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活字細節全集

活字細節全集

活字通常是指用金屬、木頭或塑料制成的長方塊,上面有凸起的字母,上墨後印刷,用於排版印刷。

中國北宋時期(1041 ~ 1048),畢升發明了泥活字,這是活字印刷的開端。後來又發展出錫活字、木活字、銅活字、鉛活字、泥活字。其中畢升發明的泥活字對後世的影響之大,僅次於木刻。古代朝鮮曾經有鐵活字。現代鉛合金活字是由德國人約翰·古騰堡在20世紀50年代發明的。

中文名基本介紹:活字mbth:活字拼音:húo zì朱茵:ㄏㄨㄛㄗㄧˋ字義、基本信息、引文解釋、基本概念、歷史、作用、優點、演變、制作方法、海外推廣、字義活字盤基本信息。宋代畢升發明。清朝以前用水泥、木頭、錫、銅、鉛等材料制作,現在用鉛、銻、錫合金制作。明路沈《金臺列傳》:“最近巴陵人用銅、鉛為活字,印在板上特別方便。”曹鴻逵《活字排版技術》第壹章第二節:“所以有人創造單字來排印版。如果有錯別字,漏句,多字,改起來就方便了。這個單個的字符叫做活字。”2.指靈活運用詞語。明胡應麟《四羅比·新錄丹引少室山》:“羅比註雲修食,為活字。”相傳“羅比”是壹種深受少數民族畢氏、羅氏(其實不是)喜愛的餡料面食,所以用“羅比”來代表這種面粉,所以是壹種靈活運用的詞語。3.指仍在使用的詞。魯迅《致珂瑤書信集》:“其實,在古籍中找活字是騙人的。比如打開《文選》,怎麽決定它的文字是生是死?所謂‘活著’的人,無非是壹個妳壹眼就能看懂的詞。”活字的基本概念是用金屬或非金屬材料制成的單個排版字。在壹個正方形圓柱體或長方體頂部的顛倒的單詞或符號。常用印刷活字,俗稱活字,以金屬鉛為主,配以壹定比例的錫、銻金屬,用活字鑄造機鑄造而成。從活字的字母到字腳的距離稱為活字的高度。活字的高度以公制計量,以毫米計量。活字背面到活字肚子的距離稱為活字大小,也叫字體大小。在中國,活字是以點制為輔、數制為主的混合制來衡量的。印刷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壹。它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經過長期實踐和研究發明的。自漢代發明紙張以來,書寫材料比過去使用的甲骨文、簡牘、碑刻、帛書要輕便、經濟得多,但抄寫書籍仍然非常耗費人力,遠遠不能滿足社會的需要。西平時期(公元172-178)出現了抄拓片的方法。公元600年左右的隋朝,人們從篆刻印章中獲得靈感,雕版印刷在人類歷史上首次被發明。雕版印刷是將抄寫整齊的手稿粘貼在有壹定厚度的光滑木板上。薄薄的幾乎透明的稿紙正面貼在木板上,字變得反身,筆畫清晰可辨。雕刻師用刻刀把版面沒有字跡的部分切掉,就成了凸陽文字,和凹陰的碑文完全不同。打印時,將墨水塗在凸起的字體上,然後用紙蓋住,輕輕擦拭紙的背面,字跡就會留在紙上。宋代是雕版印刷的全盛時期。雕版印刷對文化的傳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有明顯的缺點:壹是雕版印刷費時費力;二是不方便存放大量書籍;第三,糾正錯別字不容易。北宋民間發明家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改進了雕版印刷。畢升是北宋中期壹個普通的平民知識分子,當時被稱為布衣。他總結了歷代雕版印刷的豐富實踐經驗。經過反復試驗,他於清朝(公元1041-1048)在宋仁宗制作了粘土活字,並進行了排版印刷,從而完成了印刷史上的壹次重大革命。雕版印刷的功能可以印幾百本甚至幾千本,對文化的傳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雕版印刷費時費力,大書往往要幾年時間,而且雕版的存放要占很大空間,還經常因變形、蟲蛀、腐蝕而損壞。不需要重印的小批量書籍就成了廢品。此外,刻字中發現錯別字,非常難以糾正,往往需要重新刻制整個刻字。優勢活字制版恰恰避免了雕版的不足。只要提前準備好足夠的單活字,就可以隨時拼版,大大加快了制版時間。印刷完成後,活字可以拆卸,活字可以重復使用。而且活字比刻字占用空間小,容易存放和保管。這樣,活字的優越性就顯現出來了。用活字印刷的想法由來已久。秦始皇統壹全國度量衡,在陶器皿上加蓋40字字母。考古學家認為“這是中國活字排版的開端,雖然他發明了,但並沒有廣泛使用”。古代印章對活字印刷也有壹些啟示。活字印刷術的記載最早見於宋代著名科學家沈括的《孟茜筆談》。公元1041~1048,布衣畢升,用泥土造字,每個字都是壹枚印章,用火淬硬,制成陶器。排版時,準備壹個鐵板,把香、蠟、紙灰等混合物放松。放在鐵板上,鐵板周圍有壹個鐵架子。鐵架上放滿了要印的字,是壹個盤子。然後用火烘烤,將混合物融化,與活字塊融為壹體,趁熱用平板壓在活字上,使文字光滑。妳可以打印。這樣打印兩三份效率不高。如果多份,幾十份甚至上千份,效率會很高。為了提高效率,經常使用兩塊鐵板,壹塊用來印刷,壹塊用來排版。打印完壹張,另壹張又重新排列,這樣交替使用效率很高。常用詞如“之”、“也”等,每個都做成20多個字,以便壹版中有重復時使用。不準備的生僻字,臨時刻上,立即用草木火焚燒。把從印版上拆下來的所有字,和同壹個字壹起放進壹個小木盒裏,外面貼上按韻分類的標簽,以便檢索。畢升起初用木頭做活字,但發現木紋密度不壹樣,遇水容易膨脹變形,用粘合劑固結後也不容易下來,於是改做粘土。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提高了印刷效率。但是,他的發明並沒有得到當時統治者和社會的重視。他死後,活字印刷術仍然沒有普及。他創造的粘土活字沒有保存下來。但是,他發明的活字印刷技術卻流傳了下來。1965年在浙江溫州白象塔發現的出版物《佛說觀武守佛經》,經鑒定為北宋傅園至崇寧(1100 ~ 1103)時期的活字書。這是畢升活字印刷技術最早的歷史見證。周必達(1129~1204),宋人,曾用名紀公。晚年向沈括學習畢升的方法,自己印刷作品。他還做了壹個小改動,把鐵板改成了銅板。銅板比鐵板傳熱好,容易熔膠,但是銅板比鐵板貴,對壹個公爵來說不算什麽。元代姚樞(1201~1278)提倡活字印刷,他教兒子楊谷用活字印刷書籍,成為朱的小學和近期思想的記錄,以及的《東萊經史》。但陽谷的泥活字是畢升之後宋人改良的,並非畢升中的原始技術。清康熙六年,翟石齊在饒州為官,集磁戶,作《易經》。據專家分析,所謂青瓷(活字),可能是用制作青瓷的瓷土燒制而成的陶瓷活字。1718徐山東泰安人,制作陶器活字,印刷《易經》。他將粘土煆燒,制成活字,用於排版印刷書籍,仍然使用畢升使用的方法。19世紀安徽涇縣人翟金生,因為看了沈括的《孟茜筆談》中描述的畢升泥活字技術,產生了用泥活字印刷書籍的想法。他花了30年時間制作了超過65438萬個粘土活字。1844,印成“泥印試印初版”。從那以後,他出版了許多書。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涇縣也發現了幾千個翟金生制作的泥人。這些活字有五種尺寸。他用自己的實踐證明了畢升發明的可行性,打破了壹些人對泥活字可行性的懷疑。1962安徽徽州發現的翟氏粘土類型。與陽谷同時代的王鎮(1271~1368)創造了木活字。王鎮,山東東平人,農學家。他當過幾次縣官。他留下了壹本總結古代農業生產經驗的書——《農書》。本書附有王鎮的木活字刻字、編輯、選字、排版、印刷方法。他在安徽旌德雇請工匠刻制了三萬多種活字,並在元成宗大德二年(1298)試印了六萬多字的旌德縣誌。不到壹個月,他印了100份,效率很高。這是有記錄以來第壹個印刷版本的木活字。王鎮在印刷技術方面的另壹個貢獻是發明了旋轉排字盤。由輕質木材制成,壹個大輪盤直徑約七英尺,輪軸高三英尺。輪盤可以在輪軸上自由轉動。根據古韻的分類,將木制活字分別放入盤中的格子中。他做了兩個這麽大的輪盤,排字工坐在兩個輪盤中間,轉動輪盤找字。這就是王鎮所說的:“人以言為基,言以韻為據”。這不僅提高了排版效率,也減輕了排版人員的體力勞動。在排版技術上是壹個創舉。元代木活字印刷本雖已失傳,但當時流傳下來的維吾爾語木活字有數百種。明代有許多木活字,大多采用宋元傳統技法。明萬歷十四年(1586)《元》、《天下寺余識錄》、嘉靖《碧水群英待題會元》(約1515~1530)均為木活字印刷。到了清代,木活字技術因為有了它的支持,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康熙時期流行木活字,大規模印刷木活字書籍始於乾隆年間《英武殿聚珍版叢書》的出版。這本書被印刷和雕刻成253,500個棗木活字。印成《英武殿聚珍版叢書》134種,2389冊。這是中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木活字書籍印刷。用金屬材料制作活字也是活字印刷的壹個發展方向。在王鎮之前,人們用錫做活字。但錫不易用墨水印刷,難以普及。15、16世紀之際,江蘇無錫、蘇州、南京等地流行銅活字。銅活字印刷在清朝進入了壹個新時代。最大的工程是印刷壹萬冊古今圖書的集成。估計銅活字數量為100 ~ 200萬。制作方法畢升的方法是:用陶土做壹個同樣規格的坯,壹端刻上反身字,字的高度與銅錢邊緣的厚度壹樣高,用火硬化,成為單個陶土活字。為了滿足排版的需要,在同壹個版本中重復出現時,通常會有幾個甚至幾十個常用詞供使用。遇到生僻字,如果事先沒有準備,可以配合系統使用。為了方便挑詞,把泥活字按韻放在木格裏,貼上紙條表示。排版時,用壹個帶框的鐵板做底座,在上面塗壹層松節油、蠟、紙屑做成的藥,然後把需要的粘土活字壹個壹個挑出來,排在框裏。壹幀填完就成了版,然後用火烤。當藥稍微融化後,用平板把字壓平,等藥冷卻凝固後,就成了版。印刷的時候,只要把墨水刷在盤子上,用紙蓋好,再加點壓力就可以了。為了連續印刷,使用兩塊鐵板,壹塊用毛筆,壹塊用排字,兩塊板交替使用。印好後用火把燒壹下,用手輕輕壹搖,活字就能從鐵板上掉下來,然後按韻放回原來的木盒裏,下次再用。畢升也試驗過木活字印刷,但由於木質紋理不均勻,雕刻困難,木活字遇水後變形,難以與化學品分離,畢升沒有采用。畢升用泥活字印書的方法,如果只印兩三本,就不容易了。如果印幾百份、幾千份,工作效率極其可觀,不僅可以節省大量的人力物力,還可以大大提高印刷速度和質量,比雕版印刷優越得多。雖然現代的凸版印刷在設備和技術條件上是宋代畢升的活字印刷無法比擬的,但基本原理和方法是完全壹樣的。活字印刷術的發明對人類文化做出了巨大貢獻。其中,我國平民發明家畢升的功績是不可磨滅的。然而,我們對畢升的生平事跡卻壹無所知。由於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北宋著名科學家沈括的名著《孟茜筆談》對此有完整的記載。但是除了少數西夏文字的佛經,推測是用活字印刷的,中原地區根本沒有用活字印刷的中文印刷品!韓國和日本活字印刷的海外推廣,13年底,韓國用金屬活字印刷了《涼答順宗之心》,這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金屬活字書。1376年,朝鮮出現木制活字《通鑒大綱》。1436年,朝鮮用鉛活字印刷了《將軍鏡簡編》。16年底,日本用活字出版了《中國古代孝經》和《勸學》。活字印刷術在歐洲的發明和傳播1440年前後,約翰內斯·古騰堡整合了歐洲當時已有的多項技術,發明了活字印刷術,很快在歐洲傳播開來,實質性地促進了印刷的工業化。1584年,西班牙歷史學家、傳教士岡薩雷斯·德·門多薩(Gonzalez de Mendoza)在《大中國史》壹書中提出,古騰堡受到了中國印刷技術的影響;中國的印刷術通過兩條途徑傳入德國,壹是通過俄國傳入德國,二是通過阿拉伯商人攜帶的書籍傳入德國。古騰堡把這些中國書籍作為他印刷的藍圖[5]。門多薩的書很快被翻譯成法語、英語和意大利語,在歐洲影響很大。法國歷史學家路易·勒羅伊和作家米歇爾·德·蒙田都同意門多薩的論點。漢學家安田曾以《歐洲中心欺騙的傑作:所謂的古騰堡可能是印刷術的發明者》為題,論證歐洲的活字印刷術起源於中國。意大利人把活字印刷術引入歐洲歸功於出生於倫巴第的意大利出版商帕維洛卡·斯塔爾迪。當他看到凱爾·波羅從中國帶回來的活字書時,就用活字法來印刷書籍。為此,意大利人專門在他的出生地豎立了壹座他的雕像作為紀念。法國漢學家斯塔尼斯拉斯·於連在沈括的《孟茜談》中,曾將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的壹段史料翻譯成法文。他是第壹個把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的史實介紹到歐洲的人。古騰堡發明的類型實際上含有鉛、錫和銻。活字合金因為鉛等有害金屬,使用麻煩,技術不夠,在電腦排版普及後逐漸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