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 陽明脈絡空虛,內風暗動,右肩胛及指麻木。胃虛表疏。
玉屏風散加當歸、天麻、童桑。
解析: 陽明脈衰,是隨著年齡增長必然出現的問題。陽明主土,為陽土,和肝木是生克關系。木雖克土,但木性之急,之動,卻賴土而緩,也就是說,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陽明脈充實,則肝木疏泄於中而條暢氣血,陽明脈虛,則肝木空旋其中,化風而暗動。這就是土虛而風動的原因。也就是金匱裏說的,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
本證肩胛及手指麻木,也是屬於虛勞的指證。金匱說年五十所,痹挾背行,是勞。該患者陽明脈虛,肩胛手指麻木,真符合此意。
肩背之麻,病在經絡 而不再藏腑,當用走表,走營衛之藥,而非以走臟腑之藥為主。故本方用玉屏風散實衛陽之氣,即充實陽明之脈絡,也就是所說的清陽實四肢。陽明脈絡之虛得填,厥陰妄動之風也需要熄,這個叫兩和肝胃。那麽肝風怎麽和呢,以當歸養血而養肝之體,傷寒論唯厥陰病始用當歸即此理。天麻定風,為內外風動而肢體麻木之要藥。桑葉清肝平肝,清中有潤,潤中有養,息風柔劑,最宜於此。
個人體會,桑葉用於自汗,盜汗,效果不錯。
通過本案,我們受到的啟發有以下幾點:
1、肝風與胃土的關系。金匱說:“人稟五常,因風氣而生長,風氣雖能生萬物,亦能害萬物”,和風則生萬物,而欲得和風,則賴脾胃土氣之充。
2、平常我們總說胃陽,是指胃氣乃表陽,也就是衛氣之本。胃氣虛則營衛疏,而邪風生。調營養胃,離不開振奮胃氣,這也是桂枝湯為什麽有姜,草,棗的原因。
3、表裏問題,本證說到底,是屬表,所以治陽明,沒有用白術,茯苓,陳皮,半夏,因為這些都是治裏,治臟腑的。玉屏風,則是治表的。
4、如何治肝風,肝風動,除了脾虛的因素,還有肝本身的因素,肝藏血為本,肝血不足,以當歸治本。肝以陰為體,陽為用,體陰不足則用陽化疏泄調達而為內風。所以治療要兼顧體用,涼柔之劑息風為不易之法。比如桑葉。
5、天麻是定風的,內風為主,外風也未嘗不可。名字帶個麻字,治療上總與經絡之風,導致的麻木萎痹等有關。
6、對於虛勞的痹挾背行,如現在多見的中年以後的肩背痛,用龍牡是某些醫生的經驗,據說有效,其機理,供思考吧。
俞氏 寡居壹十四載,獨陰無陽,平昔操持,有勞無逸。當夏四月,陽氣大泄主令,忽然右肢麻木,如墮不舉,汗出麻冷,心中卒痛,而呵欠不已,大便不通。診脈小弱。豈是外感,病象似乎痱中,其因在乎意傷憂愁則肢廢也。攻風劫痰之治,非其所宜,大旨以固衛陽為主,而宣通脈絡佐之。衛虛絡痹。
桂枝 附子 生黃芪 炒遠誌 片姜黃 羌活
解析: 根據本醫案凡例,姓後加氏者,為女性。
寡居,是喪夫的意思,喪夫十四年,有陰無陽,這裏的陰陽,就是指男女,而不是特指辨證上的陰陽,也不能說寡居的人就陽虛陰勝。有陰無陽,就是有女無男的意思,舊 社會 ,寡居婦人的精神壓力是可想而知的,此為精神病因,此為病因之壹,但到底傷陰傷陽,傷氣傷血,還需要繼續根據後續的表現辨證。但愁憂思慮則傷脾壹定的。
“平昔操持,有勞無逸”。各種勞累,虛勞之因。
“當夏四月,陽氣大泄主令”,夏季,天大熱,陽氣外張,腠理開瀉,素體陰陽虧虛之人,多不能耐受陰虛則津液更虧,陽虛則陽泄而益損。考慮到葉天士居住的地方是南方,當地也沒有現代的降溫防暑措施,故每天在酷熱中勞動的情況可以想到。內經說,陽氣者,煩勞則張,本身勞累,又有五誌生火,遇到夏天外熱引發,必然容易產生陽氣質的變化。那麽變化什麽,陽氣變動則生風。
“忽然右肢麻木,如墮不舉,汗出麻冷,心中卒痛,而呵欠不已,大便不通”。“右肢麻木,如墮不舉”,顯然是氣虛風動之相,“汗出麻冷,心中卒痛”則是表裏陽氣大虛的表現,表虛則汗出麻冷,心中卒痛則裏陽大虛。胸中者太陽之部,所以還是表衛陽虛的 問題。
“呵欠不已,大便不通”,呵欠不已,提示腎虛,是心病及腎。大便不通,也與腎有關,因腎主二便。
“診脈小弱”,也明確提示了本病是虛證。
“豈是外感,病象似乎痱中,其因在乎意傷憂愁則肢廢也。攻風劫痰之治,非其所宜,大旨以固衛陽為主,而宣通脈絡佐之。”這裏,首先否認本病不是外感風邪,否認了從風邪外入所致病。肢廢不能用為“痱”,但作者的意思,似乎是說本病表面上是中風肢體不用的痱中,但實際上卻是情誌治病,思慮傷脾,胃陽補充四肢而肢體萎廢。
總體而言,病因在身心勞累,誘因在天氣變化,外泄陽氣更虛。病癥是肢體麻 木不用。病機根本是經絡肢體中陽氣不足,也就是衛陽不足。並進壹步由表及裏,傷及了心中之陽。
根據上述理解,調衛氣的桂枝,溫衛陽的附子,升補表氣的黃芪,當時必須使用且不可替代的。
經絡臟腑中陽氣不到,則陰邪內生,陰邪者,瘀血痰濁也,因有陽氣則賴陽氣流動,無陽氣則陰物自凝。姜黃專走上肢而活血,故用於上肢麻木。遠誌入心而化痰,且能溝通心腎,用於治療心陽虛冷痛,腎虛哈欠,最為適合。羌活走表祛風,專走上肢,為引經之用,用量必少,否則,就違背了作者本人的不能用攻風劫痰之說了。
那麽,遠誌也化痰,不也是劫痰嗎,當然不是,劫痰指的是玉真散,星麻白附子之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