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書》是康有為於1902年避居印度時所作,但其醞釀大同理想的時間則可上溯到1884年。他在1884年撰成的《禮運註》中已第壹次提出其大同理想,1885年,他又“手定大同之制,名目《人類公理》”。這部《人類公理》即是《大同書》的最早草本。但是,《大同書》的成書時間較晚,而且壹直沒有完稿。戊戌政變後,康有為亡命海外,周遊歐美諸國,對《大同書》又作了補充和修改。由於此書壹直秘不示人,只在陳千秋、梁啟超等關系密切的弟子中流傳,因此,外界壹直不知此書。到了1913年,《大同書》才首次刊於發刊的《不忍》雜誌,而且只載了甲、乙兩部分。直到1935年,亦即康有為去世八年後,《大同書》的書稿才經康有為的弟子們整理,由中華書局出版印行。1956年,古籍出版社重印該書時,從著者家族那裏借到了壹種抄本,由周振甫、方淵參照各本和上下文義,對原本中的錯誤作了壹些訂正。此本為目前最好的本子。
《大同書》全書***分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部分。甲部為“入世界觀眾苦”,極數人間多難多艱,提出應破除九界以歸“大同”。以下九部分分述破除九界問題,其標題依次為:去國界合大地,去級界平民族,去種界同人類,去形界保獨立,去家界為天民,去產界公生業,去亂界治太平,去類界愛眾生,去苦界至極樂。
在《大同書》裏,康有為雜糅公羊三世說、《禮運》中的大同小康說、佛教的慈悲平等說、盧梭的天賦人權說和耶穌教的平等博愛自由說,加上耳食到的壹些歐洲社會主義學說,構想出了壹個“大同之世”。在《大同書》裏:康有為描繪出了壹個十分“美妙”的極樂大同世界:無階級、無私產、無家族、無邦國、無帝王,人人相親,人人平等。康有為在教育上的貢獻在於,他為這個極樂大同世界精心設計了壹幅未來教育制度的藍圖,這個藍圖基本上反映在《大同書》的己部《去家界為天民》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