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格爾最初形成於中國新疆衛拉特蒙古地區的土爾扈特部,13年底遷至阿爾泰、塔城。這部史詩起源於圖爾古特部,後流傳到從內蒙古遷到新疆的和碩特、額魯特、杜爾伯特部和察哈爾蒙古。隨著20世紀30年代從中國新疆遷入伏爾加河下遊定居的威拉特部落後裔的遷移,江格爾開始傳到俄羅斯,以及布裏亞特和圖瓦自治國家、阿爾泰邊境地區和蒙古族。
目前的《江格爾》十三回本是明代以後用新疆托特文寫成的。從1978到1982,在中國新疆蒙古族地區采集了47份江格爾。1978年,江格爾二十五件在莫斯科出版,二十五件殘片被蒙古人收藏。目前國內外收藏的江格爾* * *作品有60余部,20余萬行。
江格爾的產生早於13世紀。第壹,從史詩的內容來看,寫了部落之間的大規模戰爭,歌頌了奴隸社會。其次,史詩《美男子明彥活捉昆莫》第十二章中的昆莫,古書中又稱為昆密,是中國西部烏孫王的稱號。烏孫氏族是在漢武帝開國大典第四年(公元前119年)與中原接觸的。當時張騫派使者去烏孫,漢武帝兩次將漢室宗室的女子嫁給烏孫。史詩叫《烏孫王》:“在西方,太陽落下的地方,有壹個強大的可汗,名叫昆莫。”這顯然是從漢武帝開始,由年號和人名演變而來的。烏孫昆莫曾被江格爾部俘虜,可見史詩中有歷史的影子。在文字文學出現之前,沒有口頭文學的傳播,不可能把坤墨這樣的古代人物寫下來。所以江格爾的制作更早。
這部史詩產生於蒙古氏族社會末期到奴隸制初期。蒙古畜牧業經濟有了很大發展。據官方記載,公元11-13世紀,蒙古遊牧民族主要從事畜牧業和狩獵業。雖然他們既是遊牧民又是獵人,但他們的經濟生活是以畜牧業為基礎的。經濟的發展促進了私有制的出現。此時,以掠奪人畜財物、擴大草原牧場為內容的部落戰爭正在激烈進行。各地建立了強大的部落聯盟,奴隸主和奴隸、諾顏和人民之間出現了越來越明顯的階級分化。史詩《江格爾》以誇張的手法描述了古代部落戰爭,以幻想的形式生動地反映了這壹階段的社會生活。到了封建時期,該史詩進壹步擴展、加工、定型,成為大型英雄史詩。它的時間大約是15到17世紀。
江格爾有很大的認知價值。這不僅是因為史詩本身具有人類童年的純粹魅力,還因為它包含了壹個古老而英雄民族的英雄主義和理想主義的樂觀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