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急!!!名人訪談錄!!

急!!!名人訪談錄!!

[編輯本段]杜甫生平

杜甫生在“奉儒守官”並有文學傳統的家庭中,是著名詩人杜審言之孫。7歲學詩,15歲揚名,壹生不得誌,只做過壹些左拾遺等小官,雖然後世被稱為“詩聖”,詩歌被稱為“詩史”,可在唐朝當時並沒有得到人們的重視。有壹首《戲為六絕句(其二)》就是寫“初唐四傑”的:“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其中不乏也有詩人的自比,而杜甫的經歷和詩歌創作主要可以分為四個時期:

壹、讀書和漫遊時期(三十五歲以前)

所謂“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

開元十九年(時二十歲)始漫遊吳越,5年之後歸洛陽應舉,不第,之後杜甫再漫遊齊趙。之後在洛陽遇李白,兩人相見恨晚,結下了深厚友誼,繼而又遇高適,三人同遊梁、宋(今開封、商丘),後來李杜又到齊州,分手後又遇於東魯,再次分別,這便是“詩仙”與“詩聖”的最後壹次相見。

二、困居長安時期(三十五至四十四歲)

這壹時期,杜甫先在長安應試,落第。當朝宰相李林甫為了達到權傾朝野的目的,竟然向唐玄宗說無人中舉。後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過著“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的生活,最後才得到右衛率府胄曹參軍(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庫府鎖匙的小官)的職位。這期間他寫了《兵車行》、《麗人行》等批評時政、諷刺權貴的詩篇。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尤為著名,標誌著他經歷十年長安困苦生活後對朝廷政治、社會現實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賊和為官時期(四十五至四十八歲)

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獨自去投肅宗,中途為安史叛軍俘獲,押到長安。他面對混亂的長安,聽到官軍壹再敗退的消息,寫成《月夜》、《春望》、《哀江頭》、等詩。後來他潛逃到鳳翔行在,做左拾遺。由於忠言直諫,上疏為宰相房琯事被貶華州司功參軍(房琯善慷慨陳詞,為典型的知識分子,但不切實際,與叛軍戰,采用春秋陣法,結果大敗,肅宗問罪。杜甫始為左拾遺,上疏言房琯無罪,肅宗怒,欲問罪,幸得脫)。其後,他用詩的形式把他的見聞真實地記錄下來,成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別”。

“三吏”:為《石壕吏》、《新安吏》、《潼關吏》;“三別”:為《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

四、西南漂泊時期(四十八至五十八歲)

隨著九節度官軍在相州大敗和關輔饑荒,杜甫棄官,攜家隨人民逃難,經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過了壹段比較安定的生活。嚴武入朝,蜀中軍閥作亂,他漂流到梓州、閬州。後嚴武為劍南節度使攝成都,杜甫投往嚴,嚴武死,他再度飄泊,在夔州住兩年,繼又漂流到湖北、湖南壹帶,病死在湘江上。這時期,其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蜀相》、《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嶽陽樓》等大量名作。其中最為著名的詩句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而《登高》中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更是千古絕唱。

代表作

《譴懷》《昔遊》《蔔居》《堂成》《蜀相》《為農》《有客》《狂夫》《舍》《江村》《野老》《遣興》《南鄰》《恨別》《客至》《江亭》《可惜》《獨酌》《寒食》《石鏡》《琴臺》《病柏》《枯棕》《不見》《大雨》《四松》《歸雁》《去蜀》《除草》《丈人山》《成都府》《石筍行》《贈花卿》《少年行》《大麥行》《題桃樹》《漫城二詩》《春夜喜雨》《草堂即事》《絕句二首》《絕句四首》《戲作花卿歌》《望嶽》《酬高使君相贈》《春日江村五首》《春水生二絕》《絕句六首》《春望》《石壕吏》《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江南逢李龜年》《天末懷李白》《月夜憶舍弟》《兵車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登兗州城樓》《登樓》《月夜》《潼關吏》《新安吏》《垂老別》《旅夜書懷》《水檻遣心二首》代表名句

1、紈絝不餓死,儒冠多誤身。 《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2、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3、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 《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4、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 《春日憶李白》

5、邊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兵車行》

6、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 《兵車行》

7、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8、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春望》

9、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春望》

10、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江南逢李龜年》

11、昔聞洞庭湖,今上嶽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登嶽陽樓》

12、娟娟戲蝶過閑幔,片片輕鷗下急湍。 《小寒食舟中作》

13、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登高》

14、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 《閣夜》

15、壹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詠懷古跡五首》

16、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 《詠懷古跡五首》

17、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壹系故園心。 《秋興八首》

18、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 《旅夜書懷》

19、丹青不知老將至,富貴於我如浮雲。 《丹青引贈曹將軍霸》

20、兩個黃鸝鳴翠柳,壹行白鷺上青天。 《絕句四首(其三)》

21、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絕句二首(其壹)》

22、新松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萬竿。 《將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嚴鄭公五首(其四)》

23、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24、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戲為六絕句》

25、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其六)》

26、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27、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 《水檻遣心二首(其壹)》

28、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春夜喜雨》

29、自去自來梁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 《江村》

30 會當淩絕頂,壹覽眾山小。 《望嶽》

司馬遷

物生平

司馬遷生卒年代,史無明文。近人王國維《太史公行年考》認為司馬遷生於漢景帝中元五年(前145年),大約卒於漢昭帝始元元年(前86年),享年60歲。據說司馬遷家自唐虞至周,都是世代相傳的歷史家和天文家。司馬錯是秦惠王時伐蜀的名將,司馬昌是秦始皇的鐵官,到了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又做漢武帝的太史令,恢復了祖傳的史官恒業。

司馬遷出生地韓城位置

司馬遷的少年時代,“耕牧河山之陽”。司馬遷在這“山環水帶,嵌鑲蜿蜒”(《韓城縣誌序》)的自然環境裏成長,既被山川的清淑之氣所陶冶,又對民間生活有壹定體驗。

十歲,司馬遷隨父親至京師長安,得向老博士伏生、大儒孔安國學習;家學淵源既深,復從名師受業,啟發誘導,獲益不淺。這個時候,正當漢王朝國勢強大,經濟繁榮,文化興盛的時候,張騫奉使通西域,衛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漢武帝設立樂府……;也是司馬遷在京城裏豐富見聞,熱情迸發的時候。

大約二十歲,司馬遷開始外出遊歷——“南遊江、淮,上會稽,探禹穴,窺九疑,浮於沅、湘,北涉汶、泗,講業齊、魯之都,觀孔子之遺風,鄉射鄒、嶧,厄困鄱、薛、彭城,過梁楚以歸。”回到長安以後,做了皇帝的近侍郎中,隨漢武帝到過平涼、崆峒,又奉使巴蜀,他到得最南邊是昆明。據司馬遷自己說,他少年時期曾經“耕牧河山之陽”,也就是說他兒童時期曾經在家鄉從事過壹些農業勞動。後來他的父親司馬談到長安做了太史令,司馬遷隨父親也到了長安,在父親的指導下,他刻苦讀書,打下了深厚的文化基礎,他拜了很多名師做老師。司馬遷的家族,就是他這個家族,世代都是史官,而作為史官,他有責任來記載帝王聖賢的言行,也有責任來搜集整理天下的遺文古事,更有責任通過敘事論人而為當時的統治者提供借鑒。那麽他的父親司馬談就有誌於整理中華民族數千年歷史,試圖撰寫壹部規模空前的史著。就是寫壹部史書,從他父親開始就已有這麽壹個理想,他的父親做太史令之後,就開始搜集閱讀史料,為修史做準備。但是司馬談感到自己年事已高,要獨立地修成壹部史著,無論是時間、無論是精力,還是才學知識都還不夠,所以司馬談寄厚望於他的兒子司馬遷,希望他能夠早日參與其事,最終實現這樣壹個宏願。

於是,他讓兒子在讀萬卷書的基礎上,開始行萬裏路,他要求他兒子來進行壹次為期兩年多的壹次全國的漫遊。所以我這裏要介紹司馬遷的漫遊,於是司馬遷從20歲開始,就做了壹次漫遊,司馬遷是為寫《史記》做準備的壹次實地考察,他親自采訪,獲得了許多第壹手材料,保證了《史記》的真實性和科學性。那麽他這個漫遊,也是《史記》實錄精神的壹種具體體現。

比如說他漫遊到汨羅江畔,在汨羅江畔,在當年屈原投江自沈的地方,他高聲朗誦著屈原的詩,他痛哭流涕,所以他寫《屈原列傳》寫得那麽有感情,他是親自去考察過,他是在學習屈原的基礎上來寫屈原的。比方說,在韓信的故鄉淮陰,他也搜集了許多有關韓信的故事,妳比如說他親自去問別人,說當年韓信受胯下之辱,這大家知道,這個典故,韓信為什麽能夠受胯下之辱而不發怒?而不願意去做出非法的事來,忍了。韓信那麽高的個子,從壹個流氓兩個腿之間爬過去,如果按照他的個性,壹刀就把他殺了。但是如果把他殺了,後來還能夠建功立業嗎?韓信後來幫助劉邦推翻了秦王朝,建立了西漢,封王封個侯,回了故鄉,韓信自己說,如果當初我把妳殺了,我就沒後來的建功立業,所以小不忍則亂大謀。

再比如說在曲阜他去瞻仰了孔子的墓,還和孔子故鄉的壹些儒生在壹起攬衣挽袖、壹步壹揖,學騎馬、學射箭,學行古禮,以此表達他對孔子的紀念,高山仰止,對孔子的紀念。

再比如講,在孟嘗君的故鄉薛城,他走鄉串巷,考察民風,而且他考察這個地方的民風跟當年孟嘗君好客養士有什麽關系,所以他走壹路、考察壹路,可以這樣說,司馬遷在漫遊的旅程中,不放過任何壹個了解歷史的人,不放過任何壹個存留於人們口碑上的故事,獲得了許許多多從古籍當中所得不到的歷史材料,同時他深入民間,廣泛地接觸了人民群眾的生活,使得他對社會,對人生的觀察、認識逐漸深入。

此外他遍歷名山大川,飽覽了祖國山河的壯美,陶冶了性情,從而也提高了他的文學的表現力,所以我要講司馬遷這的這次漫遊,正是司馬遷走向成功的極為堅實的壹步,是非常典型的所謂讀萬卷書,行萬裏路。

元封元年(前110年),漢武帝舉行大規模的巡行封禪,步騎十八萬,旌旗千余裏,浩浩蕩蕩。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是史官,本應從行,但病死在洛陽。司馬遷接受了父親的遺誌,趕到泰山,參加封禪,隨後沿著東海,繞道長城塞外回到長安。

元封三年(前108年),司馬遷三十八歲時,正式做了太史令,有機會閱覽漢朝宮廷所藏的壹切圖書、檔案以及各種史料的機會,他壹邊整理史料,壹邊參加改歷。等到太初元年(前104年),我國第壹部歷書《太初歷》完成,他就動手編寫《史記》。《史記》講了許多能人的故事。

天漢二年(前99年),漢武帝派貳師將軍李廣利帶兵三萬,攻打匈奴,打了個大敗仗,幾乎全軍覆沒,李廣利逃了回來。李廣的孫子李陵當時擔任騎都尉,帶著五千名步兵跟匈奴作戰。單於親自率領三萬騎兵把李陵的步兵團團圍困住。盡管李陵的箭法十分好,兵士也十分勇敢,五千步兵殺了五六千名匈奴騎兵.單於調撥更多的兵力,然而仍然無力與李陵相抗衡。就在單於準備退軍之時,李陵手下有壹名士兵叛變,將李陵內部軍情告發。告訴單於李陵後面沒救兵,而且教單於部下制作連發連射的弓箭。單於於是繼續與李陵作戰。最後李陵寡不敵眾,只剩了四百多漢兵突圍出來。李陵被匈奴逮住,投降了。

大臣們都譴責李陵不該貪生怕死,向匈奴投降。漢武帝問太史令司馬遷,聽聽他的意見。

司馬遷說:“李陵帶去的步兵不滿五千,他深入到敵人的腹地,打擊了幾萬敵人。他雖然打了敗仗,可是殺了這麽多的敵人,也可以向天下人交代了。李陵不肯馬上去死,準有他的主意。他壹定還想將功贖罪來報答皇上。”

漢武帝聽了,認為司馬遷這樣為李陵辯護,是有意貶低李廣利(李廣利是漢武帝寵妃的哥哥),勃然大怒,說:“妳這樣替投降敵人的人強辯,不是存心反對朝廷嗎?”他就把司馬遷下了監獄,交給廷尉審問。司馬遷被關進監獄以後,案子落到了當時名聲很臭的酷吏杜周手中,杜周嚴刑審訊司馬遷,司馬遷忍受了各種肉體和精神上的殘酷折磨。面對酷吏,他始終不屈服,也不認罪。司馬遷在獄中反復不停地問自己“這是我的罪嗎?這是我的罪嗎?我壹個做臣子的,就不能發表點意見?”不久,有傳聞說李陵曾帶匈奴兵攻打漢朝。漢武帝信以為真,便草率地處死了李陵的母親、妻子和兒子。司馬遷也因此事被判了死刑。第二年漢武帝殺了李陵全家,處司馬遷以宮刑。腐刑是個大辱,汙及先人,見笑親友。司馬遷在獄中,又備受淩辱,“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膚,受榜棰,幽於圜墻之中,當此之時,見獄吏則頭搶地,視徒隸則心惕息。”(司馬遷《報任安書》)幾乎斷送了性命。他本想壹死,但想到自己多年搜集資料,說:“人固有壹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要寫部有關歷史書的夙願,因此為了完成《史記》的寫作,忍辱負重,茍且偷生,希圖出現壹線轉機。

太始元年(前96年)漢武帝改元大赦天下。這時司馬遷五十歲,出獄後當了中書令,在別人看來,也許是“尊寵任職”,但是,他還是專心致誌寫他的書。直到征和二年(前91年)全書完成,***得130篇,52萬余言。

後世對司馬遷的評價極高,有“西漢文章兩司馬,南陽經濟壹臥龍”的說法,齊名於西漢的大文豪家司馬相如、三國時期最璀璨的人物諸葛亮。

作為星象家的司馬遷:在兩漢時期的星象家中,首先要提出司馬遷。大家都知道司馬遷是壹個偉大的史學家,而不知他也是壹位對天文星象精到造詣的專家。其實只要仔細讀其《史記》的《天官書》《律書》《歷書》就可明白稱他為天文星家專家決非虛譽。象司馬遷這樣博大精深的文學大師,絕對不會自劃範圍,限制自己的知識體系和探索領域。古代的史宮本來以星歷之事為其本職之壹,故精通星象之學也不足為奇。不過司馬遷能用史學家的高贍遠矚的眼光,把星象學與歷史問題結合起來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這可是其他星象家和史學家皆望塵莫及的向明之處。司馬遷並末用星象學去占測具體的人事變異,而是用來總結歷史規律,這不能不說是他對星系學的創造性應用。

司馬遷繼承父親遺誌遺業,完成《史記》及“推古天變”之任務,並明確表述為“通古今之變,究天人之際”,其結論表述在《天官書》中,即據春秋242年之間日食三十六、慧星三見等星象,聯系點天子衰微、諸候力政、五伯代興及到戰國及秦漢之際的社會變亂動蕩,而總結出天運三十年壹小變,壹百年壹中變,五百年壹大變,三大變為壹紀,三紀而大備的“大數”,最後才認為“天人之際續備”。這是司馬遷星學之應用的最重要之範例,在整個星學歷史上占有最高地位。

此外,司馬遷又總結了戰國以來的星象學的基本原則,表述如下(亦記載於《天官書》中):

“我仔細檢查史書的記裁,考察歷史上的事變,發現在100年之中,五星皆有逆行現象。五星在逆行時,往往變得特別明亮。日月的蝕食及其向南向北的運行,都有壹定的速度和周期,這是星象學所要依據的最基本的數據。而星空中的紫宮星垣和東西南北四宮星宿及其所屬的眾多星辰,都是位置不變的,它們的大小程度和相互向的距離也是壹定不變的,它們的分布排列象征著天上五官的位置。這是星象學中作為‘經’亦即不變的依據。而水、火、金、木、土星則是上天的五位輔住,它們的出現隱伏也有壹定的時間和周期,但其運行速度快慢不均。這是星象學中的‘緯’亦即經紫變動的部分。把這些固定的和變動的兩種星象結合起來,就可以預測人事的變化了。

何以同壹詞條內,司馬遷的逝世年份3處盡不相同?

《史記》 《史記》卷壹百三十 太史公自序第七十

太史公既掌天官,不治民。有子曰遷。

遷生龍門,耕牧河山之陽。年十歲則誦古文。二十而南遊江、淮,上會稽,探禹穴,窺九疑,浮於沅、湘;北涉汶、泗,講業齊、魯之都,觀孔子之遺風,鄉射鄒、嶧;厄困鄱、薛、彭城,過梁、楚以歸。於是遷仕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還報命。

白居易

簡歷

人物簡介

白居易,祖籍山西太原,後遷下邽(今天的陜西省渭南市臨渭區)。白居易父親後來在河南鞏縣當縣令,和當時鄰居新鄭縣令是好友,見新鄭山清水秀,就舉家搬遷到了新鄭,唐代宗大歷七年(公元772年)正月二十日白居易出生於新鄭縣(今河南新鄭)東郭宅,在新鄭生活到12歲,後為躲避中原戰亂轉移到江南。遷居卒於武宗會昌六年。

白居易自幼聰穎,讀書十分刻苦,讀得口都生出了瘡,手都磨破了繭,年紀輕輕的,頭發全白了。至今還有他出生七個月“略識之無”和初到長安“顧況戲白居易”等典故。他的詩不僅在中國,在日本和朝鮮等國都有廣泛影響,他還與元稹***同發起了“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

白居易晚年長期居住在洛陽香山,故號“香山居士”。武宗會昌六年(公元846年)八月,白居易去世於洛陽,葬於洛陽香山,享年75歲。他去世後,唐宣宗李忱寫詩悼念他說:“綴玉連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浮雲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壹度思卿壹愴然。”著有《白氏長慶集》,***有七十壹卷。

白居易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謚號“文”,世稱白傅、白文公。在文學上積極倡導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寫下了不少感嘆時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詩篇,對後世頗有影響,是我國文學史上相當重要的詩人。 元和時曾任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因得罪權貴,貶為江州司馬,晚年好佛。他壹生作詩很多,以諷喻詩最為有名,語言通俗易懂,被稱為“老嫗能解”。敘事詩中《琵琶行》《長恨歌》《賣炭翁》等極為有名。其中《琵琶行》中的“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較為有名。

鄧肖達曾說:“正是因為白樂天的詩老嫗能解,才確立了他的詩在人民心中的地位。”

白居易的詩在當時流傳廣泛,上自宮廷,下至民間,處處皆是,其聲名還遠播新疆和朝鮮、日本。白詩對後世文學影響巨大,晚唐皮日休、宋代陸遊及清代吳偉業、黃遵憲等,都受到白居易的詩的啟示。白居易的詩歌在日本的影響最大,他是日本最喜歡的唐代詩人,在日本的古典小說中常常可以見到引用他的詩文,可以說在日本人的心中白居易才是中國唐代詩歌的風雲人物。

晚年與“詩豪”劉禹錫友善,稱劉白,提倡歌詩發揮美刺諷喻作用。其詞極有特色,以風格明麗見長,為後世詞人所推崇。

白居易的主要作品有:《長恨歌》《琵琶行》《賣炭翁》《賦得古原草送別》《錢塘湖春行》《暮江吟》《憶江南》《大林寺桃花》《同李十壹醉憶元九》《直中書省》《長相思》《題嶽陽樓》《觀刈麥》《宮詞》《問劉十九》《買花》《自河南經亂關內阻饑兄弟離散各在壹處因望》等。

憶江南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能不憶江南?

長相思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頭,吳山點點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歸時方始休,月明人倚樓。

須知諸相皆非相,若住無余卻又余,

言下忘言壹時了,夢中說夢兩重虛,

空花哪得兼求果,陽焰如何更覓魚,

攝動是禪禪是動,不禪不動即如如。

長恨歌

漢皇重色思傾國,禦宇多年求不得。

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

天生麗質難自棄,壹朝選在君王側。

回眸壹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

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

侍兒扶起嬌無力,始是新承恩澤時。

雲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

承歡侍宴無閑暇,春從春遊夜專夜。

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壹身。

金屋妝成嬌侍夜,玉樓宴罷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戶。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驪宮高處入青雲,仙樂風飄處處聞。

緩歌謾舞凝絲竹,盡日君王看不足。

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闕煙塵生,千乘萬騎西南行。

翠華搖搖行復止,西出都門百余裏。

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

花鈿委地無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

黃埃散漫風蕭索,雲棧縈紆登劍閣。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無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聖主朝朝暮暮情。

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

天旋地轉回龍馭,到此躊躇不能去。

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

君臣相顧盡沾衣,東望都門信馬歸。

歸來池苑皆依舊,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

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

西宮南內多秋草,落葉滿階紅不掃。

梨園弟子白發新,椒房阿監青娥老。

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

遲遲鐘鼓初長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鴛鴦瓦冷霜華重,翡翠衾寒誰與***。

悠悠生死別經年,魂魄不曾來入夢。

臨邛道士鴻都客,能以精誠致魂魄。

為感君王輾轉思,遂教方士殷勤覓。

排空馭氣奔如電,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

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渺間。

樓閣玲瓏五雲起,其中綽約多仙子。

中有壹人字太真,雪膚花貌參差是。

金闕西廂叩玉扃,轉教小玉報雙成。

聞道漢家天子使,九華帳裏夢魂驚。

攬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銀屏迤邐開。

雲鬢半偏新睡覺,花冠不整下堂來。

風吹仙袂飄飄舉,猶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淚闌幹,梨花壹枝春帶雨。

含情凝睇謝君王,壹別音容兩渺茫。

昭陽殿裏恩愛絕,蓬萊宮中日月長。

回頭下望人寰處,不見長安見塵霧。

惟將舊物表深情,鈿合金釵寄將去。

釵留壹股合壹扇,釵擘黃金合分鈿。

但教心似金鈿堅,天上人間會相見。

臨別殷勤重寄詞,詞中有誓兩心知。

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觀刈麥

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

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

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

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

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

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饑腸。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

吏祿三百石,歲晏有余糧。

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