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中國使用的教科書告訴人們,蔡倫在東漢時期就開始造紙了。但20世紀以來的幾項考古發現表明,在蔡倫之前的西漢時期,中國就有了“紙”,這兩種觀點引起了學術界40多年的爭論。日前,敦煌出土的大量古代紙張提供了壹個有力的證明:早在西漢時期,中國就有了真紙。
"蔡倫發明造紙術"的依據來自後漢書。由於《後漢書》的作者對這壹事件記錄得非常清楚,而且《後漢書》在當時和歷史上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地位,在沒有其他歷史文獻作為佐證的情況下,後人認定蔡倫在東漢發明了造紙術。
1957陜西出土西漢晚期灞橋紙,1974甘肅居延漢代亭子舊址出土金冠紙,1978陜西扶風中煙村西漢窯出土中煙紙。這些考古發現使得學術界對蔡倫的造紙術觀點提出異議。有專家認為,經過考證,這些紙都是早於東漢時期的,所以可以說在蔡倫之前中國就有紙了,蔡倫應該不是造紙術的發明者。另壹組專家質疑這些紙張出土的墓葬或遺址的年代,以及它們是否是真紙。他們認為,我國雖然在西漢就已經制造出植物纖維紙,但紙張粗糙,結構松散,造紙技術處於初級階段。蔡倫在造紙方面進行了重大創新,大大提高了紙的質量和產量,成為今天中國人引以為豪的紙。因此,有專家指出,蔡倫為中國和世界紙的普及做出了巨大貢獻,即使他不是造紙第壹人,也可以算是造紙術的發明者。
1986年,甘肅天水放馬灘再次發現西漢古紙。與以往考古發現不同的是,此次出土的古紙質量上乘,紙張平整光滑,質地輕薄柔軟,山川、河流、道路等圖形均用細墨線繪制。據專家考證,古代紙張的這個“生日”是在西漢初年,比東漢蔡倫的造紙歷史早了300多年。因此,這張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紙,成為中國在西漢初期擁有優秀紙張的唯壹實物證據。
近日,甘肅敦煌玄泉家遺址考古研究又有重要發現。甘肅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何雙全告訴記者,該遺址共出土紙質文獻和麻紙200余件,是我國考古發掘中發現古代紙張最多的地方。根據同時出土的竹簡和地層分析,這些古紙的年代從西漢的漢武帝、昭帝和宣帝、元、成壹直到東漢初年到西晉。古紙的顏色和質地也有很多種,有黑粗、黑細、棕粗、白細、黃粗。從留在紙上的殘留物來看,這些古代的紙主要是用麻織物和細絲織品制成的,用來書寫文件、信件和包裹。何雙全說,敦煌出土的古紙數量之多、品種之多、時間跨度之大,在中國考古發掘中尚屬首次。這些古代紙的發現不僅有力地證明了蔡倫不是造紙術的發明者,而且為中國研究紙的歷史發展提供了豐富的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