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子宮脫垂子宮脫垂為病名。又名子宮脫出、陰挺、陰脫、陰癲、瘣疾、子宮不收、子腸不收、翻花。俗稱吊茄子、?葫蘆。與陰痔等病相似。是指子宮從正常位置沿 *** 下降,子宮頸外口達坐骨脊水平以下,甚至子宮全都脫出於 *** 外口。屬祖國醫學“陰挺”範疇。病因病機多由氣虛下陷,帶脈失約,沖任虛損,或多產、難產、產時用力過度,產後過早參加重體力勞動等,損傷胞絡及腎氣,而使胞宮失於維系所致。多由產傷、盆底組織及支持子宮韌帶過度松弛、腹內壓力增加等原因所致。癥狀癥見子宮位置下垂,或脫出 *** 口外,甚者連同 *** 壁或膀胱直腸壹並膨出。診斷要點①患者自覺 *** 內有腫塊脫出,重度者感下墜,可有小便困難。②婦科檢查:囑病人向下迸氣,當腹壓增加時,如子宮外口達坐骨脊水平以下或露於 *** 口,即可確診。辨證論治氣虛者兼見少氣懶言,面色?白,小腹空墜等癥,宜補氣升陽,用補中益氣湯;腎虛者兼見頭暈耳鳴,腰酸腿軟等癥,宜補腎益氣,用大補元煎加鹿角膠、升麻、枳殼。若子宮脫垂因摩擦損傷或邪毒感染,而局部有紅腫潰爛,黃水淋漓,陰門腫痛,小便赤數等癥,宜清熱利濕,用龍膽瀉肝湯,外用熏洗方:苦參、蛇床子、黃柏、烏梅,五倍子水煎,先熏後洗。針灸可刺維胞、子宮、三陰交等穴。針灸治療取維胞、子宮、三陰交、百會、氣海、足三裏等穴,交替使用,電針中等度 *** ,選用斷續波,頻率為20~30次/分鐘,每次通電20分鐘。另外芒針、艾灸、穴位註射等法對治療本病亦有較好的療效。西醫·子宮脫垂子宮從正常位置沿 *** 下降,子宮頸外口達坐骨棘水平以下,甚至子宮全部脫出於 *** 口外,稱為子宮脫垂。常伴有 *** 前、後壁膨出。本病主要病因是盆底支持組織的損傷、薄弱。解放前在我國子宮脫垂為常見婦女病之壹。解放後在婦女勞動力較強的山區、丘陵地帶仍不斷發生,多見於已婚多產者,也可見於營養不良、腹壓增加的人。目前本病的治療采用子宮托療法和手術療法,療效好。臨床表現1.下墜感及腰酸
詳見百科詞條:子宮脫垂 [ 最後修訂於2016/8/24 20:40:41 ***1310字 ] 以下結果自動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現與主題不相關的內容,請自行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