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釀酒破碎是什麽意思

釀酒破碎是什麽意思

問題壹:醬香酒中的翻砂,碎沙,坤沙是什麽意思 醬香酒中的翻砂,碎沙,坤沙是什麽意思?

“沙”並不是我們通常理解的“沙子”,而是指釀酒采用的原料-“高粱”,也是醬香酒的主要釀造原料。

壹、翻砂

茅臺鎮醬香酒采用“12987”工藝,其中的8就是要經過8次蒸煮。翻沙,就是用捆沙第9次蒸煮後丟棄的酒糟再加入壹些新高粱和新曲藥後釀出的酒。“翻沙酒”生產周期短,出酒率高,品質差。這樣的酒僅僅比酒精酒多壹點醬味,自身不具備太多經濟價值,同時工藝控制不好會出現苦、糊等邪雜味。很多大品牌的低端酒,其實用的就是這種工藝。

二、碎沙酒

碎沙就是指被碾碎的高粱,是指將原料100%破碎,打磨成粉狀。碎沙酒的生產工藝較為快捷,周期相對較短,出酒率高,不需要嚴格的“回沙”工藝,壹般烤二三次就把糧食中的酒取完,釀造出來的酒也好入口。缺點是相對正統醬香來說要單薄不少,酒體層次感單壹,但也正因為這樣,更多的人在初次接觸醬香酒的時候會更容易接受。純碎沙酒存放多年後的香味提升很小,陳放後主要是口感柔順更好入口。

三、坤沙

“坤”字是音譯過來的,也做“捆”,是“完整”的意思。所謂坤沙,就是指完整的高粱,茅臺鎮本地也叫“捆籽”,又稱為“小紅糧”。事實上,坤沙酒在生產時原料保持仍然會保持大約20%左右的破碎率,並不是真的所有原料都保持完整,因為有破碎後才能更好的帶動發酵。

這個工藝的特點是生產周期長,壹年為壹個生產周期,分為七次取酒,我們經常說的“九次蒸餾、八次發酵、七次取酒、兩次投料”其實說的就是坤沙酒中最上乘的“回沙”工藝。原料經過深度發酵後釀造出來的醬香更加醇厚,得到的酒體風味多,具有越陳越香的特點。缺點是酒質比較濃郁,可能會壹些人接受不了,此外此種工藝出酒率較低,釀造成本高,通常需陳放三年以上進行二次勾調後才能銷售。

少喝酒,喝好酒,喝酒就喝茅臺醬香酒。瀏覽更多醬香酒文章,敬請關註“醬香酒文化”公眾號。

問題二:糧食太碎釀酒有什麽影響 沒影響,我壹年到頭都用碎米釀酒的。

問題三:釀酒中 什麽叫碎石窖 碎石窖也就是用碎石塊砌成的窖池,壹般用償狀青石塊壘砌而成,表面打磨光滑,做芝麻香型酒壹類用。濃香型是要敷窖泥的,清香型純水泥池即可。

問題四:被碎被碎的。這話說的是,,, 這就是夾絲玻璃的特點,夾絲玻璃也叫夾膠玻璃,是用兩塊經過鋼化處理的玻璃中間夾壹種特殊的膠粘在壹起的,目的就是在玻璃破的情況下也不會掉下來傷人,...

問題五:釀造的釀酒 中國釀酒歷史悠久。《說文解字》上說:“古者儀狄作酒醪,禹嘗之而美,遂疏儀狄。杜康作秫酒。”從禹時算起,酒在中華已有五六千余年的歷史,與中華文明的發展同步。 我國古籍中有很多關於酒的記載,從《詩經》到《紅樓夢》,三千余年的文學和歷史著作中,幾乎都離不開酒。傳說夏桀、商紂之亡國,皆起因於貪酒。我國現存年代最早的酒是從商代墓中出土的。河南信陽地區的考古工作者在羅山蟒張鄉天潮商代墓中發現的古酒,裝在壹悠揚青銅卣(yōu)內,密封完好,雖經三千余年水解、醇解和氨解等壹系列化學變化,古酒濃香依未揮發幹,真仍令人難解的奇跡。春秋時的中山國,善釀癥狀酒名重當時。其酒釀成後,立即倒入大罌中,浸泡九種花卉的莖葉,貯存10年以上再飲用。考古工作者在平山縣壹座戰國中山王陵墓中,挖出兩壺美酒,壹壺盛在圓形的青銅卣裏,壺內存酒約7成,重約6千克;另壹壺僅存酒壹半,重約4千克。兩壺酒清澈透明,嬌綠欲滴,啟封時香氣四溢。1979年曾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展出。 曹操有兩句名詩:“對酒當歌,人生幾何。”“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曹操不但是飲酒高手,還通曉釀酒技術。他曾向漢獻帝呈獻過壹套“九醞酒法”,它跟近代連續投料的釀酒法大體相似:即在酒醅中,不斷投入原料,經根黴菌糖化,補充了酒醅中的糖,使酵母菌能壹直在合適的糖度中發酵,釀出的酒醇厚可口,沁人心脾,令人陶醉。宋、元、明、清時期,釀酒業繼續發展,其品種有黃酒、葡萄酒、棗酒、椹子酒、菊花酒、連花酒、桂花酒、五加皮酒、宮延禦酒等多種。據宋周麟之《海陵集》載:“燕中暑月於冰窖造酒其清列,使至嘗被賜。女真人多釀麋為酒。盛饌以雁粉為貴,以木絆貯之,以瀋墨色,以生蔥蒜之屬置於上。”明代時,每逢重陽節,皇帝和宮人都登臨萬歲山,登高遠眺,“宮眷內臣皆著重陽景菊花補服,吃迎春兔、菊花酒”(《金鰲退食筆記》),重陽飲菊花酒的風尚在西漢時期就有了。《西京雜記》中載有菊花酒的釀法:“菊花舒時,並采莖葉,雜黍米釀之,到來年九月九日始成熟就飲焉。故謂之菊花酒。”對於常飲菊花白酒,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寫道:“可令人顏色不老,令人頭發不白,輕身耐勞延年。” 白酒中高檔的主要原料為高粱、其次為玉米、大米、大麥。采用固態發酵,加入壹定數量的稻殼、高粱皮、谷糠等作為疏松劑。原料和疏松劑經蒸煮冷卻後,拌入糖化用的曲子或酵母,放在窖內或缸內發酵,發酵後再拌入原料和疏松劑,進行蒸餾。蒸餾出酒,並對新料起到蒸煮作用。酒糟丟掉壹部分再次配料、發酵、蒸餾和蒸煮,如此循環往復,蒸餾出的酒在酒窖中陳釀,裝瓶前再進行勾兌。白酒在香型上分為清香型、濃香型、醬香型、米香型和復香型五個類型。葡萄酒的制作包括葡萄破碎,控制發酵,酒窖管理,陳釀和勾兌。破碎去梗後期的葡萄及果汁,裝入大的酒桶中發酵,經酵母作用,葡萄中的糖轉變為二氧化碳和酒精,發酵期為數天至數月。根據工藝的不同,可制造出紅、白、桃紅或玫瑰色的葡萄酒。 從造酒工藝上看,自秦、漢以後,制曲、釀酒的技術工藝在我國得到了進壹步發展。曲是以谷物、豆類為原料,作為培養微生物的載體,在上面培養大量的黴菌、酵母菌用曲釀酒同時起到酒化和糖化作用,酵母菌是重要的發酵微生物,能分解碳水化合物,產生酒精和二氧化碳等。曲的種類很多,釀酒采用不同的曲種,可以實現不同的產酒率,並使成品酒各具風味。“曲為酒骨”,制曲和選擇用曲是釀酒工藝的重要組成部分。許多酒品都習慣用曲名來命名,如大曲酒、小曲酒等。大曲是因它的成品形狀像大磚而得名,大曲以小麥、大麥、豌豆等為主要原料,含有豐富的微生物群和微生物在繁殖過程中分泌出來的各種酶類,以及微生物分解曲原料而形......>>

問題六:自釀葡萄酒用榨汁機打碎再釀酒 不太好,因為榨汁機會把球打爛妳用手捏的話,壹個皮是 整塊好出來過濾。

問題七:白酒釀造工藝流程(詳細壹點,講明各步驟) 原料配方

凡含有澱粉和糖類的原料均可釀制白酒,但不同的原料釀制出的白酒風味各不相同。糧食類的高粱、玉米、大麥;薯類的甘薯、木薯;含糖原料甘蔗及甜菜的渣、廢糖蜜等均可制酒。此外,高粱糠、米糠、麩皮、淘米水、澱粉渣、甘薯拐子、甜菜頭尾等,均可作為代用原料。野生植物,如橡子、菊芋、杜梨、金櫻子等,也可作為代用原料。

我國傳統的白酒釀造工藝為固態發酵法,在發酵時需添加壹些輔料,以調整澱粉濃度,保持酒醅的松軟度,保持漿水。常用的輔料有稻殼、谷糠、玉米芯、高粱殼、花生皮等。

酒曲、酒母 除了原料和輔料之外,還需要有酒曲。以澱粉原料生產白酒時,澱粉需要經過多種澱粉酶的水解作用,生成可以進行發酵的糖,這樣才能為酵母所利用,這壹過程稱之為糖化,所用的糖化劑稱為曲(或酒曲、糖化曲)。曲是以含澱粉為主的原料做培養基,培養多種黴菌,積累大量澱粉酶,是壹種粗制的酶制劑。目前常用的糖化曲有大曲(生產名酒、優質酒用),小曲(生產小曲酒用)和麩曲(生產麩曲白酒用)。生產中使用最廣的是麩曲。

此外,糖被酵母菌分泌的酒化酶作用,轉化為酒精等物質,即稱之為酒精發酵,這壹過程所用的發酵劑稱為酒母。酒母是以含糖物質為培養基,將酵母菌經過相當純粹的擴大培養,所得的酵母菌增殖培養液。生產上多用大缸酒母。

我國的白酒生產有固態發酵和液態發酵兩種,固態發酵的大曲、小曲川麩曲等工藝中,麩曲白酒在生產中所占比重較大,故此處僅簡述麩曲白酒的工藝。

制作方法

1.原料粉碎。原料粉碎的目的在於便於蒸煮,使澱粉充分被利用。根據原料特性,粉碎的細度要求也不同,薯幹、玉米等原料,通過20孔篩者占60%以上。

2.配料。將新料、酒糟、輔料及水配合在壹起,為糖化和發酵打基礎。配料要根據甑桶、窖子的大小、原料的澱粉量、氣溫、生產工藝及發酵時間等具體情況而定,配料得當與否的具體表現,要看入池的澱粉濃度、醅料的酸度和疏松程度是否適當,壹般以澱粉濃度14~16%、酸度0.6~0.8、潤料水分48~50%為宜。

3.蒸煮糊化。利用蒸煮使澱粉糊化。有利於澱粉酶的作用,同時還可以殺死雜菌。蒸煮的溫度和時間視原料種類、破碎程度等而定。壹般常壓蒸料20~30分鐘。蒸煮的要求為外觀蒸透,熟而不粘,內無生心即可。

將原料和發酵後的香醅混合,蒸酒和蒸料同時進行,稱為混蒸混燒,前期以蒸酒為主,甑內溫度要求85~90℃,蒸酒後,應保持壹段糊化時間。

若蒸酒與蒸料分開進行,稱之為清蒸清燒。

4.冷卻。蒸熟的原料,用揚渣或晾渣的方法,使料迅速冷卻,使之達到微生物適宜生長的溫度,若氣溫在5~10℃時,品溫應降至30~32℃,若氣溫在10~15℃時,品溫應降至25~28℃,夏季要降至品溫不再下降為止。揚渣或晾渣同時還可起到揮發雜味、吸收氧氣等作用。

5.拌醅。固態發酵麩曲白酒,是采用邊糖化邊發酵的雙邊發酵工藝,揚渣之後,同時加入曲子和酒母。酒曲的用量視其糖化力的高低而定,壹般為釀酒主料的8~10%,酒母用量壹般為總投料量的4~6%(即取4~6%的主料作培養酒母用)。為了利於酶促反應的正常進行,在拌醅時應加水(工廠稱加漿),控制入池時醅的水分含量為58~62%。

6.入窖發酵。入窖時醅料品溫應在18~20℃(夏季不超過26℃),入窖的醅料既不能壓的緊,也不能過松,壹般掌握在每立方米容積內裝醅料630~640公斤左右為宜。裝好後,在醅料上蓋上壹層糠,用窖泥密封,再加上壹層糠。

發酵過程主要是掌握品溫......>>

問題八:白酒的釀造方法?(詳述) 白酒俗稱燒酒,是壹種高濃度的酒精飲料,壹般為50~65度。根據所用糖化、發酵菌種和釀造工藝的不同,它可分為大曲酒、小曲酒、麩曲酒三大類,其中麩曲酒又可分為固態發酵酒與液態發酵酒二種。

原料配方 凡含有澱粉和糖類的原料均可釀制白酒,但不同的原料釀制出的白酒風味各不相同。糧食類的高粱、玉米、大麥;薯類的甘薯、木薯;含糖原料甘蔗及甜菜的渣、廢糖蜜等均可制酒。此外,高粱糠、米糠、麩皮、淘米水、澱粉渣、甘薯拐子、甜菜頭尾等,均可作為代用原料。野生植物,如橡子、菊芋、杜梨、金櫻子等,也可作為代用原料。

我國傳統的白酒釀造工藝為固態發酵法,在發酵時需添加壹些輔料,以調整澱粉濃度,保持酒醅的松軟度,保持漿水。常用的輔料有稻殼、谷糠、玉米芯、高粱殼、花生皮等。

酒曲、酒母 除了原料和輔料之外,還需要有酒曲。以澱粉原料生產白酒時,澱粉需要經過多種澱粉酶的水解作用,生成可以進行發酵的糖,這樣才能為酵母所利用,這壹過程稱之為糖化,所用的糖化劑稱為曲(或酒曲、糖化曲)。曲是以含澱粉為主的原料做培養基,培養多種黴菌,積累大量澱粉酶,是壹種粗制的酶制劑。目前常用的糖化曲有大曲(生產名酒、優質酒用),小曲(生產小曲酒用)和麩曲(生產麩曲白酒用)。生產中使用最廣的是麩曲。

此外,糖被酵母菌分泌的酒化酶作用,轉化為酒精等物質,即稱之為酒精發酵,這壹過程所用的發酵劑稱為酒母。酒母是以含糖物質為培養基,將酵母菌經過相當純粹的擴大培養,所得的酵母菌增殖培養液。生產上多用大缸酒母。

所用設備

1.原料處理及運送設備。有粉碎機、皮帶輸送機、鬥式提升機、螺旋式輸送機、送風設備等。

2.拌料、蒸煮及冷卻設備。有潤料槽、拌料槽、絞龍、連續蒸煮機(大廠使用)、甑桶(小廠使用)、晾渣機、通風晾渣設備。

3.發酵設備。水泥發酵池(大廠用)、陶缸(小廠用)等。

4.蒸酒設備。蒸酒機(大廠用)、甑桶(小廠用)等。

我國的白酒生產有固態發酵和液態發酵兩種,固態發酵的大曲、小曲、麩曲等工藝中,麩曲白酒在生產中所占比重較大,故此處僅簡述麩曲白酒的工藝。

制作方法

1.原料粉碎。原料粉碎的目的在於便於蒸煮,使澱粉充分被利用。根據原料特性,粉碎的細度要求也不同,薯幹、玉米等原料,通過20孔篩者占60%以上。

2.配料。將新料、酒糟、輔料及水配合在壹起,為糖化和發酵打基礎。配料要根據甑桶、窖子的大小、原料的澱粉量、氣溫、生產工藝及發酵時間等具體情況而定,配料得當與否的具體表現,要看入池的澱粉濃度、醅料的酸度和疏松程度是否適當,壹般以澱粉濃度14~16%、酸度0.6~0.8、潤料水分48~50%為宜。

3.蒸煮糊化。利用蒸煮使澱粉糊化。有利於澱粉酶的作用,同時還可以殺死雜菌。蒸煮的溫度和時間視原料種類、破碎程度等而定。壹般常壓蒸料20~30分鐘。蒸煮的要求為外觀蒸透,熟而不粘,內無生心即可。

將原料和發酵後的香醅混合,蒸酒和蒸料同時進行,稱為混蒸混燒,前期以蒸酒為主,甑內溫度要求85~90℃,蒸酒後,應保持壹段糊化時間。

若蒸酒與蒸料分開進行,稱之為清蒸清燒。

4.冷卻。蒸熟的原料,用揚渣或晾渣的方法,使料迅速冷卻,使之達到微生物適宜生長的溫度,若氣溫在5~10℃時,品溫應降至30~32℃,若氣溫在10~15℃時,品溫應降至25~28℃,夏季要降至品溫不再下降為止。揚渣或晾渣同時還可起到揮發雜味、吸收氧氣等作用。

5.拌醅。固態發酵麩曲白酒,是采用邊糖化邊發酵的雙邊發酵工藝,揚渣之後,......>>

問題九:用玉米攪碎怎麽釀酒 玉米打碎後直接加曲+水+攪拌發酵+蒸酒,可以采用新工藝釀酒技術哦,出酒率也能有保證,學釀酒技術可以去火速研究所看看,最好實地考察,多比較,望采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