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的地形與氣候是怎樣的
藏族傳統文化對青藏高原地理環境的解說壹、對雪域高原的神聖化地球的最高點是青藏高原,它以高亢的地勢、寒冷的氣候而被稱為"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極"。總面積290萬平方公裏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為4500米,而最高處為8848米。高原地貌的顯著特點是邊緣高山環繞,峽谷深切,內部縱橫著許多巨大的山系,構成了高原地貌的骨架。昆侖山、唐古拉山、祁連山、巴顏喀拉山、喜馬拉雅山等高大山系如同壹條條巨大的發爪,緊緊抓扣住高原。在山脈之間分布著荒漠、盆地、草原和河谷。山,構成了高原的主體地貌,青藏高原是山的世界。高原山地使土壤發育中物理作用強烈,生物化學作用弱小,高原有3/4的土地是丘陵、山地、荒漠、戈壁和沙漠,只有1%的土地為種植業可耕地。同時,高原具有典型的高原幹旱,寒冷氣候特征,平均氣溫低下,具有長冬無夏,春秋相連的氣候特征。高原腹地大風天超過100天。因此,高原生態環境極為脆弱,生物資源極為珍貴。森林覆蓋率只有4%,草地生長期短,生物產量低。而且生態環境處於持續退化狀態之中,高原地理環境與生態環境是壹種客觀存在。但是人類往往按照自身文化的標準對天然環境的自然現象和生物現象施加影響,並把它們改變成文化景觀。所以地理學家認為:"文化產生於自然景觀。"人們的文化價值觀念不同,對高原的看法也截然不同。壹個生活在東部平原農業區或城鎮區的人初到青藏高原,首先感覺大概是"苦";群山連綿,道路難行,滿目荒涼,寒風凜冽。高山反應使人氣喘籲籲,胸悶頭暈。看見高原牧民常年累月居住在簡陋的帳篷,漫天風雪守護在牛羊旁邊,就覺得苦不堪忍受。古代自東土而來的人們初到高原,唱出了這樣的感受:"壹陣風來壹陣沙,有人行處沒人家。"(唐.周樸);"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唐.杜甫);"青海城頭空有月,黃沙磧裏本無春。"(唐.柳中庸);"暮天沙漠漠,空磧馬蕭蕭。"(唐.皇甫曾)不過,這些感嘆也只是外來人的壹種看法。實際上,作為青藏高原的主人,藏族人將自己居住的這塊土地早已神聖化了,他們認定高原是壹塊神聖寶地。將它命名為"神聖雪域"。這裏的"聖地"、"寶地",不是壹般的地理概念,而是壹種文化概念,它取決於壹個民族在壹個時代的價值觀,他們的生活目標與理想。"聖地"--不管它是高山,是湖泊,是險峻,還是平坦,賦於其神聖的依據是壹個民族的文化。在藏族文化中,青藏高原的高山成為神山,湖泊成為神湖,地下成為龍神領域,藍天由天神主宰。整個青藏高原上,自然面貌與人文景觀和諧地組合為壹體,成為相互依存的完美整體。因而,青藏高原不再是純粹的自然界,而是"人類學的自然界"。下面讓我們看看藏族先哲們如何解釋這種神聖地域的起源、發展及特征的。在蒙藏高人大師眼裏,青藏高原是壹方高潔神聖之地。它地處地球最高點,巍巍高山直入藍天,綿綿白雲環繞雪峰,天神以山為階梯,上下往返於天地間;它是地球東部眾水發源地,高原之水將生命帶向四方,孕育了包括東方漢地、南方印度及高地原本地的文明生長;它是群山連綿橫亙之地,每壹山系都有神山矗立,神山凈潔寂靜,鳥獸眾多,草木豐盛,而人煙稀少,故成為眾神遊歷之地,藏族古籍中寫道:"最初,世界為空寂無垠之體。後十方風起,形成大海,再後須彌山拔出海面,四周形成四大洲。南部有瞻部洲,其中心是雪地吐蕃,這是因為吐蕃地高、山多、積雪不化,而周圍河水都源於此地,並由此向外流出。"在人類產生以前,藏區就有了三部分地區劃分,標誌似乎主要以地理位置、地形及物產來確定的。這三處大地面是:上部為阿裏三圍,由雪山與石山環繞,猶如壹個池沼;中部烏斯藏四如,是山巖與水流相擊之地,猶如壹條水渠;下部拉熱秀周,為森林草原之區,猶如壹塊平坦的田地。又說:"上部三界雪山巖石形如池塘,麋鹿和羚羊等動物守護的地方。中部三界巖石草原形如溝渠,猿猴與羅剎巖女居住,下部,三界形如林田,大象鳥獸來此棲息,除此之外,還沒有人類在居住……。"藏傳佛教史上說:人類產生以前,"雪域吐蕃乃是南瞻部洲五個或九個大地面中最壞的壹個地方,佛陀未曾到過,佛語之光未曾照到,沒有佛法,眾生還夠不上教化的對象充滿了無邊的黑暗。"又說:"雪域吐蕃,如仰臥之女魔,巖谷險峻,鬼妖眾多,山黑而粗,誠屬蒙昧昏暗之洲。"後來,大慈大悲的觀音菩薩根據無量光佛的教導,來到吐蕃,站在布達拉山頂,面向北方觀看,靜思引導雪域有情眾生的方略。最後,菩薩確定派遣壹名猴子前往吐蕃地域去修定。這位猴子奉命到吐蕃中部大山崖底下修定,後與壹巖魔女結合,生了既不像猴子又不屬母親類的兒子即人類。菩薩又取出青棵、小麥、豆、蕎、大麥播種於大地,其地即充滿不種自生之香谷。雪域人種,其性格亦來自父親獼猴與母親巖魔女。由於佛光漸照,眾生皈佛,從此以後,雪域吐蕃便成神聖之地,藏族史籍中說:神聖藏區也稱雪域之地,這是"觀世音菩薩廣行凈化之土,是吉祥雪山環繞的地區"。"由於觀世音菩薩掌管了整個雪域,使高處形成雪山,低地形成湖海"。所謂雪域之地,乃由於"雪山猶如水晶之寶塔,低湖猶如碧玉之曼遮(曼陀羅,有壇城、聚集之意)"。雪山尤指從岡底斯山到瑪沁雪山的護佑藏區的八大雪峰,它們是:雅拉香波雪山、念青唐古拉雪山、瑪沁雪山、交欽董熱雪山、岡波拉傑雪山、肖拉糾波雪山,覺沃余嘉雪山和協伍喀熱雪山。低湖乃指西藏山南地區的拉木措神湖、青海湖和東方諸海。在這諸多雄偉的雪山和美麗的湖水中,映現出種種神奇的跡象,有的顯現五百羅漢,有的顯現自然文字,有的如同菩薩形象,真是"山高地潔凈,歷神繞雪峰。"在藏族史書中記載了這樣壹段故事:當年,唐朝皇帝準備把文成公主嫁給吐蕃松贊幹布王,文成公主心中不願,她說:藏疆是愚昧黑暗的邊荒、下賤種姓的隱藏地;是嚴寒襲人的雪疆,饑餓人的邊疆。唐朝皇帝開導她說:"親愛的女兒啊!有名的雪域是藏土,它是聖地真特殊!雪山好比自然現出的奇妙塔,四海好比供設的松石曼荼羅,四原如同陳設的供物,四河是天然的四泉1水,再配上那高山、凈地、雪嶺、險隘等地,儼然是壹幅吉祥悅意3的字圖畫。"那兒"山高地潔,風光秀麗,是險峻雪山的脖項;氣候溫暖、大地清涼,好比快樂的天堂。.....這裏藏族大師借中原皇帝的口來贊頌高原。由於熱愛雪域聖地,熱愛自己的故鄉,於是雪山純凈秀麗,嚴寒也是清涼快樂.這就是藏傳佛教大師對雪域藏區的看法,當我們聆聽了他們的教誨後發現,將青藏高原藏族居住區域命名為"雪域吐蕃"、"雪域西藏"、"神聖雪域",這是藏族人對自己居住的這塊高寒之地神聖化、純潔化的稱呼。他們珍愛自己的家園,借助佛光使之神聖。所謂雪域藏區乃是壹種文化人類學上的概念。它是指擁有藏族文化的藏族人居住的地域。至於將藏區劃分不同區域,即古代稱上、中、下三部,當今又稱衛藏(西藏大部)、康巴(川西、藏東地區)、安多(青海與甘肅藏區)三部,則是壹種地域的劃分,同時也有文化上的區別。詳細見/wenku/ShowArticle.asp?ArticleID=1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