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天貺節的由來與風俗

天貺節的由來與風俗

節日名:天貺(kuàng)節

時間:每年六月初六(農歷)

天貺節的來歷,史書有明確的記載,《宋史》本紀第八·真宗三:“詔以六月六日天書再降日為天貺節”。天貺節是宋真宗在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正月下詔設立的節日。天貺節在宋代休假壹天。

習俗

宋時古籍記載:“六月六日,詔天貺節日,宰臣、親王於上清宮行香賜會。參知政事壹員開寶寺塔行香畢,卻復上清宮筵設。其後諫(jiàn)舍、卿監、觀察使以上宗室悉會。”天貺節官方還規定:“京師斷屠宰,百官行香上清宮”,看此規定天貺節似乎與道教有關。

《東京夢華錄》記載:“六月六日州北崔府君生日,多有獻送,無盛如此”《武林舊事》記載:六月六日,顯應觀崔府君誕辰,自東都時廟食已盛。是日都人士女,駢(pián)集炷香,已而登舟泛湖,為避暑之遊。《夢梁錄》:六月初六日,敕(chì)封護國顯應興福普佑真君誕辰,是日湖中畫舫,俱艤(yǐ)堤邊,納涼避暑,恣(zì)眠柳影,飽挹(yì)荷香,散發披襟(jīn),浮瓜沈李,或酌酒以狂歌,或圍棋而垂釣,遊情寓意,不壹而足……

宋朝三部涉及年節習俗的書均記載:天貺節這天(六月初六)是崔府君生日,崔府君是中國人信奉的 神仙 之壹,在中國各地建有 崔府君廟 。天貺節這天除了紀念崔府君,還有壹個重要內容就是避暑和遊樂。

節日演化

天貺節在宋代設立時是個與道教有關節日,但是民間借助節日,以避暑遊樂為主。明末的《幼學瓊林》有:“六月六日,節名天貺”滿清《琉球紀錄集輯》:“……六月選吉日作六月節,而不知六月六日為天貺節。” 明代和滿清時期天貺節還都存在。

滿清的《帝京歲時紀勝》:“六月六日內府鸞(luán)駕庫、皇史宬(chéng)等處,曬晾鸞輿儀仗及歷朝禦制詩文書集經史。士庶之家,衣冠帶履亦出曝之。婦女多於是日沐發,謂沐之不膩不垢。至於騾馬貓犬牲畜之屬,亦沐於河。”同時期的《燕京歲時記》:“京師於六月六日抖晾衣服書籍,謂可不生蟲蠹(dù)。”從記載來看,到了滿清時期,六月六日成為沐浴、晾曬的日子,與宋朝成立的天貺節習俗相去甚遠。

民間傳說

在百度檢索天貺節,還看到兩個傳說:

1、 玄奘 從印度取經回國,經文被水打濕,於六月初六將經文取出曬幹,後來,六月六日變成吉利的日子,皇宮在這天為 皇帝 曬龍袍,以後,又從宮中傳向民間,家家戶戶都在這天曝曬衣服,逐漸成為民間習俗。

2、春秋戰國時期,晉國卿孤偃(yǎn)氣死親家趙衰,女婿想乘孤偃過生日之時,殺死孤偃,為父親報仇。女兒星夜趕回娘家報信,孤偃深知自己辦了壞事,悔恨不已,於是,每年六月六日把女兒、女婿接回家。後來傳到民間,六月六日成了婦女回娘家的節日,被稱為“姑姑節”。

天貺節是宋代以後才設立的,節日與道教有關。以上兩個傳說都早於宋朝,與宋朝官方的規定及民間的習俗不符。以上兩個傳說顯然與天貺節無關,滿清時期從宮中到民間在六月六日晾曬衣物、沐浴,這個時間只是與天貺節巧合而已,應當另有起源。

《歲華憶語》記載:“二月二日龍擡頭,家家接女訴冤仇”書中說明:“蓋壹歲婦工,以此時為最閑,可以展省敘情話也”原來二月二是最閑的時候,可以多敘敘。六月六是酷暑,正好也是農閑的時候,這時把姑娘接回娘家敘舊也是常理。春秋戰國晉國卿孤偃在六月六日接女兒回家應當為杜撰,春秋戰國時期的日歷與漢代以後不同,那時的六月六日不知道是後世的幾月幾日?

備註:貺,賜也。--《說文》

整理:王瑜

2019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