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線木偶,古稱“懸絲傀儡”,又名“吊線子戲”,是古老珍稀戲種。江西興國提線木偶所演劇目既有從漢族民間說唱本和傳說故事改編的,也有來源於元曲及明清雜劇的,內容十分豐富。這裏的木偶戲班壹般7人左右,演出時臺前壹至二人操作,連說帶唱,後臺三五人伴奏,其中操作木偶者還能根據劇中人物分別喬裝男女老幼角色,可謂壹身多能。但這壹古老的藝術形式隨著時間的流逝,已漸漸淡出觀眾的視野。 據傳,提線木偶戲起源於公元前180年,當時漢高祖劉邦被圍困在白登城,他的軍師陳平出謀劃策,用木頭制作成人的模樣,在東、西、南城門唱木偶戲,敵方全部集中在東、西、南城門看戲,只有北門空虛,沒有防守。所以,漢高祖從北門逃脫,俗有“陳平先師做傀儡,漢旨天下保萬民”之說。
“興國縣的提線木偶,主要流行於均村、永豐、隆坪、社富、樟木、梅窖等鄉鎮。”興國縣文化館館長肖遠明說。現存提線木偶劇目劇本文學性強,故事情節引人入勝,臺詞詼諧風趣,唱詞婉轉優美、富有變化。不僅如此,興國提線木偶形象完整、制作精美、神韻含蓄、栩栩如生,堪稱民間工藝珍品。興國的提線木偶壹般都是額頭天庭飽滿、下頜豐腴、眉目修長,尤其是旦角鼻頭渾圓、嘴唇小巧、溫柔秀麗、楚楚動人。提線木偶臉譜在設計上也頗具匠心,如旦角多用平眉,線條圓熟,給人以柔和、飄灑之感。武角多為“縱眉子”,呈倒八字形,線條簡練、筆鋒遒勁,給人以英武果斷之感。線偶的系線根據角色的不同,為5到12根不等,甚至有多到20余根的。通過藝人巧妙地運用提、撥、勾、挑、扭、掄、閃、搖等方法,賦予木偶以藝術生命,讓人眼花繚亂,贊嘆不已。 看提線木偶戲曾經是興國人民十分喜愛的文化娛樂活動,但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文化生活的豐富以及審美情趣的變化,觀賞興國提線木偶戲的人越來越少。由於受眾的萎縮,最近10多年來,各提線木偶戲班的經濟效益差,演出次數越來越少,願意學習這門手藝的人更是難找,從而使提線木偶演員年齡結構出現斷層。現有的線戲藝人逐漸步入古稀之年,面臨後繼無人的境地,尤其是壹些木偶制作技藝和演出技法瀕臨失傳。
目前,興國縣經常能開展活動的提線木偶戲班僅存七八個,每支隊伍6至8人,每年平均演出100場左右,不及原來高峰時期的壹半,演出時間也基本集中在春節期間。楊振銓是興國縣均村鄉石溪村木偶戲團的骨幹,今年已經72歲了,不僅帶了徒弟,還有了徒孫。可是最近幾年徒孫都外出務工去了,戲班人手不夠,外出表演時經常要到別的村子請人。 提線木偶戲是極富漢族文化傳統特色的戲種,在當地有著較大影響。做好興國提線木偶戲的保護傳承工作,顯得十分迫切而重要。
為此,近年來,興國縣采取了靜態和動態保護相結合的方法,對這壹民間文藝進行保護傳承。壹是組織人力、物力、財力對興國提線木偶戲進行研究、搜集與整理,並出版相關書籍,拍攝電視專題片以及相關音像資料,並深入調研論證,從選題、表演技巧、傳承發展等環節,分別制定有關標準。現已整理手抄本、油印本等早期劇本60余本。二是建立健全了培訓基地,舉辦提線木偶民間傳統戲劇培訓班,建立以師帶徒的人才培養機制,現已舉辦提線木偶傳統戲劇培訓班3期。三是繼續舉辦提線木偶民間傳統戲劇比賽和民俗調演,投入10萬多元舉行了首屆全縣提線木偶民間傳統戲劇比賽。四是成立由縣文化局領導、企業負責人、專家組成的提線木偶民間傳統戲劇保護領導小組,組建了提線木偶傳統戲劇協會,制定了興國提線木偶傳統戲劇協會章程。現已投入6萬余元組建了高溪、石溪、泮溪等提線木偶戲班6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