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麥煎散簡介

麥煎散簡介

目錄 1 拼音 2 概述 3 《蘇沈良方》卷十方之麥煎散 3.1 組成 3.2 制法 3.3 麥煎散的用法用量 3.4 功能主治 3.5 運用 4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之麥煎散 4.1 處方 4.2 炮制 4.3 功能主治 4.4 麥煎散的用法用量 4.5 運用 4.6 摘錄 5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十(續添諸局經驗秘方)之麥煎散 5.1 方名 5.2 組成 5.3 功能主治 5.4 麥煎散的用法用量 5.5 制備方法 5.6 各家論述 6 《普濟方》卷三壹九引《太平聖惠方》之麥煎散 6.1 方名 6.2 麥煎散的別名 6.3 組成 6.4 功效主治 6.5 麥煎散的用法用量 6.6 運用 6.7 制備方法 6.8 各家論述 6.9 附註 7 《普濟方》卷三六八方之麥煎散 7.1 方名 7.2 組成 7.3 功能主治 7.4 麥煎散的用法用量 8 《傳家秘寶》卷下方之麥煎散 8.1 方名 8.2 組成 8.3 功效主治 8.4 麥煎散的用法用量 8.5 制備方法 9 《扁鵲心書·神方》方之麥煎散 9.1 方名 9.2 組成 9.3 功能主治 9.4 麥煎散的用法用量 9.5 制備方法 10 參考資料 附: 1 古籍中的麥煎散 1 拼音

mài jiān sǎn

2 概述

麥煎散為方劑名,其同名方劑約有七首。

3 《蘇沈良方》卷十方之麥煎散 3.1 組成

鱉甲(酥炙)、大黃(濕紙裹、煨熟)、常山、柴胡、赤茯苓、當歸(酒浸)、幹生漆、白術、石膏、幹地黃各壹兩,炙甘草半兩[1]。

3.2 制法

上藥為末[1]。

3.3 麥煎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二錢,加小麥五十粒,水煎,食後、睡前服[1]。

3.4 功能主治

《蘇沈良方》卷十方之麥煎散主治少年骨蒸,婦人血風攻疰,四肢心胸煩壅[1]。

3.5 運用

若有虛汗,加麻黃根壹兩[1]。

4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之麥煎散 4.1 處方

知母、地骨皮(揀凈)、赤芍藥、甘草(炙)、石膏、葶藶子、白茯苓(去皮)、杏仁(去皮.尖.麩炒)、人參、滑石,各半兩;麻黃(去根.節)壹兩半。

4.2 炮制

上藥為細末。

4.3 功能主治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之麥煎散主治小兒夾驚傷寒,吐逆壯熱,表裏不解,氣粗喘急,面赤自汗,或狂言驚叫,或不語無汗,及癮疹遍身,赤癢往來,潮熱時行,麻豆疹子餘毒未盡,渾身浮腫,痰涎咳嗽,或變急慢驚風,手足搐搦,眼目上視,及傷風涎喘頭疼,並皆治之。

4.4 麥煎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壹錢,麥子煎湯調下。

4.5 運用

如初生孩兒感冒風泠,鼻塞身熱,噴嚏多啼、每壹字許,並用麥子煎湯下。

4.6 摘錄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5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十(續添諸局經驗秘方)之麥煎散 5.1 方名

麥煎散

5.2 組成

知母半兩,地骨皮(揀凈)半兩,赤芍藥半兩,甘草(炙)半兩,石膏半兩,葶藶子半兩,白茯苓(去皮)半兩,杏仁(去皮尖,麩炒)半兩,人參半兩,滑石半兩,麻黃(不去根節)1兩半。

5.3 功能主治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十(續添諸局經驗秘方)之麥煎散主治小兒外感風寒,內有蘊熱,壯熱嘔吐,咳嗽氣喘,面赤自汗;營衛不調,夜有盜汗,形體消瘦,四肢煩疼者。小兒夾驚傷寒,吐逆壯熱,表裏不解,氣粗喘息,面赤自汗,或狂言驚叫,或不語無汗;及癮疹遍身赤癢,往來潮熱,時行麻豆疹子余毒未盡,渾身浮腫,痰涎咳嗽,或變急慢驚風,手足搐搦,眼目上視,及傷風涎喘頭疼。榮衛不調,夜多盜汗,四肢煩疼,肌肉消瘦。濕熱內淫,肺病喘急。

5.4 麥煎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1錢,麥子煎湯調下。如初生孩兒感冒風冷,鼻塞身熱,噴嚏多啼,每服1字許,並用麥子煎湯下。

5.5 制備方法

上為細末。

5.6 各家論述

《醫方考》:滑石、茯苓,可以瀉濕;石膏、知母,可以清熱;杏仁、葶藶,可以瀉喘;人參、甘草,可以益肺;地骨皮、赤芍藥,可以去熱於裏;麻黃根、浮小麥,可以止汗於表。

6 《普濟方》卷三壹九引《太平聖惠方》之麥煎散 6.1 方名

麥煎散

6.2 麥煎散的別名

麥煎湯

6.3 組成

赤茯苓1兩,當歸1兩,幹漆(炒令煙盡)1兩,鱉甲(醋炙)1兩,常山1兩,大黃(煨)1兩,北柴胡1兩,白術1兩,生幹地黃1兩,石膏1兩,甘草5錢。

6.4 功效主治

《普濟方》卷三壹九引《太平聖惠方》之麥煎散功在破血積痰。主治少男室女骨蒸,婦人血風攻註四肢,心胸煩壅。骨熱。黃瘦口臭,肌熱盜汗。

6.5 麥煎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2錢,水1盞,加小麥50粒,煎至8分,食後、臨臥時溫服。

6.6 運用

有虛汗,加麻黃根1兩。

6.7 制備方法

上為細末。

6.8 各家論述

1.《醫方考》:血,陰也,阻而塞之,則積陰為疰,故令四肢攻註;曰風血攻註四肢者,風血內搏,四肢無力,而倦怠浮腫也。鱉甲、幹漆,攻堅削積之品也,所以治精血之留結;柴胡、石膏,解肌清熱之藥也,所以去骨蒸之內熱;思則火結於心包,故用常山以開其結;郁則氣留於六府,故用大黃以推其陳;當歸、生地,生新血也;白術、甘草,致新氣也;赤茯苓所以導丙丁之邪;浮小麥所以止骨蒸之汗;而麻黃根之加,乃以其形中閉,為止汗之最。

2.《法律》:此方治肝、肺、脾、胃火盛,灼幹榮血,乃致口臭肌熱可驗。故用潤血行瘀之法,以小麥煎之,引入胃中,蓋胃之血幹,熱熾大腸必然枯燥,服此固可無疑,然更加人參助胃真氣,庶可多服取效也。

6.9 附註

麥煎湯(《雞峰普濟方》卷十五)。

7 《普濟方》卷三六八方之麥煎散 7.1 方名

麥煎散

7.2 組成

知母、貝母、麻黃(去節)、人參、石膏、甜葶藶、茯苓、地骨皮、杏仁、滑石、柴胡、甘草、桔梗、大黃(蒸)、幹葛各等分。

7.3 功能主治

《普濟方》卷三六八方之麥煎散主治小兒傷寒咳嗽,氣急鼻塞。

7.4 麥煎散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加蔥白、薄荷、小麥子20粒,煎服。

8 《傳家秘寶》卷下方之麥煎散 8.1 方名

麥煎散

8.2 組成

鱉甲(九肋者,童便浸,炙黃,去裙襴稱1兩半,取末)1兩,人參1兩半,白茯苓1兩,玄參1兩,幹葛1兩,幹姜(炮)半兩,川烏頭(生)半兩,秦艽(去蘆頭)1兩,柴胡(去蘆頭)1兩。

8.3 功效主治

功在止嗽定端,止汗,進飲食。主治虛勞身熱,骨節疼痛,煩痹。

8.4 麥煎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1大錢,用小麥湯7分,煎至5分,和滓溫服,1日35次。

8.5 制備方法

上為細末。

9 《扁鵲心書·神方》方之麥煎散 9.1 方名

麥煎散

9.2 組成

知母2錢,烏梅肉2錢,地骨皮2錢,柴胡2錢,大麥1撮。

9.3 功能主治

《扁鵲心書·神方》方之麥煎散主治幼年心絡為暑所傷,每至暑時,即畏熱,困倦減食。

9.4 麥煎散的用法用量

水煎,溫服,緩下。

9.5 制備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