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嚴謹規範又通俗易懂的詮釋與敘述
《歷史學是什麽》作為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人文社會科學是什麽》叢書之壹,普及歷史知識,提高人文素質,塑造文明、開放、民主、科學、進步的民族精神,是它的根本宗旨。《歷史學是什麽》壹書,以中國本土學術資源的挖掘為基礎,從歷史的來歷、歷史的類型、為什麽要了解歷史、怎樣學習和研究歷史等四個方面,用相對通俗的語言,把較為深奧的史學理論和史學史方面的知識傳授給了普通受眾。
例如,關於“歷史”的來歷。“歷史”這個名詞來自日語,盡管者兩個中文字在中國已經用了至少3000年。(明治維新以後,日本大量引入西方的科學概念,其中包括history歷史)繁體字歷在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字形就是壹人腳穿過壹片樹林,表示時空的移動;《說文解字》“歷,過也,傳也”。《禮記》中將“過也”對應為日月星辰的移動,用來確定年月和季節。有了名詞“歷法”。史在甲骨文表示壹種特殊身份的人或特殊的職位。《說文解字》中說“史,記事者也,從有持中。中,正也。”即保持中正的態度用右手記事。19世紀末之前“歷”與“史”關系密切,但屬於兩個系統。“歷史”作為壹個固定的詞匯開始使用(1901年,梁啟超主持的《清議稿》),實際上日語是借用了漢語古籍中已有的固定搭配。這種嚴謹規範又易懂的解釋有助中學歷史教師的教學工作,尤其啟迪理論性較強的內容教學。如必修三專題六。
又如,今天,“學歷史有什麽用”這樣的話題仍然是不少青年讀
者想提的問題。法國歷史學家布羅代爾說:“歷史學不應當熱衷於民族主義的編造(民族主義是常常應當受到譴責的),也不應當只沈湎於人文主義(盡管人文主義是我所偏好的),重要的問題在於,如果歷史學消失,國民意識也將因此不能存續,而如果喪失了這種國民意識,法國也好,意大利也好,都不可能存在有獨立的文化和真正的文明。”我以為說到了歷史學最高和終極的作用。試想,如果沒有我們先輩史學家留下的浩如煙海的史籍和史學著作,今天的中國人就不知道三皇五帝、秦皇漢祖、唐宗宋祖、唐詩宋詞等等,也就不知道我們為什麽是中國人而不是美國人、新西蘭人,世界上更沒有所謂中華文化和中華文明。在《歷史學是什麽》壹書中,作者引述了近代史學家梁啟超《新史學》中的壹段話,也表述了同樣的意思:“史學者,學問之最博大而最切要者也,國民之明鏡也,愛國心之源泉也。今日歐洲民族主義所以發達,列國所以日進文明,史學之功居其半焉。”作者辟出了《為什麽要了解歷史》壹章,從“董狐的力量”“春秋筆法”“太史公的地位”“《資治通鑒》:歷史的資治作用”“古為今用”“影射史學及其遺風”“走出廬山”“歷史的智慧”“從歷史看未來”九個方面,娓娓道來,闡發了學習歷史的意義。從中我們了解到,早期的史家像董狐、齊太史四兄弟為了秉筆直書歷史,不惜以生命為代價,前赴後繼;司馬遷“隱忍茍活”,為的是寫出壹部“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史記》。中國五千年文明的傳承,有賴於這樣壹批史家的貢獻。
摘自百度網友,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