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神貫註,努力以赴
吳俊才(吳姐姐的父親,已故,臺灣“中央日報”社長、政大教授)
《吳姐姐講歷史故事》出版之前,涵碧希望我在這壹集的卷首寫幾句話,我滿心愉快的立刻答應了。
據我所知,像這樣性質的專欄,能夠在長達整整十年之久的時間裏,每周壹次,從不間斷,在報上連續刊出,實不多見。單憑這壹份竭誠為讀者服務的敬業精神與耐力,已足令人激賞。何況萬千讀者的回應,又是如何的持久而普遍。專集壹集比壹集暢銷,因而使本書早已成為家喻戶曉,不只是兒童而且也是成人所喜愛閱讀的優良讀物。
其次,我也想透露壹個小小的秘密。當涵碧準備撰寫此壹專欄前,曾在壹次越洋電話中,征詢我的意見,可否為專欄取壹個名字。她說打算為讀者每期講壹次故事,而取材運筆,盡可能求實求真,至少做到“正史為憑”,絕不杜撰。涵碧在大學先修歷史,後學新聞,既然有此決心,我相信她壹定辦得到:以治史的精神來寫故事,所以就順口建議她的專欄為《吳姐姐講歷史故事》。她欣然接受了,也實行了,而且這十年來我也是每篇必讀的讀者,當然應該寫點讀後感。
尤其在講述有關南宋嶽飛的故事。提起“盡忠報國”的嶽飛,凡是南宋以後的中國人,真可以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嶽飛在三十二歲時,感懷世局,寫的壹首膾炙人口的《滿江紅》,壹腔忠憤,壯懷激烈,不只使人追思景仰,更不知曾激起多少後代中華兒女,匡時報國奉獻犧牲的壯誌豪情。記得涵碧小時,最喜愛聽我講嶽飛的故事,而我所講的則是根據《嶽全傳》這部通俗小說。如今《吳姐姐講歷史故事》,以現代易懂流利文字,重寫這許多可歌可泣的史實,又作了不少考證的功夫。例如原說嶽家在嶽飛繈褓中即系壹門孤寡,實則嶽飛所受教忠教孝長大成人,得力於他父親嶽和的壹手栽培之處甚多,並非完全為母親之調教。姚氏夫人曾為嶽飛在背上用繡花針刺上“精忠報國”四字,其實,刺的是“盡忠”而非“精忠”二字。
涵碧為小讀者講故事而能如此謹慎將事,絕不是信手拈來隨意渲染,使得壹些上了年紀的讀者,也能獲益不淺,其負責認真的態度與用功之勤,也是本書十年來深受各方重視的主要原因。
我的確知道涵碧在這十年之中,為了寫作歷史故事,真是全神貫註,努力以赴。她要從浩瀚的歷代史料中,去發掘引人入勝的題材,從許多交代不清、壹團疑雲的民間傳說之中,勾畫出每壹個故事的來龍去脈,而以娓娓動人的筆觸表達出來。她必須不停地閱讀史書尋找資料,不斷地拜訪名師,請教專家,所以沒有假期與休閑。有壹次因為從公車走下來跌傷了腳踝和右手,她還是忍痛寫作,不停地工作,因為每周到了截稿時限,是絕不能拖延的。我想涵碧已是整個沈浸到了她所投入的寫作中,她筆下的那些歷史人物,似乎也都在鼓舞她,幫助她奮筆前行,而她又覺得有義務要將自身的感受忠實地、真切地傳遞給她所服務的讀者,哪怕在行家看來似乎微不足道的心得。
做為壹個讀者,而又是涵碧的父親,我有時看到她在深夜燈影下依舊抖擻著精神在寫作,心中多次“叫停”,話到嘴邊,卻變成了慈愛的鼓勵。因為這正是她“並無所求,但望能有所奉獻於社會”的快樂時刻。十年來,現在已寫到了南宋末年,尚有許多歷史故事要繼續的寫下去。我也像壹般的讀者壹樣,只希望她在大家的指導之下,能以更開闊愉快的心情,為我們講更多好聽的歷史故事。
冷眼觀史 熱眼觀人
劉塘(名作家)
小時候,我代表臺北市,參加全省演講比賽,得了壹大堆獎品。
獎杯進了學校的櫥櫃,錦旗早已不知去向,只有兩本教育廳編的《十八史略選註》,壹直存到今天。
我常想:為什麽後來讀的許多書,雖然都是傳世巨著,在我心中,反不如童年的那本來得清晰。
或許因為童年的記憶力強,也可能由於那本書從“唐堯之治”到“元殺文天祥”,編得有組織;寫得夠生動,只可惜《十八史略》是文言,即使加了註解,還是較難讀的,要是能有人,寫壹本既完整、又淺近而引人興味的歷史書該多好!
這理想最近終於實現了。
看到文友吳涵碧小姐的《吳姐姐講歷史故事》,真是讓我驚喜。讀史令人聰明,說史可並不是件易事,吳涵碧小姐居然能以她生動的筆和靈慧的心,把歷史中的人物,活生生地帶到眼前。
由於對中國歷史通盤深入的了解,使她能舉重若輕,颯颯沓沓地寫來,所涉的人物題材雖廣,卻保持著同壹個統調。
也可能因為她寫小說的功力深厚,使故事中的畫面鮮活,將色彩、音響、動作和對白,做最精采的呈現。
尤其重要的,是她筆下的“關懷”。那種對人生的體諒、對歷史的寬容,使她既能以冷眼觀史,又能以熱眼觀人。
這樣的壹部書,當然使讀者能興味無窮,又在讀後余味不盡。
吳姐姐的故事,像是壹棵大樹,以中國的歷史為幹,引出許多枝葉。神話傳說、科學發明、文學典故、名人軼事,都能如行雲流水般,隨著正史,被壹壹引帶出來。
我把這套書帶回了美國,打算等四歲的小女兒再大些,就逐篇讀給她聽。讓她認識中國、愛中華文化。
我相信這本《吳姐姐講歷史故事》,會如同我小時候的《十八史略選註》壹樣,活在每個小讀者的心中,且隨著他們成長、發光!
誰人不愛聽故事
張曉風(臺灣陽明大學教授、名作家)
哎!說到故事,誰不愛聽呢?
只要故事壹路說下去,日子便充滿熱熱的期盼。臺灣話有壹個字眼叫“開港”(其實是“開講”),人壹開始“海闊天空的講下去”,那種氣象簡直就像要挖出壹個港口來呢!臺語又有“講古”這個詞,其實也就是“講故事”。四川人卻愛說“擺龍門陣”,這話出處不詳,以我意猜可能因為司馬遷是龍門人,“龍門”在古籍中可以泛指“歷史”,“擺龍門陣”也就成了“談古說今”的意思了。
大詩人蘇東坡曾經記錄宋代那些調皮搗蛋的小孩,大人經常拿他們沒辦法,但實在受不了他們的時候,就給點錢把他們打發到說書場去,他們壹旦乖乖坐下來聽歷史故事,也就居然天下太平。他們會隨著情節的悲喜而或笑或哭。而所謂悲,便是好人受難。而所謂喜,便是好人得救。他們本身雖然是令人頭大的小孩,但壹到了聽故事的場合,才發現原來他們也是“好人”壹黨的呢!
更早的時候,在唐朝,李商隱也曾寫詩形容他家驕縱得寵的兒子。這孩子聽故事每聽得發呆,壹會兒笑張飛滿臉大胡子,壹下子又笑鄧艾講話結結巴巴。猜想起來,大概他在說書場中聽了故事便回家來表演,完整的故事他記不全,卻對人物印象深刻。於是他很熱心的表演張飛壹大把胡子在視覺上有多可笑,又努力模擬鄧艾的口吃在聽覺上如何滑稽。
事實上,人,是多麽想知道這世上壹切和人有關的事啊!即使他還只是壹個孩子。
故事令人成長,因為故事裏在在都說明人生的遊戲規則。凡是想玩人生這場球的人,誰不想弄清楚球場規則呢?
如果唐代宋代的孩子都愛故事,現代的孩子又怎能例外?有人說,有了電視就不需要讀書,也無須講故事了。其實這話不對,電視把什麽都給妳看了,卻反而不及故事世界裏處處都可想象。將來的世界,機器可以替我們做許多事,但想象力,卻必須由我們自己養成才行。
感謝上天,雖然已經到了二十世紀末,仍有壹位耐性十足的小女子——吳姐姐,來為我們講歷史故事。她慢慢道來,如今已講了七百多個故事了,看樣子,這位現代的故事皇後,預期她講壹千零壹篇也是不成問題的。
除了寫得多寫得持續之外,吳姐姐另壹個可貴之處在於她不鄙棄細小瑣碎的資料。像鄭和下西洋的資料,因為重要,人人都會去寫。但像劉伯溫測字、《推背圖》、《燒餅歌》、八股文、馬皇後的大腳丫等雜事,卻只有高手才能平心靜氣娓娓道來而且道理圓融。
吳姐姐寫了這麽多精彩的歷史原委,固然令人羨慕,但讀者有權利看這麽多這麽生動的敘述,也是壹種福氣,也同樣令人歆羨。
誰會不愛聽故事呢?讓我們乘上時間的穿梭機,和吳姐姐壹起,到幾百或幾千年前的故事中去旅行吧!
請看《吳姐姐講歷史故事》
嶺月(已故名作家)
“《吳姐姐講歷史故事》第十壹集,快出書了吧?”每次遇到涵碧,我都這樣問她。
另外,我覺得這部書的最大特色,就是作者從筆端流露出來的“獎善嫉惡”的感情。以及她在文中抒發的個人感想。讀歷史最大的益處,就是吸取前人的經驗與智慧,給自己理出該仿效或該警惕的教條來。會思考的成人讀者,看了上述作者的“感想”,往往因為引起***鳴而拍案叫絕。如果是“學而不思”的小讀者,那更是指引他思想,培養他養成思考習慣的好教材。有很多篇詳細介紹南宋道學家的興起,以及他們的表現與作為。如陸九淵、尹彥明、趙善應等,都是心口如壹、切實遵守道德規範的道學家。在當時的社會,為什麽他們會產生那樣的思想?而他們的思想,給後來的中國社會帶來什麽樣的影響?在道德淪落,人們自私而欠缺公德心的現今中國社會,我們讀到這段歷史,應該怎樣思想?這都是讀者感興趣的吧!
我個人最感興趣的,是介紹“壹代才女李清照”的頭三篇。她的蓋世才華叫人欽羨,但她的命苦,卻叫人嘆息。其實不是她命裏缺乏“福”字,而是衰敗的國家與不安定的動亂社會害苦了她。想到當今活躍文壇的壹群姐妹之友,寫作余暇不是忙著趕飯局,就是快快樂樂相偕出國旅遊。我們的幸福,應該感謝誰?應該怎樣把握才能長久的,繼續幸福快樂下去?
請看《吳姐姐講歷史故事》吧,我真想告訴每位朋友這壹句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