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哪咤鬧海民間故事

哪咤鬧海民間故事

哪咤鬧海、伏龍的傳說主要取自於明代神魔小說《封神演義》、《西遊記》和《三教搜神大全》等古籍記載中的神話故事。因其主角人物——哪咤的天真爛漫與不畏強權精神,備受人們喜愛。故事中因妖龍作祟,殘害百姓,引出哪咤大鬧龍宮水府。由於此篇故事膾炙人口,幾經改編造就了壹批動畫影視作品。其中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創作的《哪咤鬧海》,被譽為“色彩鮮艷、風格雅致、想像豐富”的作品,深受國內外好評。至今仍被奉為經典。

四大名著之《西遊記》的記載中,哪咤剛出生三天就法力高強,腳踏水晶宮,捉住蛟龍抽筋揭鱗做絳子,後降伏九十六洞妖魔,神通廣大,最終成為天神。

哪咤鬧海是人們熟悉的神話故事。傳說托塔李天王在陳塘關作總兵時,夫人生下壹個肉蛋。李天王認為是不祥之物,壹劍劈開,卻蹦出壹個手套金鐲,腰圍紅綾的俊俏男孩,這就是後來起名為哪咤的神童。哪咤自幼喜歡習武,有壹天,他同小朋友在海邊嘻戲,正好碰上東海龍王三太子出來肆虜百姓,殘害兒童。小哪咤見此惡徒,義憤填膺,鋌身而出,打死三太子又抽了它的筋。東海龍王得知此訊、勃然大怒,降罪於哪咤的父親,隨即興風作浪,口吐洪水。小哪咤不願牽連父母,於是自己剖腹、剜腸、剔骨,還筋肉於雙親,借著荷葉蓮花之氣脫胎換骨,變作蓮花化身的哪咤。後來大鬧東海,砸了龍宮,捉了龍王。人們借助這個神話故事,發泄對造成水害的龍王——最高封建統治者——“真龍天子‘的怨恨。

哪咤,明代古典小說《西遊記》、《封神演義》(壹般俗稱《封神榜》)中人物,壹個頂天立地的神話英雄,壹個躍然於書本上的民間傳說。

元代神話典籍《三教搜神大全》記載中,哪咤是玉皇大帝派下凡降魔的偉大戰神,他乃天生神力、法力廣大的屠龍勇士,年幼時曾腳踏東海龍宮,殺九龍,又將東海龍王打死於天門外,還誅殺了妖族首領大魔頭石磯,降伏各種孽龍和鬼怪,後來降群魔有功,回歸天庭,被玉帝和如來加封神位,永鎮天門和天下妖怪。

哪咤又作那咤。源於元代《三教搜神大全》,是道教護法神。

相傳哪咤是托塔天王李靖的第三子,也是太乙真人的弟子之壹,在天宮任三壇海會大神。哪咤出生時,左手掌有個“哪”字,右手掌有個“咤”字,所以起名哪咤。他三歲就下海,闖下大禍,踏倒水晶宮,捉住 蛟龍抽筋刮鱗。

托塔天王怕他長大再惹大禍,想殺哪咤以絕後患,誰知哪咤憤怒,拿刀在手,割肉還母,剔骨還父,後來太乙真人取荷藕做他的骨骼,荷葉做他的肌肉,使哪咤起死回生。後來哪咤要殺天王,報那剔骨之仇,多虧女媧從中說和,賜給天王法寶玲瓏塔壹座專克哪咤,所謂棒下出孝子打服了哪咤,才消釋了父子冤仇。道教中的哪咤,為鬥神有戰神神格,天將中當仁不讓的先鋒上將。年少但法力廣大,可以變化為三頭六臂,準確說是三頭八臂,所以人稱八臂哪咤。可同時使用八件武器,足蹬風火輪,雙手使兩桿火尖槍,其余六只手用金磚、九龍烈火罩、混天綾、乾坤圈、陰陽雙劍六件法寶,變化多端。每逢托塔天王掛帥出征,哪咤必然前往,有時當先鋒,有時為大將,先後降服九十六個妖魔,是天上人間公認的少年小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