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文言文閱讀沈作賓答案

文言文閱讀沈作賓答案

1. 郝景春傳文言文閱讀答案

譯文供參考:

郝景春,字和滿,江都人。鄉試中舉,授鹽城教諭,因犯過失而罷職歸家。啟任陜西苑馬寺萬守監錄事,後調為黃州照磨,代理黃安縣事。到任剛三日,農民義軍突然來攻城,景春等堅守八天八夜,義軍撤走。

崇禎十壹年(1638),升任房縣知縣。農民起義軍領袖羅汝才率九營之眾向熊文燦請降,文燦同意受降,而汝才又猶豫起來。景春單騎至義軍兵營去勸說,並與汝才及其同黨白貴、黑雲祥歃血為盟。汝才到文燦軍門投降,而所部諸營分駐於竹奚谷、保康、上津,自己與貴、雲祥駐於房縣城郊。當時,鄖陽各縣城墻都被破壞,只有房縣有賴於景春安撫,大體上可以防守。然義軍雜處其間,居民日夜不安。景春與主簿朱邦聞、守備楊道選壹方面修理防禦工事,壹方面與義軍諸營和睦相處。

崇禎十二年(1639)五月,張獻忠在谷城舉兵反明,約汝才壹同行動。景春子郝鳴鑾還是生員,有萬夫不敵之勇,他對其父說:“房縣城為敵攻擊目標,僅疲憊瘦弱的士兵不過二百人,城何以守住?”便穿上鎧甲去見汝才說“:妳難道不念曾與我父親燒香盟誓之言嗎?希望妳慎重,不要與張獻忠壹同作亂。”汝才假意允諾。鳴鑾察覺出汝才的允諾並非真心誠意,回來與道選領兵登城防守,而獻忠所遣前鋒已至城下。鳴鑾等斬義軍將領上天龍,遣使向熊文燦求援,去了十四次,都未見到文燦。

不久,義軍大隊人馬至房縣城下,獻忠兵打白旗,汝才的隊伍打紅旗。忽然兩軍合在壹起並力圍攻。義軍將領白貴、黑雲祥向城上高呼:“把城讓給我們,保證無事。”獻忠又令張大經來勸降。景春在城上大罵,鳴鑾且守且戰,堅持了五天五夜。義軍損失不少,獻忠左足受傷,其心愛戰馬也被殺死。守軍指揮張三錫開北門放汝才入城,城被攻破,道選在巷戰中犧牲。大經促使汝才勸景春投降,景春不肯。又問他府庫財物何在,景春厲聲道“:庫藏若還有財物,妳們也破不了城!”義軍殺壹典史、壹守備來恐嚇他,景春終不屈服,與其子鳴鑾壹道被殺。其仆陳宜和朱邦聞壹家都死。朝廷聞知,贈景春尚寶少卿,建祠奉祀,後又改贈太仆寺少卿。

2. 課外文言文閱讀及答案,龐德字令明

龐德字令明,南安狟道人也。

少為郡吏州從事、、、、、、又賜子會等四人爵關內侯,邑各百戶。會勇烈有父風,官至中尉將軍,封列侯。

註譯:龐德傳龐德字令明,南安郡糩道人。年輕時曾擔任郡吏、州從事。

初平年間,跟隨馬騰攻擊反叛的羌人、氐人,屢次立功,逐漸升到校尉。建安年間,曹操在黎陽征討袁譚、袁尚。

袁譚派郭援、高幹等人在河東郡搶掠,曹操命鐘繇率關中眾將討伐他們。龐德隨馬騰的兒子馬超在平陽抵禦郭援、高幹,龐德擔任先鋒,進攻郭援、高幹,大獲全勝,親自斬了郭援。

被任命為中郎將,封都亭侯。後來張白騎在弘農郡謀反,龐德再次隨馬騰征剿,在兩座崤山之間大破敵軍。

每次出戰,龐德總是攻陷敵陣,打退敵人,在馬騰軍中最為勇猛。後來馬騰擔任衛尉,龐德留在馬超部下。

曹操在渭南打敗馬超,龐德隨馬超逃入漢陽郡,據守冀城。後來又跟馬超跑到漢中,投奔了張魯。

曹操平定漢中,龐德隨部隊投降了。曹操早就聽說龐德驍勇,任命他為立義將軍,封他為關門亭侯,食邑三百戶。

侯音、衛開等人占據宛城叛變,龐德率領部下與曹仁奪取了宛城,斬了侯音、衛開,便往南駐紮在樊城,討伐關羽。樊城的眾將因為龐德的哥哥在漢中蜀軍裏,對他產生懷疑。

龐德常常說:“我蒙受國家恩惠,要為國盡義捐軀。我要親自攻打關羽,今後我不殺關羽,關羽就該殺了我。”

後來他親自同關羽交戰,射中關羽前額。那時龐德總騎白馬,關羽的士兵稱他為白馬將軍,都很怕他。

曹仁讓龐德在樊城北邊十裏的地方屯紮,碰上連著下了十幾天大雨,漢水泛濫,樊城平地水深五六丈,龐德同眾將上堤躲水,關羽乘船進攻,四面包圍用弓箭射堤上。龐德披甲持弓,箭無虛發。

將軍董衡、部屬將領董超等人想投降,龐德都處死了他們。從清晨壹直戰到過午,關羽攻擊更急,箭用完了,就靠近肉搏。

龐德對督將成何說:“我聽說良將不怕死,不茍且偷生,烈士不毀大節來求活命。今天就是我死的日子。”

更憤怒地投入戰鬥,膽氣也越來越壯,但勢越來越大,將士們都投降了。龐德同部下壹名將領、兩名伍長彎弓搭箭,乘小船要回曹仁營中。

因為水大船翻了,弓箭遺失,龐德壹人抱著船沈到水中,被關羽俘獲。龐德站立不跪,關羽對他說:“您哥哥在漢中,我想用您為將軍,為什麽不早投降呢?”龐德罵關羽說:“妳小子,什麽叫投降!魏王率領雄兵百萬,威振天下。

妳們的劉備不過是個庸才,豈能和魏王對敵!我寧肯做國家的鬼,也不當賊人的將。”於是被關羽所殺。

曹操聽說後很悲痛,為他的死而流淚,封他兩個兒子為列侯。曹丕即王位,派使者到龐德陵墓送去謚號。

下詔說:“從前先軫為國捐軀,王雛絕食而死,喪身殉節,前代人都贊美他們。龐德果敢剛毅,赴難立名,當時人們就稱贊他,他的大義在當時就很崇高,寡人懷念他,贈他壯侯的謚號。”

又賜給他兒子龐會等四人關內侯的爵位,各食邑壹百戶。龐會勇猛剛烈有他父親的風格,官作到中尉將軍,封為列侯。

3. 王復傳文言文閱讀答案

王復,字初陽,固安人。正統七年(1442)考中進士。授予刑科給事中。聲音洪亮,容貌壯美,善於陳述自己的想法上奏。提升為通政參議。也先侵犯京師,邀約大臣出去迎接上皇。眾人不敢前去,王復請求出行。於是升遷為右通政,代理禮部侍郎,與中書舍人趙榮偕同前往。敵人露出刀刃夾道威脅他們,王復等人不為此而恐懼。返回後仍擔任通政事務,再升遷為通政使。

成化元年(1465),延綏總兵官房能上奏追趕襲擊河套部眾,皇帝降旨獎勵犒勞。王復認為七百裏奔赴作戰不恰當,並擔心因企求意外成功而挑起爭端,請敕令告誡曉諭,皇帝認為他說得對。晉升為尚書。

錦衣千戶陳玨,本來是畫工。到去世時,侄子陳錫請求繼承百戶。王復說:“世襲雖然是先帝的命令,然而不是戰功,應不許可。”於是停止。

毛裏孩侵擾邊境,皇帝命令王復出京巡視陜西的邊疆守備。從延綏到甘肅,觀察地勢,進言說:“延綏東起黃河岸邊,西至定邊營,縈繞二千多裏。險要關口全在內地,而境外並無屏障,只憑墩堡來防守。軍隊反而駐紮在裏面,老百姓卻居住在外面。敵人壹旦入境,官軍還沒有行動,老百姓已經被掠奪完了。再加上西南抵達慶陽,相隔五百多裏,烽火不能連接,寇賊到了,老百姓還不知道。請遷移府谷、響水等十九個堡壘,置於接近邊疆的重要之地。而從安邊營至慶陽,從定邊營至環州,每二十裏築墩臺壹個,***計三十四個。隨著地勢修建壕溝和城墻,以求聲息相聞,易於防守抵禦。”奏章呈上去後,皇帝都聽從了他的建議。

改派王復到工部。王復嚴格遵守法令制度,聲名超過在兵部。當時中官請求修築皇城西北面的回廊,王復提議放緩這件事。給事中高斐也說災害頻繁,不宜役使萬人作無益的事情。皇帝都不許可。中官率領騰驤四衛軍的,請求發給棉上衣和鞋褲。王復堅持不許可,說:“朝廷制造這些東西,本來是給出征的士兵,使得即日出發,不用煩勞去縫制。京軍則每年供給冬衣的布和棉花,這是已成的制度,怎能改變?”大應法王割實巴去世,中官請求建寺造塔。王復說:“大慈法王都只建了塔,沒有建造寺廟。現在不應該創立這個制度。”於是只是命令建塔,還是派遣四千名士兵供其役使。

王復喜歡古籍愛好學習,遵守廉潔約束的準則,跟人相交沒有城府,當官識大體,在工部任職十二年,碰上災害變異,諫官說他衰老,王復請求退休。皇帝不許。過了兩個月,諫官又彈劾王復。皇帝於是傳旨,命令他辭官歸鄉。死後,被贈予太子太保,謐號莊簡。

4. 蒲松齡《聊齋誌異任秀》的文言文閱讀及答案

選文

蒲留仙先生《聊齋誌異》,用筆精簡,寓意處全無跡相,蓋脫胎於諸子,非僅抗於左史、龍門①也。相傳先生居鄉裏,落拓無偶,性尤怪僻,為村中童子師,食貧自給,不求於人。作此書時,每臨晨攜壹大磁罌②,中貯苦茗,具淡巴菇③壹包,置行人大道旁,下陳蘆襯,坐於上,煙茗置身畔。見行道者過,必強執與語,搜奇說異,隨人所知;渴則飲以茗,或奉以煙,必令暢談乃已。偶聞壹事,歸而粉飾之。如是二十余年,此書方告蕆④。故筆法超絕。 (鄒弢《三借廬筆談》)

註釋

(1)[左史、龍門]指左丘明和司馬遷。左丘明著《左傳》,司馬遷生於龍門。②[罌(yīng)]大腹小口的瓶或罐子。③[淡巴菇]煙草的舊音譯名。④[蕆(chǎn)]完成。

練習

1、解釋文中帶點的詞。

居( ) 於( ) 置( )

語( ) 是( ) 方( )

2、比較下列各組詞的不同意義。

①為 為村中童子師( ) ②故 故筆法超絕( )

凡為足下道者( ) 溫故而知新( )

3、用文的話概述《聊齋誌異》的特點:

4蒲松齡“筆法超絕”的原因是什麽?

閱讀提示

本文敘述了蒲松齡先生寫《聊齋誌異》時搜集素材的故事。

答案:1。在; 向; 放置; 動詞,說話; 這樣;才

2.為:擔任,動詞;

向,介詞。

故:所以,副詞;

舊的(知識),名詞。

3.用筆精簡,寓意處全無跡相,蓋脫胎於諸子,非僅抗於左史、龍門也

4.長期大量的從民間搜集整理素材

譯文

蒲松齡在作此書的時候,每天攜帶壹個大瓷器,裏面裝滿濃茶,並帶壹包煙草,放在行人路過的大道旁,下面用蘆席墊著,他自己坐在上面,將煙草擺在席子旁邊。見到走路的人經過,必定要拉住(他),和他說話。搜集奇異(的故事),講說離奇(的事情)。隨便(經過的)人們知道什麽(都可以);(路人)渴了,則恭恭敬敬地請人喝茶,或恭敬地奉上煙草,壹定要使路人盡興方才讓其停止。偶然聽到某壹件事,回家以後就加以粉飾加工。像這樣經歷了二十余年,《聊齋誌異》這本書才告完成。

5. 文言文閱讀答案劉顯傳

《明史 劉顯傳》譯文:

劉顯,南昌人,天生身材魁梧、膂力絕倫,青年時家貧,為人傭工為生,趕上了荒年,因吃量過大,經受不了饑餓煎熬,便有了輕生的念頭。他來到壹座荒祠裏上吊,不想壹連吊了兩次,都因為繩子和房椽斷了而未遂,劉顯以為是有神人護佑,便拜別神像、慟哭而去,混跡於壹幫牽夫裏,為人拉牽幫傭,輾轉經年,到達了天府之國四川,寄居在壹所寺廟裏,靠打短工和偷吃廟裏的供品維持生計。他把偷來的供品扣在壹口大鐘裏,天長日久便被人發現了,他神奇的體力被人們以為是天人下凡。嘉靖三十四年,川南宜賓苗人做亂,巡撫張臯募兵平叛,在眾人的勸說縱恿下,劉顯應募投軍,在首次戰鬥中,他手舞兩把大鍘刀當先沖鋒,親手砍殺五六十人,並手擒三名首惡,後軍繼進,使這場叛亂壹舉蕩平,劉顯由此聲名大震,從壹名走卒壹下子升為副千戶。從此他壹直身歷沙場,七年之間憑了戰功直升到總兵,其升遷之快,為歷代武將中所罕見。

參考:

/link?url=4iwPIcqEeg8u9CTBVMTRFYNXwaxqjAT820Cli_L7CFbEtY27L-XerGgwrm_KrumjNMEuDRhaESxzmxulImsOKfuDZnb_TzxP2VGrP7wZkE7

註:

《梁書·劉顯傳》、《南史·劉顯傳》不詳。

6. 文言文閱讀《崔延伯傳》的答案

崔延伯,博陵人也。祖壽,於彭城陷入江南。延伯有氣力,少以勇壯聞。仕蕭賾,為緣淮遊軍,帶濠口戍主。太和中入國,高祖深嘉之,常為統帥。膽氣絕人,兼有謀略,所在征討,鹹立戰功。積勞稍進,除征虜將軍、荊州刺史,賜爵定陵男。荊州土險,蠻左為寇,每有聚結,延伯輒自討之,莫不摧殄。由是穰土帖然,無敢為患。

永平中,轉後將軍、幽州刺史。蕭衍遣其左遊擊將軍趙祖悅率眾偷據峽石,詔延伯為別將,與都督崔亮討之。亮令延伯守下蔡。延伯與別將伊甕生挾淮為營。延伯遂取車輪,去輞,削銳其輻,兩兩接對,揉竹為絙,貫連相屬,並十余道,橫水為橋,兩頭施大轆轤,出沒任情,不可燒斫。既斷祖悅等走路,又令舟舸不通,由是衍軍不能赴救,祖悅合軍鹹見俘虜。於軍拜平南將軍、光祿大夫。

延伯與楊大眼等至自淮陽,靈太後幸西林園,引見延伯等。太後曰:"卿等誌尚雄猛,皆國之名將,比平峽石,公私慶快,此乃卿等之功也。但淮堰仍在,宜須豫謀,故引卿等親***量算,各出壹圖以為後計。"大眼對曰:"臣輒謂水陸二道,壹時俱下,往無不克。"延伯曰:"臣今輒難大眼,既對聖顏,答旨宜實。水南水北各有溝瀆,陸地之計如何可前?愚臣短見,願聖心湣水兵之勤苦,給復壹年,專習水戰。脫有不虞,召便可用,往無不獲。"靈太後曰:"卿之所言,深是宜要,當敕如請。"

二年,除安北將軍、並州刺史。在州貪汙,聞於遠近。還為金紫光祿大夫。出為鎮南將軍、行岐州刺史,假征西將軍,賜驊騮馬壹匹。正光五年秋,以往在揚州建淮橋之勛,封當利縣開國男,食邑二百戶,尋增邑壹百戶,改封新豐,進爵為子。

時莫折念生兄天生下隴東寇,征西將軍元誌為天生所擒,賊眾甚盛,進屯黑水。詔延伯為使持節、征西將軍、西道都督,與行臺蕭寶夤討之。寶夤與延伯結壘馬嵬,南北相去百余步。寶夤日集督將論討賊方略,延伯每雲:"賊新制勝,難與爭鋒。"寶夤正色責之曰:"君荷國寵靈,總戎出討,便是安危所系。每雲賊不可討,以示怯懦,損威挫氣,乃君之罪。"延伯明晨詣寶夤自謝,仍雲:"今當仰為明公參賊勇怯。"延伯選精兵數千,下渡黑水,列陳西進以向賊營;寶夤率眾於水東尋原西北,以示後繼。於時賊眾大盛,水西壹裏營營連接。延伯徑至賊壘,揚威脅之,徐而還退。賊以延伯眾少,開營競追,眾過十倍,臨水逼蹙。寶夤親觀之,懼有虧損。延伯不與其戰,身自殿後,抽眾東渡,轉運如神,須臾濟盡,徐乃自渡。賊徒奪氣,相率還營。寶夤大悅,謂官屬曰:"崔公,古之關張也。今年何患不制賊!"延伯馳見寶夤曰:"此賊非老奴敵,公但坐看。"後日,延伯勒眾而出,寶夤為後拒。天生悉眾來戰,延伯申令將士,身先士卒,陷其前鋒。於是勇銳競進,大破之,俘斬十余萬,追奔及於小隴。秦賊勁強,諸將所憚,朝廷初議遣將,鹹雲非延伯無以定之,果能克敵。授右衛將軍。

於時萬俟醜奴、宿勤明達等寇掠涇州。先是,盧祖遷、伊甕生數將等皆以元誌前行之始,同時發雍,從六陌道將取高平。誌敗,仍停涇部。延伯既破秦賊,乃與寶夤率眾會於安定,甲卒十二萬,鐵馬八千匹,軍威甚盛。醜奴置營涇州西北七十裏當原城,時或輕騎暫來挑戰,大兵未交,便示奔北。延伯矜功負勝,遂唱議先驅。伐木別造大排,內為鎖柱,教習強兵,負而趨走,號為排城。戰士在外,輜重居中,自涇州緣原北上。眾軍將出討賊,未戰之間,有賊數百騎,詐持文書,雲是降簿,乞且緩師。寶夤、延伯謂其事實,逡巡未閱。俄而宿勤明達率眾自東北而至,乞降之賊從西競下,諸軍前後受敵。延伯上馬突陳,賊勢摧挫,便爾遂北,徑造其營。賊本輕騎,延伯軍兼步卒,兵力疲怠,賊乃乘間得入排城。延伯軍遂大敗,死傷者將有二萬。寶夤斂軍退保涇州。延伯修繕器械,購募驍勇,復從涇州西進,去賊彭阬谷柵七裏結營。延伯恥前挫辱,不報寶夤,獨出襲賊,大破之,俄頃間平其數柵。賊皆逃遁,見兵人采掠,散亂不整,還來沖突,遂大奔敗。延伯中流矢,為賊所害,士卒死者萬余人。延伯善將撫,能得眾心,與康生、大眼為諸將之冠,延伯末路功名尤重。時大寇未平而延伯死,朝野嘆懼焉。贈使持節、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定州刺史,謚曰武烈。

又有王足者,驍果多策略。隸邢巒伐蜀,所在克捷。詔行益州刺史。遂圍涪城,蜀人大震。世宗復以羊祉為益州,足聞而引退,後遂奔蕭衍。次有王神念,足之流也。後自潁川太守奔江南。

又冀州李叔仁,叔仁弟龍環,以勇壯為將統。叔仁位至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陳郡開國公。後為梁州刺史,歿於關西。龍環,正光中北征,戰死白道。其平州刺史王買奴、南秦州刺史曹敬、南兗州刺史樊魯、益州刺史邴虬、玄州刺史邢豹及屈祖、嚴思達、呂叵、崔襲、柴慶宗、宗正珍孫、盧祖遷、高智方,俱為將帥,並有攻討之名,而事跡不存,無以編錄。然未若奚康生、楊大眼、延伯尤著也。

7. 李崇矩,字守則.文言文閱讀答案

參考答案:

4.C(直:通“值”,價值)

5.C(①是說李崇矩得以免罪;②是周祖的善行;⑤表現李崇矩采用懷柔政策,收服黎人)

6.D(“把自己的財物遺落在洞穴中”分析有誤。原文“崇矩悉抵其洞穴撫慰,以己財遺其酋長”,這裏的“遺”應該翻譯為“贈送”,不是“遺落”)

7.(1)我與史公得到後漢的厚恩,同心盡力,***同輔助王室,但(由於)被奸邪構陷,史公最終遭到大禍,我也僅僅免於壹死。(註意“戮力”“獎”“構”“罹”的翻譯,註意“為……所”被動句式)

(2)趁機上書皇上:“上黨是我的故鄉。我的父親還是用槁草埋葬,希望能讓我護送靈柩回到京師。”(註意“因”“槁”“願”“櫬”的翻譯,註意判斷句式)

參考譯文:

李崇矩字守則,是潞州上黨人。年幼時孤貧,有善行,為鄉裏人所推服。漢祖在晉陽起兵,駐紮在上黨,史弘肇當時任先鋒都校,聽說崇矩的名聲,召來任為親吏,乾祐初年,史弘肇總領禁兵兼任京城巡檢,常常殘殺軍民,身邊的部屬害怕,慢慢都離開了他,只有李崇矩事奉他越發謹慎。弘肇被誅殺時,得以身免。

周太祖與弘肇向來交情很好,即皇帝位後,訪求弘肇的親屬故交,找到崇矩。對他說:“我與史公得到後漢的厚恩,同心盡力,***同輔助王室,但(由於)被奸邪構陷,史公最終遭到大禍,我也僅僅免於壹死。妳是史氏家的故吏,請妳替我尋找他家的近屬,我要憮恤他們。”崇矩推薦史弘肇母親的弟弟福。崇矩歷來主持他家家事,把財產都收集攏來交給福,周太祖贊美他,把他收用在世宗軍中。

宋朝初年,李筠叛亂,任命崇矩率領龍捷、驍武左右射禁軍數千人駐屯河陽,率領所部進攻大會砦,攻克下來,斬敵五百人。改任澤、潞南面行營前軍都監,與石守信、高懷德、羅彥瑰在碾子谷***同大敗李筠的部隊。澤、潞平定時,派崇矩先入城,收管圖冊,管理府庫。趁機上書皇上:“上黨,是我的故鄉。我的父親還是用槁草埋葬,希望能讓我護送靈柩回到京師。”皇帝答應他的要求,賞賜很多。部隊回到京城,正遇判三司張美出任地方官,朝廷任命崇矩為右監門衛大將軍。

開寶初年,跟從皇帝征伐太原。軍隊班師回朝途中,任命崇矩為後殿。駐紮在常山,染上疾病,太祖派太醫診治,命他乘涼車回京城。崇矩叩頭說:“涼車是天子的座車,讓我乘坐此車是加速我的死亡啊!”堅決謝絕得免。

太平興國二年夏天,黃河河防常常決口,詔令崇矩乘驛馬從陜到滄、棣,巡視河堤。這年秋天,出京任邕、貴、潯、賓、橫、欽六州都巡檢使。不久,改任瓊、崖、儋、萬四州都巡檢使,部下軍士都害怕他,崇矩拿出所有的器皿金帛,壹***值錢數百萬,全部分給軍士們,他們才被感動。當時黎賊擾亂,崇矩到他們的洞穴壹壹加以撫慰,把自己的財物贈送給酋長,黎人都感德歸附。換任回朝,授任為右千牛衛上將軍。雍熙三年,命他代替宋偓,任判右金吾街仗兼六軍司事。端拱元年,去世,終年六十五歲。追贈太尉,贈謚號為元靖。

8. 文言文閱讀.李安民,蘭陵承人也.閱讀答案

李安民,南朝宋蘭陵承人,父親李欽之,是殿中將軍,補薛令。大戰數百場,戰功卓著。官至常侍、太守如故,死後封侯。

李安民,是蘭陵承地人。祖父名嶷,曾任衛軍參軍。父名欽之,曾任殿中將軍,補為薛縣縣令。安民隨著父親到縣裹,元嘉二十七年陷在北虜中,他帶著部下自救,回到南方。太初時,讓安民領支軍。他投降了正義軍隊,板令他為建威將軍,補為魯爽的左軍。到魯爽反叛時,安民逃回京城,授予他領軍行參軍,又升為左衛殿中將軍。大明年間北虜侵犯徐、兗,任安民為建威府司馬、無鹽縣縣令。任殿中將軍,帶領軍隊去討伐漠川壹帶互相攻打的賊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