人體的作用各有不同 。 五味調和 , 有利於 健康 , 五味過偏 , 會引起疾病的發生。 中醫學十分重視五味的調和 。 《素問·生氣通天論》說 :“ 謹和五味,骨正筋柔 , 氣血以流 , 腠理以密 , 如是則骨氣以精 , 謹道如法 , 長有天命。 ”說明五味調和得當對人體的益處。 中醫是反對五味偏嗜的 , 人體的營養雖然來源於飲食五味, 但五味過偏 , 又易使人體受傷 。 《素問·生氣通天論》雲 : “味過於酸, 肝氣以津, 脾氣乃絕 ; 味過於鹹, 大骨氣勞 , 短肌 , 心氣抑 ; 味過於甘 , 心氣喘滿, 色黑 , 腎氣不衡 ; 味過於苦 , 脾氣不濡 、胃氣乃厚;味過於辛, 筋脈沮弛, 精神乃央 。 ”《素問·五臟生成論》也說: “ 是故多食鹹 , 則脈凝泣而變色 ; 多食苦 , 則皮槁而毛拔; 多食辛 , 則筋急而爪枯; 多食酸 , 則肉胝月 芻 而唇揭 ; 多食甘 , 則 骨痛而 發落 , 此五味之所傷也 。 ”強調了飲食五味宜適當 , 切忌偏頗 , 否則傷及五臟, 於 健康 不利 。 即使在身健無病之時 , 也應註意調節五味, 不可太偏 、 太過 。
1 . 2. 4 飲食衛生理論 古代非常註意飲食衛生, 孔子說: “ 食不厭精 , 膾不厭細 , 食 而 , 魚餒而肉敗不食, 色惡不食, 臭惡不食, 失飪不 食” (《論語· 鄉黨》) , 指出了食品要精細 , 烹調要得當 , 進餐要定時,變色 、變味 、腐敗變質的食品不宜食。 除了食品的清潔衛生不變質外 , 還要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 不暴飲暴食 , 不過饑過飽; 註意進食時間 , 定時飲食 ; 註意食品溫度 , 不寒不熱 。 同時 , 還要創造良好的進食情緒和飲食環境, 保持端正的飲食姿勢 , 把飲食行為調整到最佳狀態, 這樣才能產生好的飲食效果 , 促進機體對飲食營養的吸收 。 《黃帝內經》認為 , 飲食得當則可養人五臟, 失節則會傷人五臟。 故長有天命。 ”
1 . 2. 5四 時宜忌理論 古人非常重視飲食與時間季節的協調 , 認為這是食養食治也包括藥治必須遵循的原則 。 《素問·五常政大論》雲 : “必先歲氣 ,無伐天和” 。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雲 : “聖人春夏養陽 , 秋冬養陰 , 以從其根… …故陰陽四時者, 人物之始絡也 , 死生之本也 , 逆之則災害生, 從之則苛疾不起” 。 這些治病 養生 的原則在飲食營養方面, 也是必須遵循的 。 《內經》有春“ 在味為酸” , 夏“在味為苦” ,秋“在味為辛” , 冬“ 在味為鹹” , 長夏“ 在味為甘”等記載 。 《周禮·天官》則提出春發散宜食酸以收斂 、夏解緩宜食苦以堅硬 、秋收斂宜食辛以發散、冬堅實宜食鹹以和軟”的觀點 。 由於食品的獲得常受季節氣候方面的影響 , 加以古代的儲藏方法落後 , 許多食品無法保鮮和保證質量, 因此根據季節不同而選擇不同的食味 , 不但古代盛行 , 直到現在也仍然應用 。 如冬季人們喜歡吃辛辣的調味品以促進食欲和刺激體溫而感暖和 。 夏季則喜歡吃些陰涼消暑之品 , 使人感到清涼適口 以增進食欲。
古人對於飲食物的溫度也是很重視的 , 主張不要吃得過熱過冷 。 同時也強調與自然氣溫(天氣)相適應。 《靈樞·師傳篇》提出 : , “ 食飲者 , 熱無灼灼 , 寒無滄滄 。 寒溫中適 , 故氣將持 , 乃不致邪僻也” 。 說明飲食的過寒或過熱 , 都是可以影響脾胃的運化功能 , 導致六腑的傳導失司 , 以及其他各種對人體的不良影響 。
1 . 2. 6 藥食結合理論 古代醫學家在肯定醫藥治療為主的基礎上, 充分強調了食治食養的重要性 。
《素問·五常政大論》謂 : “大毒治病 , 十去其六 , 常毒治病 , 十去其七, 小毒治病 , 十去其八, 無毒治病 , 十去其九 , 谷肉果菜 , 食養盡之, 無使過之, 傷其正也” 。“虛則補之, 藥以祛之 , 食以隨之” 。 “ 必養必和 , 待其來復 。 ”對於疾病的治療 , 祖國醫學壹貫主張不單純依靠藥物, 認為使用藥物, 只是在病邪熾盛時 , 用以頓挫病勢的壹種 手段, 壹旦 病邪已衰 , 即當適可而止 。 特別是作用猛烈和有副作用的藥物更認為宜盡早停止, 因《素問· 六元正紀大論》提出 : “ 大積大聚 , 其可犯也 , 衰其大半而止, 過者死” 。《內經》還重視熱病恢復期的飲食調護問題 , 如在《素問·熱論篇》謂 : “ 病熱少愈, 食肉則復 , 多食則遺 , 此其禁也” 。
將藥治和食治結合起來, 既可療病 , 也可使患者獲得需要的食養, 這也是我國獨特的醫療防病方式之壹。 《素問·六元正紀大論》 , 在論述五運六氣的規律在醫療中的運用時就提到了食治 。 如 : “ 故同者多之 , 異者少之 , 用寒遠寒 , 用涼遠涼 , 用溫遠溫 , 用熱遠熱 , 食宜同法” , “其化上鹹寒 , 中苦熱 , 下酸熱 , 所謂藥食宜也” 等等 , 都屬於藥食同治的範疇。 因此,《內經》以“ 毒藥攻邪” , 以谷肉果菜“補益精氣”的論述, 就成了後世醫療食養結合 , 非常科學和全面的治療觀學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