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焦檳榔簡介

焦檳榔簡介

目錄 1 拼音 2 英文參考 3 概述 4 焦檳榔的炮制方法 5 焦檳榔的性狀 6 檳榔的性味歸經 7 檳榔的功效與主治 8 焦檳榔的炮制作用 9 檳榔的炮制研究 9.1 對化學成分的影響 9.2 工藝研究 10 焦檳榔的貯存方法 11 焦檳榔的藥典標準 11.1 品名 11.2 來源 11.3 制法 11.4 性狀 11.5 鑒別 11.6 檢查 11.6.1 水分 11.6.2 總灰分 11.7 含量測定 11.8 性味與歸經 11.9 功能與主治 11.10 用法與用量 11.11 貯藏 11.12 出處 12 參考資料 附: 1 用到中藥焦檳榔的方劑 2 用到中藥焦檳榔的中成藥 3 古籍中的焦檳榔 1 拼音

jiāo bīng láng

2 英文參考

charred SEMEN ARECAE [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ARECAE SEMEN TOSTUM [中華人民***和國藥典(2010年版)]

3 概述

焦檳榔為檳榔的炮制品。檳榔的炒法宋代已有,見《太平聖惠方》。檳榔為棕櫚科植物檳榔Areca catechu L.的幹燥成熟種子[1]。焦檳榔表面焦黃色[1]。檳榔炒後可緩和藥性,以免克伐太過而耗傷正氣,並能減少服後惡心、腹瀉、腹痛的副作用[1]。焦檳榔長於消食導滯[1]。用於食積不消,痢疾裏急後重[1]。焦檳榔克伐正氣的作用略弱於炒檳榔,壹般身體素質較差者應選用焦檳榔[1]。

4 焦檳榔的炮制方法

南北朝劉宋時期有“凡使,先以刀刮去底,細切”(《雷公炮炙論》)[1]。

唐代有“搗末服”及煮熟蒸幹後用(《新修本草》)[1]。

宋代炮制方法較多[1]。有炒(《太平聖惠方》)、炮(《博濟方》)、燒灰存性(《旅舍備要方》)、面裹煨、吳茱萸炒(《小兒衛生總微方論》)、火煆(《類編朱氏集驗醫方》)等多種炮制方法[1]。

明代基本沿用宋代的炮制方法,並增加了麩炒法(《普濟方》)[1]。

清代有醋制(《本草述》)、童便洗曬(《幼幼集成》)、酒浸(《葉天士秘方大全》)等法[1]。

現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炒黃、炒焦等[1]。

凈檳榔的制法:取原藥材,除去雜質,用水浸泡3~5天,撈出,置容器內,經常淋水,潤透,切薄片,幹燥,篩去碎屑[1]。

焦檳榔的炮制方法為:取檳榔片,置炒制容器內,用中火加熱,炒至焦黃色,取出晾涼,篩去碎屑[1]。

5 焦檳榔的性狀

檳榔為類圓形薄片[1]。表面呈棕、白色相間的大理石樣花紋[1]。周邊淡黃棕色或淡紅棕色[1]。質堅脆易碎[1]。氣微,味澀微苦[1]。

焦檳榔表面焦黃色[1]。

6 檳榔的性味歸經

檳榔味苦、辛,性溫[1]。歸胃、大腸經[1]。

7 檳榔的功效與主治

檳榔具有殺蟲,消積,行氣,利水,截瘧的功效。用於絳蟲病、蛔蟲病、姜片蟲病,蟲積腹痛,積滯瀉痢,裏急後重,水腫腳氣,瘧疾。(《中華人民***和國藥典》(2010年版))

檳榔生品力峻,常用於治絳蟲、姜片蟲、蛔蟲及水腫、腳氣、瘧疾[1]。如治積腹痛,大便秘結的萬應丸(《醫學正傳》);治水腫實證的疏鑿飲子(《嚴氏濟生方》);治腳氣腫痛的雞鳴散(《證治準繩》);治瘧疾的截瘧七寶飲(《楊氏家藏方》)[1]。

炒檳榔與焦檳榔功用相似,長於消食導滯[1]。用於食積不消,痢疾裏急後重[1]。但炒檳榔較檳榔作用稍強,而克伐正氣的作用也略強於焦檳榔,壹般身體素質稍強者可選用炒檳榔,身體素質較差者應選用焦檳榔[1]。如治飲食停滯、腹中脹痛的開胸順氣丸(《中成藥制劑手冊》)[1]。

8 焦檳榔的炮制作用

檳榔生品力峻,常用於治絳蟲、姜片蟲、蛔蟲及水腫、腳氣、瘧疾[1]。如治積腹痛,大便秘結的萬應丸(《醫學正傳》);治水腫實證的疏鑿飲子(《嚴氏濟生方》);治腳氣腫痛的雞鳴散(《證治準繩》);治瘧疾的截瘧七寶飲(《楊氏家藏方》)[1]。

檳榔炒後可緩和藥性,以免克伐太過而耗傷正氣,並能減少服後惡心、腹瀉、腹痛的副作用[1]。焦檳榔長於消食導滯[1]。用於食積不消,痢疾裏急後重[1]。焦檳榔克伐正氣的作用略弱於炒檳榔,壹般身體素質較差者應選用焦檳榔[1]。如治飲食停滯、腹中脹痛的開胸順氣丸(《中成藥制劑手冊》)[1]。

9 檳榔的炮制研究

檳榔含生物堿、鞣質、脂肪油及檳榔紅色素、氨基酸等[1]。生物堿主要為檳榔堿,其余有檳榔次堿、去甲基檳榔次堿、去甲基檳榔堿、檳榔副堿、高檳榔堿等[1]。

9.1 對化學成分的影響

各炮制方法對化學成分的影響多以檳榔堿及醚溶性生物堿為指標[1]。檳榔經浸泡後切片,醚溶性生物堿損失很大;在水浸泡過程中,其生物堿含量,換水比不換水的方法損失大[1]。加熱對檳榔的成分也有影響,采用薄層掃描法對檳榔的生品、炒黃品、炒焦品、炒炭品中檳榔堿進行含量測定,結果是隨著受熱時間的增加,檳榔堿的含量逐漸降低[1]。檳榔飲片的幹燥方法對生物堿含量也有影響[1]。切片後曝幹其生物堿損失比陰幹大得多,曬幹也比陰幹的含量低,烘幹則與陰幹含量接近[1]。

9.2 工藝研究

(1)檳榔質地堅硬,傳統方法加工飲片,浸泡時間長(夏季7天,冬季40天),有效成分流失,甚至腐爛,影響飲片質量[1]。采用減壓冷浸軟化方法,結果表明,該法能提高軟化效率,縮短浸泡時間,保證飲片質量[1]。

(2)比較檳榔傳統浸潤法、減壓冷浸法、粉碎顆粒法、減壓蒸汽燜潤法[1]。結果表明,減壓蒸汽燜潤法,檳榔堿損失少,軟化時間短[1]。

(3)比較冷浸法、熱浸法、蒸制法、軋碎法制備的檳榔飲片,結果表明:蒸制法和軋碎法薄層層析比冷浸法和熱浸法多壹個斑點;通過水溶性浸出物及醚溶性生物堿測定,證明蒸法切片較理想,煎出效果亦佳,且飲片平整光滑,外觀美觀,容易幹燥[1]。

(4)正交設計法篩選最佳軟化切制工藝,最佳工藝為先減壓後加水,25℃~26℃水浸泡,切0.5mm以下極薄片,陰幹[1]。

(5)對檳榔不同工藝炮制品(清炒、炒焦、微波炮制)中醚溶性生物堿、鞣質、脂肪類成分進行了測定,對小鼠急性毒性進行了比較[1]。結果微波炮制的檳榔與炒品、焦品相比,檳榔堿的損失最少,其他各類成分含量最高,炮制過程中藥材無損失,收得率最高[1]。同時與生品比較,各炮制品毒性都有所降低,各炮制品之間無明顯差異[1]。微波法炮制檳榔是通過藥材本身水分子間的振動產生熱能而達到炮制目的,該法炮制時應用的溫度低,工藝簡單,操作方便,無汙染,藥材損失少,藥材炮制程度均勻壹致,飲片完整美觀,有效地解決了加熱溫度高引起檳榔堿大量損失的問題[1]。

10 焦檳榔的貯存方法

貯幹燥容器內,密閉,置通風幹燥處[1]。

11 焦檳榔的藥典標準 11.1 品名

焦檳榔

Jiaobinglang

ARECAE SEMEN TOSTUM

11.2 來源

本品為檳榔的炮制加工品。

11.3 制法

取檳榔片,照清炒法(附錄ⅡD),炒至焦黃色。

11.4 性狀

本品呈類圓形薄片,直徑1.5~3cm,厚1~2cm。表面焦黃色,可見大理石樣花紋。質脆,易碎。氣微,味澀、微苦。

11.5 鑒別

(1)本品粉末焦黃色。內胚乳細胞極多,多破碎,無色,完整者呈不規則多角形或類方形,胞間層不甚明顯,直徑56~112μm,壁厚6~11μm,紋孔較多,甚大,類圓形或矩圓形,直徑8~19μm。外胚乳細胞呈類方形、類多角形或長條狀,直徑40~72μm,壁稍厚,孔溝可察見,胞腔內大多數充滿紅棕色至深棕色物。種皮石細胞呈紡錘形,多角形或長條形,直徑24~64μm,壁厚5~12μm,淡黃棕色,紋孔少數,裂縫狀,有的胞腔內充滿紅棕色物。螺紋導管和網紋導管偶見,直徑8~16μm。

(2)照檳榔項下的(鑒別)(2)顯相同的結果。

11.6 檢查 11.6.1 水分

不得過9.0%(附錄IX H第壹法)。

11.6.2 總灰分

不得過2.5%(附錄Ⅸ?K)。

11.7 含量測定

照檳榔[含量測定]項下方法測定,計算,即得。本品按幹燥品計算,含檳榔堿(C8H13NO2)計算,不得少於0.10%。

11.8 性味與歸經

苦、辛,溫。歸胃、大腸經。

11.9 功能與主治

消食導滯。用於食積不消,瀉痢後重。

11.10 用法與用量

3~10g。

11.11 貯藏

同檳榔。

11.12 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