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是以物質材料為媒介,塑造可觀的靜止的,占據壹定平面或立體空間的藝術形象的藝術.表現作者思想感情的壹種社會意識形態,同時也是壹種生產形態.
美術,也稱造型藝術或視覺藝術,它是運用壹定的物質材料(如紙、布、木板、粘土、大理石、塑料等),通過造型的手段,創造出來的具有壹定空間和審美價值的視覺形象的藝術。
美術的範圍非常廣泛。從大的方面說,它可以大體分成觀賞性藝術和實用性藝術兩種類型。
從觀賞性藝術來講,它主要包括繪畫和雕塑兩大類。而繪畫,由於它使用的物質材料和工具的不同,又可分成中國畫、油畫、水彩畫、水粉畫、版畫、素描等畫種。雕塑也有圓雕和浮雕等多種形式,所用材料則有石、木、泥、石膏、青銅等。
實用藝術分為兩大類:工藝美術和建築。目前,國內外對工藝美術這個概念的理解雖有不同的看法,按通常說法,工藝美術包括傳統手工藝品、現代工業美術和商業美術。傳統手工藝品如玉雕、象牙雕刻、漆器、金屬工藝品等;現代工業美術(或稱“工業設計”)包括壹切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需要的適用而美觀的生活用品(如花布、陶瓷、玻璃器皿、家具、地毯、家用電器等),以及現代化的交通工具和機械的造型和色彩設計;現代商業美術主要是指商品標誌、包裝裝潢和商業廣告等。建築之所以也屬於美術的範圍,那是由建築本身包含的技術科學和藝術的兩重性所決定的。任何壹座建築物總是以具有某種空間形體的物質結構矗立在大地上的,這就必然有壹個造型是否美觀的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講,建築和雕塑壹樣是壹種非常具體的造型藝術。
通常指繪畫、雕塑、工藝美術、建築藝術等在空間開展的、表態的、訴之於人們視覺的壹種藝術。十七世紀歐洲開始使用這壹名稱時 ,,泛指具有美學意義的繪畫、雕刻、文學、音樂等。我“五四”前後開始普遍應用這壹名詞時,也具有相當於整個藝術的涵義。例如魯迅在壹九壹三年解釋“美術”壹詞時寫道:“美術為詞……譯自英之愛忒。愛忒雲者,原出希臘,其誼為藝,我國另以“藝術”壹詞翻譯,“美術”壹詞便成為專指繪畫等視覺藝術的名稱了。
藝術傳播即指借助於壹定的物質媒介和傳播方式,將藝術信息或作品傳遞給接受者的過程。
藝術接受即指在傳播的基礎上,以藝術作品為對象、以鑒賞者為主體,積極能動的消費、鑒賞和批評活動。
以往從藝術作品到藝術欣賞,大多采用簡單的、直接的傳播方式,傳播的意義並未引起人們的關註,這主要是由於生產力水平及科技水平的局限,致使傳播功能落後,未能對藝術活動產生較大的影響。而在近百年、特別是近幾十年來,世界科學技術的迅捷發展對於藝術活動產生了巨大影響。電子技術、衛星技術、計算機技術等高新科技的發展以及在文化藝術領域的廣泛應用,使藝術傳播方式和功能獲得重大進展。它不僅使影視藝術成為當今最具有大眾性的藝術樣式,同時也將其中許多表現形式和傳播方式影響到其它藝術樣式,視像技術的優越性功能得到充分的體現。藝術傳播在當代藝術活動領域,已經顯示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對於藝術品的傳播形式、規模、速度、周期、增殖量大小,以及對於接受者的接受方式、欣賞情趣等,都具有極大的影響。
藝術的接受,包括藝術的消費、鑒賞和批評,是藝術活動的終點,也是藝術家及藝術作品內在價值獲得最終實現的根本途徑。藝術接受者的鑒賞與批評活動具有很強的主體性意義,它既是對於藝術作品的審美認知、詮釋和創造,同時也是與藝術家的精神交流和對話。藝術接受還可以對藝術家乃至客體世界予以精神性反饋,從而實現藝術活動與社會活動的聯結,使藝術活動融於人類社會活動的宏大系統中,並在其間發揮權極的作用。
是門類藝術與哲學、美學、文化學、社會學、心理學、傳播學、人類學、比較學、藝術史學等相結合的學科。從藝術本質、藝術起源、藝術發展、藝術創造、藝術鑒賞、藝術傳播等各個方面,探討人類藝術發生與發展的規律,未來的走向及變化。美術傳播的理論與歷史研究方向更著眼於美術領域中的大眾傳播,研究在新媒體背景下,美術作為傳播信息和傳播載體的種種問題。
按照分類、表現對象來說有人物、靜物和風景;按畫種分有國畫、油畫、素描、水彩、水粉等;按表現形式來說有具象、抽象和意向。
具象:以具體表現為特征,如果是人物畫,可以叫出此人(模特)的姓名,具有唯壹的指示性,也就是畫面只有壹個答案。比如文藝復興的油畫基本屬於此類;
抽象:以抽象表達為特征,如果是人物畫,不僅叫不出此人(模特)的姓名,甚至都看不出來是人物,每個人看了都會有不同的答案。註重的是畫面的形式而非形狀,強調畫面對人的心理感受;
意向:介乎於具象和抽象之間的表達,如果是人物畫,不壹定能看出來具體畫的是誰,但是不會錯誤的把他認為是風景、靜物等,所指為壹個群體或類別。同時也重視畫面對人的心理感受的影響。
在照相技術出現以前,基本以具象繪畫為主,照相技術對他的沖擊很大;抽象繪畫以康定斯基為代表,但是過於理性的表達太過冰冷,缺乏人情味;最能打動觀眾人心的還是意向繪畫,中國畫以及現代大多是繪畫作品都屬於此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