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口才的繞口令”是用於練習口頭能力的繞口令,其有強烈的目標導向。其可以分為練“唇”、練“齒”和練“舌根音”三大目標導向,以下是經典案例:
1、練“唇”:
八百標兵奔北坡,炮兵並排北邊跑。
炮兵怕把標兵碰,標兵怕碰炮兵炮。
2、練“齒”:
四是四,十是十。
十四是十四,四十是四十。
莫把四字說成十,休將十字說成四。
若要分清四十和十四,經常練說十和四。
3、練“舌根音”:
哥挎瓜筐過寬溝,過溝筐漏瓜滾溝。
隔溝夠瓜瓜筐扣,瓜滾筐空哥怪溝。
“繞口令”的產生與發展:
關於繞口令的產生,可以追尋到5000多年前的黃帝時代。古籍中僥幸保存下來的《彈歌》“晰竹,續竹,飛土”,相傳為黃帝時所作。據考證,這是比較接近於原始形態的歌謠,其中,已經有了繞口令的基本成分——雙聲疊韻詞。由此推想,很可能在文字出現以前,繞口令就已經萌動於勞動人民的口頭語言之中了。
由於繞口令的逐步完善,在人民群眾中日漸流傳,壹些接近下層人民的文人也開始註意這壹通俗的文藝形式。民間流傳的繞口令保持和發揚了它的通俗淺顯的特點,越來越完善,並且被搜集整理出來。清朝末年,意大利駐中國的官員韋大利搜集的《北京兒歌》(1896年出版,英漢對照本)中,就有繞口令《玲瓏塔》。何德蘭搜集的《孺子歌圖》中,也有繞口《禿丫頭》。
“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後,我國現代文學越來越接近下層人民,隨之而起的兒童文學也逐漸成為文藝大軍的壹個支隊,這為繞口令的發展又開辟了壹條道路。
以上內容參考 百度百科-繞口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