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漢字手抄報:漢字的演變——隸書和楷書

漢字手抄報:漢字的演變——隸書和楷書

隸書

 隸書基本是由篆書演化來的,主要將篆書圓轉的筆劃改為方折,書寫速度更快,在木簡上用漆寫字很難畫出圓轉的筆劃。

 隸書也叫?隸字?、?古書?。是在篆書基礎上,為適應書

 寫便捷的需要產生的字體。就小篆加以簡化,又把小篆勻圓的線條變成平直方正的筆畫,便於書寫。分?秦隸?(也叫?古隸?)和?漢隸?(也叫?今隸?),隸書的出現,是古代文字與書法的壹大變革。隸書是漢字中常見的壹種莊重的字體,書寫效果略微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講究?蠶頭燕尾?、?壹波三折?。它起源於秦朝,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也有說法稱隸書起源於戰國時期。

 隸書是相對於篆書而言的,隸書之名源於東漢。隸書的出現是中國文字的又壹次大改革,使中國的書法藝術進入了壹個新的境界,是漢字演變史上的壹個轉折點,奠定了楷書的基礎。隸書結體扁平、工整、精巧。到東漢時,撇、捺等點畫美化為向上挑起,輕重頓挫富有變化,具有書法藝術美。風格也趨多樣化,極具藝術欣賞的價值。

 隸書相傳為秦未程邈在獄中所整理,去繁就簡,字形變圓為方,筆劃 改曲為直。改?連筆?為?斷筆?,從線條向筆劃,更便於書寫。?隸人?不是囚犯,而指?胥吏?,即掌管 文書的小官吏,所以在古代,隸書被叫做?佐書? 。隸書盛行於漢朝,成為主要書體。作為初創的秦隸, 留有許多篆意,後不斷發展加工。打破周秦以來的書寫傳統,逐步奠定了楷書的基礎。在?罷黜百家, 獨尊儒術?的思想統壹下,是漢代隸書逐步發展定型,成為占統治地位的書體,同時,派生出草書、楷 書、行書各書體,為藝術奠定基礎。

 楷書

 楷書又稱正書,或稱真書。其特點是: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故名。始於東漢。楷書的名家很多,如?歐體?(唐-歐陽詢)、?虞體?(唐-虞世南)、?顏體?(唐-顏真卿)、?柳體?(唐-柳公權)、?趙體?(宋元-趙孟頫)等。 初期?楷書?,仍殘留極少的隸筆,結體略寬,橫畫長而直畫短,在傳世的魏晉帖中,如鍾繇的《宣示表》(左圖)、《薦季直表》、王羲之的《樂毅論》《黃庭經》等,可為代表作。觀其特點,正如翁方綱所說:?變隸書之波畫,加以點啄挑,仍存古隸之橫直?。

 東晉以後,南北分裂,書法亦分為南北兩派。北派書體,帶著漢隸的遺型,筆法古拙勁正,而風格質樸方嚴,長於榜書,這就是所說的魏碑。南派書法,多疏放妍妙,長於尺牘。南北朝,因為地域差別,個人習性、書風迥然不同。北書剛強,南書蘊藉,各臻其妙,無分上下,而包世臣與康有為,卻極力推崇兩朝書,尤重北魏碑體。康氏舉十美,以強調魏碑的優點。

 唐代的楷書,亦如唐代國勢的興盛局面,真所謂空前。書體成熟,書家輩出,在楷書方面,唐初的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中唐的顏真卿、晚唐的柳公權,其楷書作品均為後世所重,奉為習字的模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