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是我國最早的壹部誌怪古籍,更是壹部充滿了神話傳說的古老奇書,還記錄了豐富的古老地理文化,對後世研究古代中國的文化和傳說,具有非凡的價值。連司馬遷都說?余不敢言也?,可見《山海經》之奇。
《山海經》中,記錄了壹個鐘山山神,名曰燭龍,也叫燭九陰,在許多現代的奇幻小說中,都能見到燭龍的身影,他有神通,懂法術,呼風喚雨,還有人認為,燭龍是盤古神最早的雛形,到底燭龍是何方神聖呢?我們從《山海經》原文中,去尋找答案。
燭龍的形象
西北海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視乃明,不食不寢,不息,風雨是謁。是燭九陰,是謂燭龍。?這段記載見於《山海經?大荒北經》,在西北海之海外,在赤水的北方,有壹座章尾山,山中有個山神,他長著人的臉,蛇的身子,全身赤紅色?晉朝郭璞在這裏評註壹筆?身長千裏?,清朝王念孫又說:?身長千裏四字亦正文誤入註?,王念孫的說法是正確的,郭璞之後許多學者研究,都發現?身長千裏?四字確實在《大荒北經》原文中,唐朝歐陽詢主持編纂的《藝文類聚?靈異下》,成書於宋朝的《太平禦覽?鬼神二》中,都講?身長千裏?歸於原文中,唯壹不同的是,《藝文類聚》作?身長千尺?。
燭龍的眼睛是什麽樣子呢?原文說:?直目正乘?,郭璞《山海經註》說:?直目,目從也;正乘未聞?,從在古代通縱,有豎直的意思,至於正乘是啥意思,郭璞表示聽都沒聽說過。清朝畢沅對此作出了解釋,他認為?乘恐朕字假音,俗
作眹
也這段解釋並非沒有道理,朕字最早在甲骨文中就有,戰國秦漢時期,朕就有了裂縫的意思,可以引申為兩個物體的交縫之處,也有說法是朕的本義為
船
縫,但並沒有令人信服的資料可以證明這個解釋。
不論船縫也好,裂縫也好,總之,燭龍的眼睛是豎直的,當他閉上眼睛的時候,像是兩條長長的裂縫。
燭龍的眼睛主宰著白晝和黑夜,當他睜開眼睛,就是白晝,閉上眼睛,就是黑夜,他還不吃不喝不睡覺不呼吸,並且具有呼風喚雨的神通,他還可以把陰暗的地方照亮,因此被稱為燭龍。
燭龍的神通
《大荒北經》中詳細記載了燭龍的居住地和形象,捎帶提了壹嘴他呼風喚雨的神通,但是他這些神通到底怎樣表現的呢?我們可以在《山海經?海外北經》中找到答案:
鐘山之神,名曰燭陰,視為晝,瞑為夜,吹為冬,呼為夏。不飲,不食,不息,息為風。身長千裏,在無晵(qǐ)之東。其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鐘山下。?《大荒北經》說燭龍居住在章尾山,這裏又說他是鐘山之神,是作者寫錯了,還是有兩個不同的燭龍呢?
其實,章尾山就是鐘山,在古代的訓
詁
學中,有壹聲之轉的說法,就是說在漢字聲母相同的情況下,因韻母發生轉變而造成字詞的通假等現象,這裏的?章?和?鐘?就屬於這種情況,為了便於理解,可以簡單認為在這句話中,?章?和?鐘?通假。
燭龍也叫燭九陰、燭陰,他是鐘山的山神,?視為晝,瞑為夜?和《大荒北經》的記述壹致,關於他呼風喚雨的神通,則表現為:吹氣就是寒冬,呼氣就是炎夏,他壹般不會呼吸,壹旦呼吸,就能成風。他身長千裏,這壹點可以作為《大荒北經》中的註腳,也可推斷《藝文類聚》中?身長千尺?的記載為訛誤。
燭龍的地位
自《山海經》之後,中國許多古籍、詩歌中都有能看到燭龍,說法基本大同小異,如《淮南子》中就說:?燭龍其神人面龍身而無足?,這是燭龍的形象,人面龍身,在這壹類古籍中,龍身和蛇身大致是相同的意思。
屈原在《楚辭》中也寫道:?日
安
不到,燭龍何照?,說太陽為什麽照耀不到那個地方,燭龍為什麽會發出光明?那個地方就是天之西北,在上古神話中,天的西方有壹個幽冥之國,沒有太陽,哪裏的光明都來自燭龍,而郭璞在《山海經註》中就認為,燭龍之所以能發出光明,是因為他口中龍銜火精,因此可以照亮。又因為他可以為陰暗的幽冥之國帶去光明,所以又叫做?燭陰?。
由此可見,燭龍確實是壹條龍,而且是鐘山的山神,但另有些記載又有所出入:
征燭龍令執炬兮,過鐘山而中休?。說燭龍其實是被神仙征召,讓他手持火把,經過鐘山的時候,在這裏休息,如果咱們把以上所有信息串聯起來,可以發現燭龍的身份非常有趣:
燭龍是壹條人面龍(蛇)身且全身赤紅的龍,他可以發光,但必須依靠口中銜著的火精才行,他照亮的地方,僅限於沒有太陽的幽冥無日之國,他還被某壹個段位更高的神仙,征召到身邊為他執火照明,壹天到晚非常累,只有路過鐘山的時候,才能稍作休息,因此被人們當成了鐘山的山神。
大神身邊的執火者,是不是相當於玉帝身邊的卷簾大將這麽個職位(玩笑),看起來,燭龍的身份地位並不怎麽高啊。
但是到了明朝,燭龍的地位卻蹭蹭蹭上升,明代陶宗儀著《說郛》,在這裏燭龍搖身壹變,成了太陽的象征,這也並非沒有道理,因為燭龍本來就是口中銜著火精,給陰暗幽冥之所帶去光明的神龍。
從此以後,燭龍就成為了人們祭祀的對象,明清時代,就連皇家祭祀也有燭龍的位置,和另外壹個上古神獸應龍壹起,真正成為了龍中之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