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能按照妳的關註,重點介紹給妳壹些館藏唐朝珍品吧:
1、鎏金折枝團花紋銀碟
1987年陜西扶風縣法門寺地宮出土。高1.9,口徑10厘米。
2、茶具,錘擊成型,花紋平鏨,紋飾塗金。葵口,淺腹,圈足。碟內底中心刻四株折枝花組成的圓形團花壹朵,內腹面散點裝飾五株“十”字形折枝花,邊沿飾仰蓮瓣紋。
3、鸚鵡紋提梁銀罐
1970年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高24.2厘米,口徑12.4厘米,足徑14.3厘米。
大口,短頸,腹圓鼓,喇叭形圓足蓋,錘擊成型,花紋平鏨,紋飾塗金,魚子紋地。腹兩側均以鸚鵡紋為中心,四周繞以折枝花,形成圓形圖案。蓋頂中心為寶相團花,周圍飾葡萄、石榴和忍冬卷草紋。蓋內有墨書兩行:“紫英五十兩”、“白英十二兩”。
4、仕女狩獵紋八瓣銀杯
1970年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高5.1,口徑9.1厘米。
杯身為八瓣,四瓣為男子狩獵圖案,四瓣為仕女樂舞、戲嬰、梳妝、遊樂圖案,相間排列,紋飾塗金,喇叭形圈足,球狀聯珠形柄。具有西亞金銀器風格。
5、雙魚紋羽觴
1958年陜西耀縣柳林背陰村出土,高2.7,口徑11.6厘米。侈口,腹斜收向下,圈足、錘擊成型,花紋模沖,紋飾塗金。腹底飾雙魚紋。
6、雙狐紋雙桃形銀盤
1970年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高1.5,最大徑22.5厘米。
盤身為相連的雙桃形,淺腹、平底,窄平折沿,錘擊成型,紋飾塗金。兩個桃形盤中心以模沖法沖出兩只首尾錯置、相互顧盼的狐貍,造型極為生動。
7、赤金走龍
1970年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長4厘米,高2.8厘米。
伸項闊嘴,雙角,長尾拖卷,作奔走狀,周身飾片狀鱗紋。工藝精細。
8、孔子問答鏡
1964年西安市出土。直徑12.9厘米。
葵花形,圓鈕。鈕左側壹人頭戴冠,左手前指,右手持杖.右側壹人戴冠著裘,左手持琴。鈕上豎格有銘文“榮啟奇問曰答孔夫子”九字。鈕下壹樹。素緣。這壹圖案的題材出自《列子·天瑞》。說的是孔子遊泰山,遇榮啟奇鼓琴唱歌,孔子問其何樂,答曰:使我高興的事很多。天地之間,以人為貴,我幸而為人,壹樂也。男尊女卑,我幸而為男,二樂也。有的人短命,夭折於繈褓,而我已年近九十,三樂也。故此鏡又稱“三樂鏡”。
9、瑞獸葡萄鏡
西安市出土。直徑18.7厘米。
獸鈕,壹圈凸棱將鏡背分為內外兩區。內區有六個姿態各異的瑞獸攀援在葡萄蔓枝之間,外區葡萄的枝蔓葉實和飛禽、蜂蝶相間,邊緣紋飾流雲紋。這是唐代銅鏡中最富有魅力的圖案之壹。
10、鑲金獸首瑪瑙杯
1970年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長15.5,口徑5.9釐米。
選材精良,巧妙利用王料的紋理俏色雕琢而成。杯體為角狀獸首形,獸雙角為杯柄。嘴部禳金,眼、耳、鼻皆刻劃細微精確。是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見證物,國寶級藏品。
11、五曲葵口秘色瓷盤
1987年陜西扶風縣法門寺地宮出土。高4,口徑25.2釐米。
口沿呈五曲花瓣形,坦腹斜收,平底內凹,通體施青綠色釉,釉色勻凈瑩潤。是越窯專為皇室燒造,因其釉料配方和燒制工藝“秘而不宣”,故稱之為秘色瓷。
12、三彩梳妝俑
1956年西安市東郊王家墳唐墓出土。高47.5釐米。發髻高聳,身穿袒胸窄襦,外罩繡花半臂,翠綠長裙高束胸際,裙褶遍繡柿蒂花。腳穿雲頭履,端坐在繡墩上,左手持鏡照面,右手伸指妝點,舉止優雅,是典型的盛唐婦女形象。 13、四鸞銜綬紋平脫鏡
1965年西安市東郊長樂坡出土。直徑22.7厘米。
圓鈕,鈕座周圍飾銀片蓮葉紋,兩周金絲同心結聯環紋之間有四只作展翅飛翔狀金花鸞鳥口街綬帶。紋飾均以平脫手法制成,空白處填以漆,然後打磨光滑,粘上的花紋與漆面平行。這種特種工藝制成的銅鏡是唐代銅鏡中罕見的藝術珍品 。
14、鑲金白玉鐲
1970年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直徑7釐米。
謂以三節等長的和闐王銜接而成,銜接處禳金質獸首,用金質活桂鉸連,抽出後王謂可自由開合,制作十分精巧,是唐代腕飾珍品。
15、“官”字款五尖瓣白瓷盤
1985年西安市北郊火燒壁出土。口徑13.5,高3.4釐米。
盤口為五尖瓣花形,胎白質細,釉色潔白瑩潤,造型精巧,足底刻有“官”字款。是唐代定窯產品。
16、舞馬銜杯紋銀壺 高14.3釐米。1970年西安市何家村出土。
此壺仿遊牧民族的皮囊式水壺造型,舞馬銜杯紋則印證了唐玄宗時曾馴養良馬隨樂起舞的歷史記載,極具歷史和藝術價值。
17、鎏金伎樂八棱銀杯
1970年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高6.6,口徑7厘米。
侈口、環底、喇叭形圈足、環柄,柄上飾有兩胡人頭像。器身八棱,***飾有手拿樂器的胡人樂伎八人。澆鑄成型,魚子紋地,地紋及人物細部采用平鏨手法。
因無法上傳諸多圖片,所以詳細描述了外觀,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