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延壽的辭典資料

延壽的辭典資料

1、唐末高僧(904~975)。臨安府余杭(浙江杭縣)人,俗姓王,字仲玄,號抱壹子。初為吏,三十歲依龍冊寺翠巖令參禪師出家。後往天臺山參謁德韶國師,初習禪定,得其玄旨。後於國清寺嚴修法華懺頗有感悟,且朝放諸生類,夕施食鬼神,讀誦‘法華經’。後往明州雪竇山傳法,法席甚盛!並復興杭州靈隱寺。建隆二年(961)應吳越王錢俶之請,遷永明大道場,接化大眾,故世稱永明大師。師倡禪凈雙修之道指心為宗,四眾欽服,住錫永明十五年,時人皆稱是慈氏下生。師曾召集慈恩、賢首、天臺三宗僧人,輯錄印度、中國,聖賢二百人之著書,廣搜博覽,互相質疑,而編成‘宗鏡錄’壹百卷。更對當時各宗派之宗旨分歧,誌以調和為職責。高麗王見此書,乃遣使以弟子禮,並派國僧三十六人前來學法,法眼禪風遂盛行於海東!開寶八年在念佛聲中吉祥圓寂,世壽七十二。賜號智覺禪師。著有‘萬善同歸集’六卷、‘神棲安養賦’壹卷、“唯心訣”壹卷等六十余部。

[宋高僧傳卷二八、景德傳燈錄卷二六、傳法正宗記卷八、宗門統要續集二十、佛祖統紀二六]

《天臺教學辭典》釋慧嶽監修,釋會旻主編

2、(904~975)唐末五代僧。凈土宗六祖,法眼宗三祖。臨安府余杭(浙江杭縣)人,俗姓王。字仲玄。號抱壹子。初為吏,三十歲依龍冊寺翠巖令參禪師出家。後往天臺山參謁德韶國師,初習禪定,得其玄旨。後於國清寺行法華懺,頗有感悟,於是朝放諸生類,夕施食鬼神,讀誦法華經,又精修凈業。後住明州雪竇山傳法,法席甚盛,並復興杭州靈隱寺。建隆二年(961)應吳越王錢俶之請,遷永明大道場,接化大眾,故世稱永明大師。師倡禪凈雙修之道,指心為宗,四眾欽服,住永明十五年,時人號慈氏下生。

師曾召集慈恩、賢首、天臺三宗僧人,輯錄印度、中國聖賢二百人之著書,廣搜博覽,互相質疑,而成宗鏡錄壹百卷。對當時各宗派間之宗旨分歧,持調和之態度。高麗王見此書,乃遣使敘弟子之禮,並派國僧三十六人前來學法,法眼之禪風遂盛行於海東。開寶八年示寂,世壽七十二。賜號“智覺禪師”。另著有萬善同歸集六卷、神棲安養賦壹卷、唯心訣壹卷等六十余部。(宋高僧傳卷二十八、景德傳燈錄卷二十六、傳法正宗記卷八、宗門統要續集卷二十、佛祖統紀卷二十六)p2880

《佛光大辭典》

3、(人名)杭州慧日山永明寺智覺禪師,名延壽。參天臺韶國師而悟玄旨。吳越忠懿王錢俶,深歸於師。遷於永明大道場。眾盈三千。宋太祖開寶八年,年七十二而寂。著宗鏡錄百卷,萬善同歸集六卷。師嗣天臺韶國師,韶嗣法眼益禪師。見五燈會元十,佛祖統紀二十六,佛祖通載二十六,稽古略三。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4、五代宋初僧人。俗姓王,字沖元,浙江余杭人。自幼信佛,戒殺放生。曾任余杭庫吏、華亭鎮將,30歲從龍冊寺翠巖禪師出家。先在天臺山國清寺結壇修《法華懺》,又到金華天柱峰誦《妙法蓮華經》三年。旋從法眼宗創始人文益(法眼禪師0的弟子德韶得法,傳承法眼宗。據《景德傳燈錄》卷二十六及《凈慈寺誌》卷八記載,延壽於後周太祖廣順二年(952)住持奉化雪竇寺,因有在此寫成《宗鏡錄》初稿之說。北宋建隆元年(960),吳越國忠懿王錢俶請延壽主持重修杭州靈隱寺,重建殿堂1300余間,靈隱寺因而中興。次年又接住永明寺(即凈慈寺),忠懿王賜智覺禪師號,從學者多達2000余人。《宗鏡錄》在此寺演法堂定稿。開寶三年(970)奉詔於錢塘江邊的月輪峰建造六和塔。他認為唐末以來,禪宗頗多流弊,當時的禪師,胸無點墨,邪正不分。因而發憤撰集《宗鏡錄》,意在扶衰救弊。書***100卷,約80余萬言,分為標宗章、問答章、引證章三部分。所謂“標宗”,即“舉壹心為宗”。此壹心宗,“照萬法如鏡”,《宗鏡錄》的立名,即從此義而來。引證章引證了大乘經120種,諸祖語錄120種,賢聖集60種,***300種。其中保存了壹些寶貴的文獻。除《宗鏡錄》外,還著有《萬善同歸集》3卷`《唯心訣》1卷、《神棲安養賦》1卷、《定慧相資歌》1卷、《驚世》1卷,均存。(巨贊)

《中國大百科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