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周代起,人們即已認識飲食中調味與健康的密切關系,因而,有因季節不同及時變換調味品烹調飲食的習慣。大致可分為六類。
壹、食用油脂。有:花生油、動物油、菜籽油、大豆油、芝麻油、玉米芯油、米糠油、棉子油、葵花子油、茶油、椰子油、油橄欖油、桂皮油、海松油、花椒油、紅花油。
二、鮮調味品。有:大蔥、蔥頭、大蒜、生姜、香菜。
三、香辛調味品:大茴香、小茴香、蒔蘿、食茱萸、花椒、丁香、桂皮、辣椒、竹葉椒、砂仁、陳皮、甘草、當歸、川芎。
四、粒粉調味品。有:食糖、芝麻粉、花椒粉、辣椒粉、椒鹽粉、胡辣粉、五香粉、沙茶粉、蝦籽、豆豉、紅曲。
五、醬制調味品。有:醬油、豉油、蝦油、糟油、魚露、食醋、酒、腐乳汁、甜面醬、辣椒醬、辣瓣醬、沙茶醬、蒜頭醬、蜜桂花、芝麻醬、花生醬、菌油、筍油。
六、花調味品。有:桂花、菊花、茉莉花、玫瑰花、夜合花。等等。《周禮.天官.食醫》:“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鹹,調以滑甘。”
鹽、梅、酒是最先出現的三大烹飪調味品。
傳為商王武丁作的《商書》佚文《說命》三篇,下篇有“若作酒醴,爾惟麹糵;若作和羹,爾惟鹽梅。”註渭:“酒醴須麹糵以成,鹽鹹梅醋,羹須鹹醋以和之。”先秦文獻有雲:“和如羹焉,水火醯醢鹽梅,以烹魚肉。”是知人們很早就對烹調兩者關系的個中奧妙有較深的領會。我們知道,鹽中的氯化鈉是鹹味所自來,主要作用能調節細胞間滲透平衡及正常的水鹽代謝,是人體血汗中不可缺少成分,又能調增食品滋昧。
鹽的始用當甚早。《世本》稱炎帝時“宿沙作煮鹽。”甲骨文有雲:“取■”(《合集》7022),末壹字疑為鹵字。《說文》謂鹵“象鹽形”。《玉篇》雲:“鹵,鹹也。”《壹切經音義》雲:“天生曰鹵,人生曰鹽。”鹵似指自然界的天然鹽塊,而非人工熬煮之鹽。甲骨文又有“鹵小臣”(《合集》5596)壹名,似晚商已有鹽官之設。《本味》述伊尹烹飪理論,有“鹹而不減”之說。《尚書·洪範》記商末箕子言,有“潤下作鹹”,凡鹹、苦、酸、辛、甘“五味”,鹹為其壹。
梅則主要利用其果酸作調料,梅酸具有收斂固澀、健脾胃、增強肝臟功能的作用。新石器早期人們已知利用梅酸,河南新鄭裴李崗遺址出有梅核。安陽出土商代銅鼎,曾發現有滿盛已炭化梅核者。殷墟西區M284墓中隨葬壹銅鼎,內也尚存壹梅核。
至於酒的出現,似可上推到新石器中期以前,大汶口文化遺址墓葬出土有高柄陶酒杯以及碩大的濾酒缸;仰韶文化遺址發現的小口圓肩小底甕、尖底瓶、細頸壺等,或認為曾作釀酒、盛酒或飲酒之用。《淮南子·說山訓》謂“清醠之美,始於耒耜”,顯然酒的出現與農業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世本》稱“儀狄始作酒醒變五味。”《戰國策·魏策二》雲:“帝女令儀狄作酒而美,進之禹,禹飲而甘之。”看來酒為飲料及調味品,至夏禹時已相當流行。
最早的酒屬於谷物天然酒,谷類糧食受潮發芽變黴,由微生作用而引起糖化和酒化,大概至商代人們已從中悟出制造麹糵即酵母的釀酒新技術。鄭州商城出土陶缸,曾發現粘有白色水銹狀沈澱物。槁城臺西中商遺址在壹釀酒坊址出土的陶甕內,發現盛有這種沈澱物達8.5公斤,經鑒定就是酵母,同出四件大口罐內還分別裝有桃、李、棗等,說明商代不僅掌握麹糵釀酒,又能釀制果料酒。河南羅山天湖晚商息族墓地,出土過壹密封良好的青銅卣,內裝古酒,經色譜測試,每百毫升內含8.239毫克甲酸乙酯,並有果香氣味,是為濃郁型香酒④。安陽郭家莊壹座殷墓出土的銅卣,也盛有白色透明液體,內含植物纖維狀雜質,估計是酒⑤。總之文獻提到的鹽、梅、酒三大古代調味品,至少在夏商時代已用之於烹飪。
古代還有壹味常用的香料調味品花椒。《詩·載芟》:“有椒其馨。”《荀子·禮論》:“芻豢稻粱,五味調香,所以養口也;椒蘭芬苾,所以養鼻也。”《天論》:“君子啜菽飲水。”花椒能刺激味覺,減除腥膩,增加菜肴肉食的美味。花椒味辛而香烈,還可用酒浸泡,古稱椒酒、椒漿,又可作藥用,花椒調味,今已能追溯到商代,最近河南固始葛藤山發掘的晚商六號墓,墓主頭旁發現放有花椒數十粒①。值得註意者,同壹地區以前發掘的固始侯古堆春秋晚期壹號墓,曾出壹件制作精美、有蓋緊扣的銅盒,盒內盛大半盒花椒②。似本地區先民壹直持有花椒調味的食癖。
糖作調味品大概也甚早。《洪範》“五味”中有甘。《詩·綿》述晚商時周人古公亶父遷周原,稱“周原膴膴,堇荼如飴。”《禮記·內則》有“棗栗飴蜜以甘之”。飴是麥牙糖,蜜是蜜糖。五味之甘,可能指這類糖。適量食之,能補氣血,養陰和中,解除疲勞。
醬
漢代以前,“醬”是“醢”和“醯”的總稱,醢,指用魚、肉等制成的醬;醯,指帶酸味的醬或醬汁,用以調味。因此也稱為“醢醬”和“醯醬”。
醢的起源約在殷商時期,遠早於豆醬。其制法是:以幹肉為原料,加梁曲、食鹽和好酒,漬之,置於容器中,密封百日,即成。古籍記載,周代有醢醬,包括兔醢、魚醢、蚳(蟻卵)醢;有枸醬(壹種水果醬)、芥醬(壹種蔬菜醬)等。
至漢代,因“醯”帶酸味,借指醋;“醬”則包括豆腐。
《周禮.天官.醢人》“醢人掌四豆之實”鄭玄註:“醢者,必先膊幹其肉,乃後蓙之,雜以梁曲及鹽,漬以美酒,塗置瓶中,百日則成矣。”
《禮記.內則》:“腶修蚳醢,脯羮兔醯,麋膚魚醢。”
《周禮.天官醢人》:“饋食之豆,其實葵菹......蜃,蚳醢。”
《說文》:“醢,肉醬也。”
漢劉熙《釋名.釋飲食》:“醯,多汁者曰醯。醢,沈也。宋、魯人皆謂汁為沈。”
漢崔寔《四民月令》:“正月可作諸醬......至六七月之交,分以藏瓜,可以作魚醬、肉醬、清醬。”
醋
壹種酸性調味料。我國釀醋的歷史悠久,大約起於漢代。在甲骨文、鐘鼎文及其他已發現文物中,未見有關於谷物醋的記載。醋,最初指酸的滋味。殷商時期,調味用鹽與梅。至周代,制作肉醬,秀醢,因在分解過程中,產生大量有機酸,如各種氨基酸、乳酸、醋酸等,因而,醬汁的味道是酸的,稱為“醯”。至漢代,醯、酢混用,皆指食醋。南北朝以下至唐,始從“酢”漸過渡到用“醋”字。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中,記載了許多制曲釀醋的方法,其時並已能釀造具有獨特風味的陳醋。唐代時《新修本草》中載有米醋、麥醋、雜果醋等外,藥物學家還特制加有藥物的藥醋,用於治病。後世傳其技,使醋成為中國人民調味烹飪中不可或缺的原料。
馳譽中外的有山西太原壹帶的老陳醋,江蘇鎮江的香醋,四川閬中用多種中藥制成的保寧醋等。古代,又稱女子善妒為“吃醋”、“醋娘子食楊梅”,以為調侃。
《尚書》:“酒醴須曲蘗以成,鹽鹹梅醋,羮須成醋以和之。”醋,指酸味。
漢史遊《急就篇》:“蕪荑鹽豉醯酢醬。”王應麟補註:“[酢],醋也。”
漢崔寔《四民月令》:“五月五日可作酢。”
《齊民要術》卷八註:“酢者,今醋也。”
宋呂本中《官箴》:“王沂公常說:‘吃得三鬥釅醋,方做得宰相’,蓋言忍受得事。” 油
我國古代食用油脂來源於植物與動物。植物油脂在食物烹調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其使用與生產當晚於動物油脂,大約遲至秦漢之際,人們已知道以白蘇子榨油,然其產量甚低。其後,中國人食用的植物油脂主要有:芝麻油、菜籽油、胡麻油、花生油、向日葵油、豆油等。
芝麻,也稱脂麻、胡庇,原產於我國,古籍中稱麻、苴、油麻等,其所產油也稱香油,大約於唐代時開始生產。
油菜,也稱胡菜和蕓薹,來自西域,初時作為蔬菜,見載於《齊民要術》。唐代開始榨油。
胡麻,原產我國,即由用亞麻,生長於北方,《詩經》中以其為糧食作物,榨油食用的記載見於明代的《土方記》,至清末已火面積載培,成為我國主要的油料作物之壹。
花生,也名落花生,明宋應星《天工開物.膏液》中尚未見記載,始見於王世懋《學圃雜疏》,清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 始謂其可以榨油。
向日葵,十七世紀時從國外傳入,原產美洲的墨西哥與秘魯,當時以其籽炒食,別名有向陽花、迎陽花、天葵子、轉日蓮、西番蓮、西番葵、西番菊、大菊、洋瓜子等,至近代才榨油。
大豆,原產於我國,古代作為糧食作物的“五谷”之壹。稱為菽,以其榨油食用,大約在隋、唐、宋時期。
其中,以芝麻油、菜籽油、豆油最為重要,與飲食烹飪有密切的關系。
六朝至唐以前,食用多為葷油,至宋代始普遍食用素油,而以芝麻油為上品。唐韓鄂《四時纂要》:“[香油]治頭風、白屑、頭癢、頭旋、胸悶。”
宋沈括《夢溪筆談》:“今之北方人,喜用麻油煎物,不問何物皆用油煎。”
莊綽《雞肋編》:“油通四方可食......胡麻為上,俗呼芝麻。”
明韓奕《易牙遺意》:“用肥鵝肉切長條絲......麻油澆供。”
宋應星《天工開物》:“凡油供饌食用者,胡麻、菜菔子、黃豆、菘菜子為上;蘇麻、蕓薹子次之;大麻仁為下。”
蔗糖
用甘蔗汁加工制成的糖。中國自古以來就栽培甘蔗、飲食蔗汁。
公元前,即推廣至中原地帶,已懂得將蔗汁加工成固體糖塊。至五世紀,甘蔗產地,由兩廣、兩湖擴展到長江下遊,廣州已能從蔗汁煉制“沙糖”。
七世紀初,在學習印度制糖技術的基礎上,大大提高了生產工藝,使制出的白沙糖和冰糖質量遠超過外國。
蔗糖,因其原料、工藝的不同,呈現不同的色味和形態,在古籍中又稱做石蜜、糖霜、蔗霜、蔗冰、沙糖等。古代除食用外,還常用於醫藥。
唐天寶十二年(公元753年)鑒真和尚東渡日本,有方物蔗糖二斤十兩三分,獻給東大寺,同時,也把制糖的方法傳給了日本人民。
漢楊孚《異物誌.甘蔗》:“交趾所產甘蔗特醇好,本末無薄厚,其味至均......斬而食之既甘,榨取汁如飴餳,名之曰糖,益復珍也。又煎而曝之,既凝而冰,破如磚,其食之入口消釋,時人謂之石蜜者也。”
《新唐書.西域傳》:“貞觀二十壹年......太宗遣使取熬糖法,即詔揚州上諸蔗,榨沈如其劑,色味愈西域遠甚。”
元洪希文《糖霜》詩:“攜來已見堅冰漸,嚼過誰傳餐玉方?”
明宋應星《天工開物.甘嗜.蔗品》:“凡狄蔗造糖,有凝冰、白霜、紅砂三品。糖品之分,分於蔗漿之老嫩。”
又《造獸糖》:“凡獅、象糖模,兩合如瓦為之,杓瀉糖入,隨手覆轉傾下。模冷糖燒,自有糖壹膜靠模凝結,又曰享糖,華筵用之。”參閱袁翰青《中國化學史論文集》。
蜜
省稱“蜜”。即由蜂采花汁釀制而成,不加人工或略加人工的具有天然甜味的壹種稠厚液體。在麥芽糖發明前,是唯壹的甜味食品。蜜的組成及香氣、顏色,因蜂種、蜜源的花不同而異。含有多量果糖及葡萄糖,此外尚有蔗糖、麥芽糖、有機酸類、揮發油、維生素類等的微量成分。我國用蜜,約始於周代後期,人們以蜜作食品,封建貴族間以蜜作饋贈之禮,其時已有蜜漬的果實。所食之蜜,皆為巖石、林木、土穴間野蜂所產,因而稱為石蜜、崖蜜、巖蜜、木蜜、土蜜等。至遲東漢時,已有人工養蜂產蜜。魏晉南北朝至隋,有蜜餞、蜜蟹等食品。蜜多由南方貢獻至中原。宋以後,廣泛用於菜肴、糕點、醫藥。
晉皇甫謐《高士傳》、張華《博物誌》及《永嘉地記》,皆有關於養蜂產蜜的記載。
《禮記.內則》:“子事父母,棗栗飴蜜以甘之。”
漢趙曄《吳越春秋》:“截止以甘蜜丸攩,報吳增封之禮。”攩,屬茱萸類的壹種芳香果實。
漢許慎《說文》:“蜜,蜂甘飴也。”
晉郭璞《蜜賦》:“繁布金房,疊構玉室。咀嚼滋味,釀以為蜜。散似甘露,凝如割肪。冰鮮玉潤,髓滑蘭香。窮味之美,極甘之長。百果須以諧和,靈娥禦以艷顏。”
晉葛洪《西京雜記》:“南越王獻高帝石蜜五斛,帝大悅,厚報遣其使。”
南朝梁陶弘景《本草註》:“石蜜,即巖蜜也,在高山巖石間作之。色青,味小(少)酸,食之心煩,其蜂黑色似虻。其木蜜懸樹枝作之,色青白。土蜜在土中作之,色亦青色,味堿。人家及樹空作者亦白,而濃厚味美。”
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楊國忠家,以炭屑和蜜,塑成雙鳳。”宋沈括《夢溪筆談》:“隋大業中,吳郡貢蜜蟹二千頭。”
宋張邦基《墨莊漫錄》:“東坡性喜飲,而飲京不多。在黃州,嘗以蜜為酒,又作《蜜酒歌》,人罕傳其法......予嘗試為之,味甜如醇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