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展知識: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也是中華文明最重要的載體。因為有了他們,我們今天還能讀到幾千年前祖先留下的古代經典。
漢字的來源:
早在新石器時代,中國的先民就與自然和宇宙頻繁互動。先民們把對自然界萬物的觀察和感受抽象成某種值得紀念的符號,用繩結系住,畫在陶石上,或刻在木頭、竹子、動物骨頭上。最早的文字是從這些圖案和符號演變而來的。比如距今約8000-7000年的裴李崗文化,這是位於河南賈湖遺址的早期文化遺址。
裴李崗文化出土壹件雕花龜甲,現藏河南博物院,國家壹級文物。龜甲的右下方描繪了壹個與人眼形象相似的符號,與甲骨文、金文中“目”字的寫法十分相似。
這些符號都描繪在龜甲、獸骨和石器上。墓主人很可能是早期的巫師,這些符號是中國先民從事巫術活動時用來占蔔或祭祀的。這種猜測不無道理。據《易經》記載,古有包(傅)治天下:“上望如天,下望如地法”。他觀察鳥類和動物的羽毛。
令人驚訝的是,裴李剛文化發現的描繪符號與比他晚4000-5000年的商代甲骨文並不十分相似,可以說是復制粘貼。
商朝的劇本已經很成熟了。這是曾經震驚世界的甲骨文。甲骨文最早發現於1899,王買龍骨發現甲骨文的故事不在此列。總之,從1899到現在,經過幾代考古學家的努力,已經發掘出150000多件甲骨文,鑒定出4000多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