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蟬的寓意是什麽?

蟬的寓意是什麽?

它是象征性的,象征著高尚的品格。

以唐代詩人李商隱的《蟬》為例。這首詩先描寫蟬的處境,然後直接跳到自己的經歷,直接表達自己的感受,最後自然回歸蟬,首尾和諧,意思連貫。全詩以蟬開頭,以蟬結尾,組織嚴密。對蟬的描寫和詩人的情意巧妙地表達在壹起,融為壹體,是壹部托物詠物的佳作。詩人借蟬高飲露來表達自己的高尚品格,可謂是以物詠人的典型。

原著

純潔的心因此而饑餓,妳整夜徒勞地歌唱。

哦,這最後破碎的吸氣,在綠色的冷漠的樹木中!。

是的,我像壹塊浮木,我讓我的花園長滿了雜草。

我感謝妳真誠的建議,像妳壹樣過純潔的生活。

翻譯:

住在高枝上很難吃飽,哭恨都是徒勞。

五更過後,疏聲幾乎斷絕,樹依舊青翠不動。

官位卑微如桃梗,家中荒廢已久,雜草早已長平。

謝謝妳打電話叫醒我。我壹貧如洗。

擴展數據:

"純潔的心因此而饑餓,妳整夜徒勞地歌唱."第壹副對聯從蟬的生活習性開始。“高”是用蟬鳴的參天大樹比喻壹個人的高大;蟬的“飽腹之難”與作者的生活經歷不謀而合。從“不飽”到“聲”,愁中有“恨”。但這種唱衰是徒勞的,並不能擺脫困境。

也就是說,因為作者清高,所以生活清貧。雖然他向有權勢的人表白,希望得到他們的幫助,但最後都是徒勞。這種結合作者自己的感受來詠物的做法,似乎扭曲了事物的本來面目,因為蟬沒有“飽腹之難”和“恨”。

作者這樣說似乎不真實,但吟詩的真實就是作者感情的真實。筆者確實有這種感覺。只要“高”和“聲”與蟬壹致,作者就可以寫出自己對“高”和“聲”的獨特感受,可以寫成“遠方”(余士南《詠蟬》)或“清心因而饑”,兩個不同的作者都是如此。

對聯“哦,這最後破碎的吸氣,在綠色冷漠的樹木中!”進壹步描述了蟬的鳴聲。從《恨費》《哦,這最後破碎的吸氣》引入,《在綠色的冷漠的樹間!被用作陪襯,把失意的感情推得更遠,達到抒情的高潮。

到了第五更的黎明,蟬鳴稀稀落落,幾乎斷絕了,可是壹棵樹的葉子還是那麽綠,並沒有為它的“稀稀落落”而悲傷憔悴,顯得那麽無情。這裏體現了詠物詩的另壹個特點,就是不合理和奇妙。蟬的“疏”與綠葉的青翠無關,作者卻怪樹的冷漠。

這看似不合理,但這種不合理表現了作者的真實感受。《我要分手》講的不僅僅是蟬,更是我自己的人生經歷。指責樹的無情是沒有道理的。責怪權貴倚蔭而無情,是有道理的。關於物體的詩歌主要是抒情的,所以這種不合理在抒情中就變得合理了。

第壹副對聯和第二副聯被稱為“追魂之筆”,但充滿了憤怒,卻發人深省,耐人尋味,寓意明顯。寫蟬是詩人自己的生活體驗。壹目了然的是“高的難以滿足”、“是徒勞的”、“是即將斷裂的”、“是無情的”。

蟬住高處徒勞無功,欲壑難填。只是體現了詩人的崇高地位和世人的冷漠和無人相知。

"是的,我像壹塊浮木壹樣走了,我的家鄉是平坦的."然後領口改變了主題。扔掉念經,轉向自己。這壹轉折打破了詠蟬的限制,擴展了詩的內容。如果僅限於誦經蟬,有沒有就不好說了。詩人把蟬的命運和自己的不幸聯系起來,回憶自己的仕途,流露出無盡的感慨。

這裏用“莖還寬”來形容他漂泊的官場生活。這種不穩定的生活讓他思念家鄉。“農村會毀了胡不歸”,更何況我家鄉農村的雜草和野外的雜草已經成了壹片,讓作者更加迫切的想家。這幅對聯的下壹句充滿了對故土的思念。

這兩句話看似和上面的蟬鳴毫無關系,其實還是有暗中聯系的。“博官”與“高難求足”和“恨費之聲”聯系在壹起,所以很難獲得足夠的費之聲。經過這個轉折,上面詠蟬的抒情意義就更加清晰了。

尾聯“我祝福妳的真言,過上和妳壹樣純潔的生活”,回念蟬,用擬人的方法寫蟬。“君”與“我”對立,把吟誦與抒情緊密結合,首尾呼應。蟬的難以飽腹對應的是我的家境貧寒。蟬的鳴叫聲讓我想起這個和蟬處境相似的小官,想到“我已經讓我的花園長滿了雜草”,不免勾起了還鄉的念頭。

錢鐘書先生在評論這首詩時說:“蟬餓呻吟,樹無動於衷,自綠(自綠很好地解釋了“碧”字)。樹無情人('我')有情,所以感同身受。蟬棲息在樹上,但它被遺忘了。

蟬不為我鳴,我卻稱之為“相警”,意思是蟬對我也是“無情”,我對它們有感情。復雜而精致。錢先生指出,不僅樹無情,蟬也無情,進壹步解釋了詠蟬與抒情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

百度百科-蟬(唐代李商隱的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