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五陪子是什麽

五陪子是什麽

藥 材 名五倍子英 文 名Chinese Gall拉 丁 名Galla Chinensis別名文蛤,百蟲倉,木附子名稱考證文蛤、百蟲倉(《開寶本草》)、木附子(《現代實用中藥》)科目來源倍蚜科昆蟲藥用部位角倍蚜或倍蛋蚜在其寄主鹽膚木Rhus chinensis Mil1.、青麩楊 R. Potaninii Maxim.或紅麩楊 R. Punjabensis Stew. Var. Sinica (Diels) Rehd. etWils.等樹上形成的蟲癭。性味歸經酸,澀,寒。①《開寶本草》:“味苦酸,平,無毒。”②《綱目》:“酸鹹,平,無毒。” ③《本草備要》:“鹹酸澀,寒。”

入肺、胃、大腸經。①《雷公炮制藥性解》:“入大腸經。”②《本草經疏》:“入手太陰、足陽明經。”③《本草再新》:“入肝、肺、腎三經。”功效分類收澀藥功效主治斂肺降火,澀腸止瀉,固精縮尿,收斂止汗,止血,解毒,斂瘡。治肺虛久咳,久痢,久瀉,脫肛,自汗,盜汗,遺精,便血,衄血,崩漏,外傷出血,腫毒,瘡癤。用法用量內服:研末,0.5~2錢;或入丸、散。外用:煎湯熏洗、研末撒或調敷。用藥忌宜外感風寒或肺有實熱之咳嗽及積滯未清之瀉痢忌服。用藥配伍1、配五味子,益腎固精,斂汗,澀腸止瀉益彰,用治自汗,盜汗諸癥,肺虛久咳諸癥,久瀉,久痢,男子遺精,滑精,女子赤白帶下,崩漏下血,脫肛,子宮脫垂,以及各種內臟馳緩,下垂均可使用。

2、配柘礬,澀腸止瀉之功大增,用治沒有瘀滯的久瀉便血為宜。

3、配龍骨,收澀固精之功即增,治虛勞遺濁。

4、配山茱萸,斂汗滋陰,用治自汗,盜汗尢宜。炮制方法揀凈、敲開、剔去其中雜質。資源分布角倍蚜、倍蛋蚜均分布四川、貴州、雲南、陜西、湖北、廣西、湖南、河南、甘肅、廣東、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山西等地。藥材鑒定①角倍又名:菱倍,花倍。呈不規則的囊狀或菱角狀,有若幹瘤狀突起或角狀分枝,表面黃棕色至灰棕色,有灰白色軟滑的絨毛,質堅脆,中空,破碎後可見黑褐色倍蚜的屍體及白色外皮和粉狀排泄物。壁厚1~2毫米,內壁淺棕色,平滑。破折面角質樣。氣微而特異,味澀而有收斂性。以皮厚、色灰棕、完整不碎者為佳。

②肚倍又名:獨角倍,呈紡錘形囊狀或長圓形,無突起或分枝,外表毛茸較少,壁厚2~3毫米,折斷面角質樣,較角倍光亮。以個大、皮厚、質堅、完整者為佳。以角倍的產量為大,肚倍的質量為佳。古籍考證出自《本草綱目拾遺》。《綱目》:“五倍子,宋《開寶本草》收入草部。《嘉佑本草》移入木部,雖知生於膚木之上,而不知其乃蟲所造也。膚木,即鹽膚子木也。此木生叢林處者,五、六月有蟲如蟻,食其汁,老則遺種,結小球於葉間,正如蛅嘶之作雀甕,蠟蟲之作蠟子也。初起甚小,漸漸長堅,其大如拳,或小如菱,形狀圓長不等。初時青綠,久而細黃,綴於枝葉,宛若結成,其殼堅脆,其中空虛,有細蟲如蠛蠓。山人霜降前采取,蒸殺貨之,否則蟲必穿壞,而殼薄且腐矣。皮工造為百藥煎,以染皂色,大為時用。他樹亦有此蟲球,不入藥用,木性殊也。”化學成分鹽膚木蟲癭含大量五倍子鞣酸及樹脂、脂肪、澱粉。含五倍子鞣質(gallotannin), 醫藥上稱五倍子鞣酸(gallotannic acid),含量60%-70%,有的達78%(角位約含50 %,肚倍約含70%);另含沒食子酸2%-4%,脂肪、樹脂及蠟質等。五倍子鞣質主要由6-8個分子的沒食子酸和壹分子葡萄糖縮合而成,葡萄糖上的五個羥基均連接壹個沒食子酰基,有的可能為三個分子以上沒食 子酸縮合的間-多沒食子酰基;遇酸分解為沒食子酸。相關選方①治瀉痢不止:五陪子壹兩。半生半燒,為末,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紅痢燒酒下,白痢水酒下,水泄米湯下。(《綱目》)

②治脫肛不收:五倍子末三錢,入白礬壹塊,水壹碗,煎湯洗之。(《三因力》)

③治產後腸脫:五倍子末摻之;或以五倍子、白礬煎湯薰洗。(《婦人良方》)

④治寐中盜汗:五倍子末、蕎麥面等分。水和作阱,煨熟。夜臥待饑時,幹吃二、三個,勿飲茶水。(《綱目》)

⑤治自汗盜汗:五倍子研末,津調填臍中,縛定。(《綱目》)

⑥治虛勞遺濁:五倍子壹斤,白茯苓四兩,龍骨二兩。為末,水糊丸,梧子大。每服七十丸,食前用鹽湯送下,日三服。(《局方》玉鎖丹)

⑦治消渴飲水:五倍子為末,水服方寸匕,日二服。 (《世醫得效方》)

⑧治糞後下血,不拘大人小兒:五倍子末,艾湯服壹錢。(《全幼心鑒》)

⑨治小便尿血:五倍子末,鹽梅搗和丸,梧子大,每空心酒服五十丸。(《瀕湖集簡方》)

⑩治鼻出血:五倍子末吹之,仍以末同鮮綿灰等分,米飲服二錢。(《綱目》) 原生形態①角倍蚜成蟲有有翅型及無翅型兩種。有翅成蟲均為雌蟲,全體灰黑色,長約2毫米,頭部觸角5節,第3節最長,感覺芽分界明顯,缺緣毛。翅2對,透明,前翅長約3毫米,痣紋長鐮狀。足3對。腹部略呈圓錐形。無翅成蟲,雄者色綠,雌者色褐,口器退化。本種的寄主植物為鹽膚木。當早春鹽膚本樹萌發幼芽時,蚜蟲的春季遷移蚜(越冬幼蚜羽化後的有翅胎生雌蟲),便在葉芽上產生有性的雌雄無翅蚜蟲,經交配後產生無翅單性雄蟲,稱為幹母。幹母侵入樹的幼嫩組織,逐步形成多角的蟲癭。幹母在成癭期間,旺盛地營單性生殖,在蟲癭中產生許多幼蟲,於9~10月間,逐漸形成有翅的成蟲,稱為秋季遷移蚜。此時蟲癭自然爆裂,秋季遷移蚜便從蟲癭中飛出,到另壹寄主茶盞苔及其同屬植物上,進行無性生殖,產生幼小蚜蟲。此種幼蚜固定在寄主的莖上,分泌蠟質,包圍整個蟲體,形成白色的球狀繭而越冬;至第二年春天,越冬幼蚜在繭內成長為有翅成蟲,即春季遷移蚜,又飛到鹽膚木上進行繁殖。

②倍蛋蚜形態及生活史與上種相似,惟秋季遷移蚜的觸角,第3節較第5節略短,感覺芽境界不明;蟲癭蛋形。寄主植物為青麩楊及紅麩楊。參考出處《本草綱目拾遺》,《綱目》,《開寶本草》,《嘉佑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