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溫裏劑簡介

溫裏劑簡介

目錄 1 拼音 2 英文參考 3 概述 4 溫裏劑的適應證 5 溫裏劑的使用註意 6 溫裏劑的分類 6.1 溫中去寒劑 6.2 回陽救逆劑 6.3 溫經散寒劑 7 參考資料 附: 1 古籍中的溫裏劑 1 拼音

wēn lǐ jì

2 英文參考

warming interior formula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溫裏劑(warming interior formula[1])是指以溫熱藥為主配伍組成,具有溫裏助陽,散寒通脈等作用,治療裏寒證方劑的統稱[2][1]。分溫中散寒劑、回陽救逆劑、溫經散寒劑等[1]。

4 溫裏劑的適應證

本類方劑是為治療中焦虛寒,陰盛陽衰,甚則亡陽欲脫,或寒凝經脈之裏寒證而設[2]。裏寒證的形成,不外乎寒邪直中和寒從內生兩個方面[2]。裏寒證臨床常表現為但寒不熱、喜暖蜷臥、口淡不渴、小便清冷、舌淡苔白、脈沈遲或細等[2]。在治法上宜根據“寒者熱之”的原則立法,應溫裏祛寒,祛除臟腑經絡間的沈寒痼冷,恢復人體陽氣[2]。由於裏寒證有臟腑、經絡部位之異,病情有輕重、緩急之別,本類方劑針對不同病證分為溫中祛寒、回陽救逆、溫經散寒3類[2]。

5 溫裏劑的使用註意

本類方劑除以溫熱藥物為主以外,常須配伍溫補陽氣之品,尤其對於陰寒內盛、陽氣欲脫、病情危急者,更需加入補氣固脫藥物以扶持人體的陽氣[2]。

使用溫裏劑,首先要辨別裏寒證所在的臟腑或經絡,才能選擇恰當的藥物組成相關方劑,做到有的放矢[2]。其次,要辨明寒熱的真假,避免誤用而發生火上澆油的情況[2]。另外,要註意因人、因時、因地制宜[2]。若平素火旺之人,或陰虛失血之體,或夏季炎暑之時,或南方溫熱之域,溫裏劑當輕用,且要中病即止;若素體陽虛之人,或冬季氣候寒冷,或北方冰雪之地,溫裏劑可重用;或素體陽虛,溫裏劑治療後仍有陽氣不足者,可另用溫補之方專補陽氣[2]。本類方劑多由辛溫燥熱之品組成,有傷津耗血之弊,故陰虛火旺者、慢性失血者應該慎用;熱證和真熱假寒證者禁用[2]。

6 溫裏劑的分類 6.1 溫中去寒劑

溫中祛寒劑,適用於中焦虛寒證[2]。癥見脘腹脹痛、肢體倦怠、手足不溫,或吞酸吐涎、惡心嘔吐、腹痛下利、不思飲食、口淡不渴、舌苔白滑、脈沈遲或沈細等[2]。常以溫中散寒的幹姜、吳茱萸等配伍益氣健脾之人參、白術等組成方劑[2]。代表方如理中丸、吳茱萸湯、小建中湯等[2]。

6.2 回陽救逆劑

回陽救逆劑,主治陽氣衰微,陰寒內盛,甚至陰盛格陽或戴陽等證[2]。癥見四肢厥逆、精神萎靡、惡寒蜷臥、下利清谷,甚則大汗淋漓、脈微細或脈微欲絕等[2]。由於陽氣已衰到極點,必用大辛大熱之劑回陽救逆,故常用附子、幹姜、肉桂等為主組成方劑[2]。若亡陽又伴氣脫者,須與補氣之人參配伍;若陽氣衰微,陰盛格陽於外或虛陽上浮,須少佐寒涼,以為反佐;或冷服以防邪盛拒藥。代表方為四逆湯[2]。

表61?常用溫裏劑的比較(出自《方劑壹本通》)

分類

常用方劑

藥物配伍

功用

主治

溫中散寒

理中湯

幹姜為君,黨參為臣

溫中散寒健脾(重在運化)

脾胃虛寒

小建中湯

飴糖為君,桂芍為臣

溫中補虛緩急(重在止痛)

虛勞裏急

回陽救逆

四逆湯

附子為君,幹姜為臣

回陽救逆

陽氣欲脫

6.3 溫經散寒劑

溫經散寒劑,適用於陽氣不足,陰血虛弱而復被寒邪凝滯經脈所致的血痹寒厥、陰疽等證[2]。癥見手足厥寒、肢體麻木或痹痛,或發陰疽[2]。常以辛溫散寒的桂枝、細辛和溫養氣血的黃芪、當歸、白芍、熟地等配伍組成[2]。代表方如當歸四逆湯、黃芪桂枝五物湯等[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