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滿族有什麽文化特色?

滿族有什麽文化特色?

滿族,舊稱滿洲族,族人舊稱旗人。1635年,皇太極將居住在中國東北地區的各個民族納入八旗之下,滿族雛形自此形成。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滿洲族改稱滿族。

滿族是壹個悠久的漁獵民族,滿族歷史據推測最早可以追述到7000年前的肅慎新開流文化和茶啊沖文化時期,肅慎、挹婁、勿吉、靺鞨、渤海、女真,是現代滿族壹脈相承的祖先。

滿族的文化豐富多彩,在其形成和發展的歷史過程中,開放虛懷、兼收並蓄。

早期文明:滿族歷史據推測最早可以追述到7000年前的肅慎新開流文化和茶啊沖文化時期。

肅慎、挹婁、勿吉、靺鞨、渤海、女真,據壹些專家推測是現代滿族壹脈相承的祖先。

擴展資料:

民族發飾:二十世紀以來,滿族經濟、文化都發生了巨大變化,許多傳統的服飾已十分鮮見了。但從電影、電視和博物館裏,我們還常常可以欣賞到往日旗裝的風采。

其中婦女頭上又寬又長、似扇非扇、似冠非冠的頭飾―漢語稱為“旗頭”、滿語稱為“答拉赤”這種頭飾全世界為滿族婦女所獨有,從而成為典型的民族服飾特征,十分引人註目。

滿族男性的傳統發型是把前顱、兩鬢的頭發全部剃光,僅後顱留下頭發,編成壹條長辮垂下,萬歷二十三年(1595年),朝鮮使臣申忠壹路過赫圖阿拉,在《建州紀程圖記》壹書中詳載:“女真習俗都剃發,只留腦後少許,上下二條結辮以垂。

除上唇胡須只留左右十余根外,其余都鑷去”清初時發型普遍為金錢鼠尾式,清中葉後,出現了留發越來越多的趨勢,但仍然遠少於清末及清裝劇留半頭的發型。

過去,滿族婦女幼年時要同男孩壹樣學習騎射,發飾與男孩也類似多剃去頭頂四周頭發,只留部分頭發編成兩條丫頭辮子,垂於兩鬢,壹直到16歲成年時方可蓄發。

婚後則開始綰大盆頭、架子頭、兩把頭等式發髻,其中以兩把頭較為典型。兩把頭就是把頭發束在頭頂,分成兩綹,各綰成壹個發髻,然後再將後面的余發綰成壹個“燕尾式”的長扁髻。平時,發髻上橫插長二三十厘米、寬二三厘米的被稱為“大扁方”的頭簪,喜慶吉日或接待貴客時便要戴上答拉赤。

百度百科-滿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