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榮譽地位?:
端午節是中國非常流行的盛大節日,是國家法定節假日之壹。?2006年5月20日,這壹民俗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9月30日,在阿聯酋首都阿布紮比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會議上,中國端午節成功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關於端午節的起源,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幾種說法:
紀念屈原?這壹理論源於南朝梁代武君的《續齊之和》和南朝《荊楚紀年》。據說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立即劃船施救,壹路到洞庭湖,卻始終不見屈原的屍體。當時下著雨,湖上的船都聚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為了打撈賢臣屈博士時,又冒雨出門,沖進了茫茫洞庭湖。為了寄托哀思,人們在河上劃船,後來逐漸發展成龍舟比賽。百姓怕河裏的魚吃了他的屍體,就回家帶飯團扔到河裏,防止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他們有了吃粽子的習俗。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似乎與紀念屈原有關,唐代文秀《端午》詩為證:“節分端午,盛傳是屈原。楚江空空如也,不能直洗,真是可笑。”
紀念伍子胥:端午節的另壹個意義是伍子胥逝世紀念日。著名的楚國人伍子胥和他的父親、兄弟都被楚王殺死了。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到吳國幫助吳國伐楚,在五戰中進入楚國都城郢城。當時楚平王已經死了,子胥挖了壹個墳墓,鞭打了300具屍體,為殺父仇人報仇。吳王何璐死後,他的兒子夫差繼承了王位。吳軍士氣高漲,被越國打敗。越王勾踐求和,夫差答應了。子胥建議徹底消滅越國,但夫差不聽。吳被越國屠殺,被越國收買。他被讒言陷害,夫差相信了他,給了他壹把劍,子虛死了。子胥,忠臣,視死如歸。臨死前對鄰居說:“我死了以後,要把我的眼睛挖出來,掛在吳京東門上,看著越軍進城滅吳。”夫差聽了大怒,於五月五日把子胥的屍體用皮子包起來扔到河裏。因此,據說端午節也是紀念伍子胥的日子。?
端午節的習俗:
劃龍舟?在汨羅江畔,每年端午節都會舉行盛大的龍舟比賽。比賽前,通常先祭祀曲子廟。四面八方的人們,穿著新衣,扶老攜幼,擡著龍頭,先去曲子廟祭拜,獻上粽子、饅頭、飲料等祭奠屈原的遺像。然後,牧師在“頭龍”的頭上綁上壹條紅綢子,“頭龍”就把龍頭擡到河邊洗澡。洗完後,把龍頭放在船頭,然後開始賽龍舟。
吃粽子?“粽子是香的,香的廚房。艾葉清香撲鼻。桃枝插在柵裏,出門便見麥黃。”這裏陽光明媚,那裏陽光明媚,到處陽光明媚。這是壹首描述古代端午節的流行歌謠。壹般來說,世界各地的人們都有相同的慶祝端午節的習俗,在端午節吃粽子在整個中國都是壹樣的。?
掛艾菖蒲?我國民間有句諺語:“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草。”艾葉又名艾蒿、艾蒿,是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中藥中加入白蒿,性溫,味苦,能祛寒濕。蒲,即菖蒲,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具有提神、開竅、殺菌的作用。端午節之際,中國南方家家戶戶都是用菖蒲、艾葉、石榴花、大蒜、龍船花做成的,稱為艾人。把艾葉掛在大廳裏,剪成老虎的形狀,或者切成老虎的形狀,貼在上面,叫做艾虎,是女人們佩戴用來辟邪的。用菖蒲作劍,插在門楣上,可以散發香味,驅除飛蟲,凈化汙濁的空氣,或者在室內焚燒艾葉和蒼術、白芷、大黃、蕪菁等中草藥,可以驅除蛇蟲,也是消毒空氣的好辦法。這種習俗在我國各地都很普遍。“杏黃,醫生忙”是指端午期間,由於夏季來臨,天氣越來越濕熱,容易發生很多疾病。因此,端午節前後的壹段時間是勸人講衛生、驅除瘟疫、消滅害蟲的日子。?
戴香包?當端午節來臨時,佩戴香包和錢包是很流行的。孩子佩戴香囊,既有避邪驅疫之意,又有點綴頭部之風。香囊內含朱砂、雄黃、香藥,用絹布包裹,再用五色絲線系成壹繩,做成各種形狀的細繩,五彩精致,美麗芳香,還能預防壹些傳染病。節日前,家家戶戶的媳婦、姑娘、乖巧的老太太,都要用五顏六色的絲線、布料、緞子等材料,繡成不同形狀的荷包,送給親朋好友,佩戴。?
喝雄黃酒端午節喝雄黃酒的習俗在長江流域非常流行。俗話說“喝了雄黃酒,百病皆消”。雄黃是壹種礦物,俗稱“雞冠石”,主要由硫化砷組成,含有水銀,有毒。常見的雄黃酒是在白酒或自制黃酒中加入少量雄黃調制而成,沒有純飲。雄黃酒有殺菌、驅蟲、解毒的功效,中藥也用於治療皮膚病。在古代沒有碘酒等消毒劑的時候,用雄黃浸泡可以解毒止癢。對於未滿飲酒年齡的兒童,大人將雄黃酒塗抹在額頭、耳朵、耳朵、手、腳、心臟等部位,起到消毒防病的作用。壹首古詩說,“唯有小時候念念不忘,捧著艾茂普的額頭稱王。”它的意思是,在端午節,孩子們拿艾葉,穿上菖蒲,用雄黃酒在額頭上寫下“王”字,以辟邪防疫。在墻角、床底等地方灑上雄黃酒,驅蟲,清潔環境。但現代科學研究表明,外用雄黃酒尚可,但飲用有害,必須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