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兩漢時期嫦娥的形象是人頭蛇身。
嫦娥
嫦娥,中國古代神話中的人物,又名恒我、恒娥、姮娥、常娥、素娥,羿之妻,因偷吃了不死藥而飛升至月宮。嫦娥的故事最早出現在商朝卦書《歸藏》。而嫦娥奔月的完整故事最早記載於西漢《淮南子·覽冥訓》。
東漢時期,嫦娥與羿的夫妻關系確立,而嫦娥在進入月宮後變成了搗藥的蟾蜍。南北朝以後,嫦娥的形象回歸為女兒身。
漢畫像中,嫦娥人頭蛇身,頭梳高髻,身著寬袖長襦,身後長尾上飾有倒鉤狀細短羽毛。南北朝以後,嫦娥的形象被描繪成絕世美女。南朝陳後主陳叔寶曾把寵妃張麗華比作嫦娥。唐朝詩人白居易曾用嫦娥誇贊鄰家少女不可多得的容貌。
先秦時期,《山海經·大荒西經》記載:“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二,此始浴之”(有個女子正在替月亮洗澡,她是帝俊的妻子常羲,生了十二個月亮,這才開始給月亮洗澡)。
羲、儀、娥三字古音相同,畢沅註解《呂氏春秋》認定嫦娥的“前世”為常羲:“‘尚儀’即‘常儀’,古讀‘儀’為‘何’,後世遂有‘嫦娥’之鄙雲。”
西漢,《淮南子·覽冥訓》在奔月神話中加入羿的元素:“羿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姮娥竊以奔月,悵然有喪,無以續之。何則?不知不死之藥所由生也。”(羿從西王母處得到長生不老藥,被姮娥偷走吞下奔月,羿悵然若失,因為他不知道長生不老藥的藥方和制作方法)
南北朝以後,嫦娥的形象從蟾蜍回歸為女兒身。南朝宋時期,顏延之《為織女贈牽牛》:“婺女儷經星,姮娥棲飛月,慚無二媛靈,托身侍天闕。”
以姮娥與婺女並舉,且不再提及化身蟾蜍之事。而謝莊《月賦》“引玄兔於帝臺,集素娥於後庭”,徐陵《玉臺新詠序》“麝月與嫦娥競爽”,或引嫦娥於天帝後庭,或舉皓月以媲美,嫦娥壹躍而為美麗的“月中嫦娥”、“廣寒仙子”。